第六十四章 田製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11-14 00:05      字數:2775
  第六十四章田製

  畢竟不要看胥吏都是賤民,但是其中很多都是很有錢的。

  吃官府這口飯的,錢是很容易到手的。隻是沒有社會地位而已。

  有相當一批胥吏其實很想擺脫自己的身體地位,隻是沒有辦法而已,而今有了辦法,他們自然想要拚一拚,正途入仕。

  除此之外,朱祁鎮還下令,允許這些胥吏直接報考京師的學校,或者地方官推薦,可以從胥吏轉為吏員。

  隻是一定要調到外地任職才行。

  還有,正因為胥吏改革如此之重要,所以朱祁鎮才將胥吏改革,與運河經濟帶處於一個近乎重合的趨勢。

  這是朱祁鎮的戰略布局。

  大明經濟北輕南重。

  縱然朱祁鎮這麽多年努力,也並沒有改變這個局麵,不過是雙方稍稍平衡了一點。

  北京經濟最好的地帶,就是沿運河經濟帶,當然了,而今沿海各港口也很有一些發展。但是仍舊不如南方。

  朱祁鎮就想通過政策導向,讓大明南北經濟再次拉近一點。

  畢竟,北京在北方。經濟是政治的基礎,經濟失衡,很可能影響到了北京的話語權。

  朱祁鎮在正統三十二年的發布的詔令,也就這三道。

  並非說,朱祁鎮變法政策就這三道了。

  而是這是朱祁鎮與內閣商議之後,能夠通過的。而更多事情是無法通過,最少而今也沒有商議出一個讓各方接受的辦法。

  因為朱祁鎮的關注點,就是土地問題。

  如果說,大赦令是順著太祖太宗一直秉承的態度,往前狠狠推了一把而已,馳禁令就是用一個小刀在大明體製上,輕輕的開出一個小口子。廢胥吏改吏員令,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手術。

  那麽關於土地,關於田製的問題,那就是一場關乎大明生死存亡的大手術。

  畢竟大明就是一個農業國,最重要的就時候農業問題,農業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

  這是整個大明的根基。

  一個清丈,就讓很多人人心惶惶了。

  更不要說,朱祁鎮還想下大動作了。

  隻是放在朱祁鎮的角度來看,他也是沒有辦法的。

  大明的體製,百姓連出自己的縣都很成問題,都被綁定在土地之上。無視縣界府界的,要麽是士大夫,要麽就是流民強盜。

  工業化是需要大量農業人口進入城市。

  其實,江南手工業發達,也有這樣的模式了。

  要不讓蘇州比北京還多的人口是怎麽來的?

  但是這些從農

  村到城市之中人口,並不在大明朝廷控製之中。這種城市發展,也處於很無序的狀態。

  解放前上海的情況,就能說明很多問題。

  蘇州雖然沒有青幫,但是有打行,同樣是幫人解決問題的夜壺。

  這就是為什麽朱祁鎮翻來覆去都回到一定要廢除胥吏的原因,工業化社會與農業化社會的管理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朱祁鎮對田製改革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百姓脫離人身束縛,可以進入城市打工,提供工業化的人口。二就是想辦法減輕百姓負擔。

  畢竟大明百姓總體來說,實在是太苦了。

  但是這兩個要求看上去很簡單,但其中有種種問題要解決。

  首先支撐大明基層運作的是賦稅。

  稅主要是夏糧秋糧,賦主要是各種勞役。

  繳納夏糧秋糧的基本單位是丁,服勞役的基本單位也是丁。

  丁稅本身來好說,並不是太重,但是勞役就太多了一點,各種各樣的事情。讓地方官必須將百姓留土地之上。

  否則誰為朝廷服役。

  雖然總體上來說,北重於役,南重於糧。但是兩邊都不想讓百姓離開土地。

  想要讓百姓能離開土地,在曆史上其實有辦法的。

  那就是一條鞭法,也就是攤丁入畝。

  將丁稅攤在田稅之中,從今之後,縣裏再要勞役拿錢雇傭百姓就行了,這一切從賦稅之中開支。

  無地的百姓就不用承擔賦稅與勞役。

  如此一來,縣裏對他們沒有要求,自然有了自由遷徙的可能。人口也沒有瞞報的必要了。

  對底層百姓減輕了很大的負擔。

  有這麽多的好處,簡直是與工業化配套的田製。

  如此一來,就能有很多剩餘百姓湧入城市之中。

  隻是,這裏麵有頗多的難處。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朝廷的負擔總是有人來承擔的,最底層的無地百姓輕鬆多了,請想想那一方加重了負擔。

  自然是有大量土地的人。

  而有大量土地的人是什麽人?是在大明有權有勢的人,這些人與大明百官很多人是重合的。

  所以,朱祁鎮而今想讓百官通過這個辦法,並讓他們積極執行,可能嗎?

  其次,就是一條鞭法,也是有自己的弊端,並不是太適應全國。

  一條鞭法最根本一個改革,從實物稅變成了貨幣稅。但是老百姓種糧食,他們是有糧食的,但是他們哪裏有銀子,必須賣了之後,才能有銀子。

  這其中就要被奸商剝削一層。

  而放在朝廷層麵,大明

  朝廷不需要糧食嗎?怎麽可能,大明朝廷對糧食的渴望一點也不少。

  需求量也很大的。

  縱然河北而今已經是一座糧倉。但是北方糧食產量還是比不過南方的。所以從南方向北方運輸糧食這一件事情,是不能斷的。而且大批量的運輸。

  這樣或許會壓下河北糧價,打壓了河北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但是對國家的戰略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糧食全部換成錢,需要的時候再用錢去賣。

  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

  糧商並不會做賠本買賣,他們絕對不會從很遠的地方將糧食給運過來,並且平價賣給官府,他們隻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坐地起價。

  所以無形之中,賦稅從糧食變成銀子,然後再從銀子變成糧食,打了兩個折扣,朝廷拿到手的東西,越來越少。

  再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太窮的地方,不適應一條鞭法。

  這個太窮的地方,其實就是指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

  西北農業凋零,即便於謙致力於恢複,但是幾百年的留下爛攤子,豈是於謙十幾年能夠挽回的。

  於謙畢竟是人,不是神。

  一條鞭法的核心,其實以銀代役,有王安石免役法之遺意。

  但是對於這些窮人來說,讓他們去給官府幹幾天活,其實沒有問題的,反正窮人的時間並不值錢。甚至如果縣令心軟,或許還能在官府那邊混幾口飯吃,給家裏節省一點口糧。

  但是這個時候,你告訴他。讓他們交出一點錢來,就不用來服役了。

  這對這些人來說,根本雪上加霜。

  他們哪裏有錢啊?

  北方糧食產量本來就比南方少,而西北這些地方有些地方一畝旱地才收入幾鬥糧食,比起江南一畝地平均數石,甚至有精耕細作的水田,能達到七石到十石之間。

  是西北土地產量數倍。

  所以西北苦,很多人糊口都用盡了他們所有力氣。已經承受不了一點點負擔了。

  這也是為什麽,明代後期,陝西先造反的原因。

  固然是因為大旱連連。但也有一條鞭法的原因。

  一條鞭法在南方是善政,是良法,但是西北,是惡政,平日還勉強生活,一旦天災,就隻能造反了。

  這些種種問題,是真實存在的。

  朱祁鎮其實還沒有提具體的一條鞭法,僅僅是以丘濬的以丁配田的思想之上,做出一點點發揮,就好像捅了馬蜂窩一般,整個朝廷吵成一團。

  朱祁鎮不得不多次召開會議提出各種解決方案,將這些問題一個個解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