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11-14 00:05      字數:2734
  第五十章曲阜大學

  那就是皇帝準備在遵化設一個學堂,專門教授這種學問。並不教授孔孟之道。

  為蒸汽機研究培養人才。

  這也是朱祁鎮寄以厚望的事情。

  這也是他原本的計劃。

  不管對外征戰,而是對內政治改革,朱祁鎮一直沒有忘記攀登科技樹。隻是他手中實在太缺人了。

  特別是科研人才。

  朱祁鎮一直不催促,也不在乎花錢,就是為了想辦法砸錢砸出一套研究的方式方法,在蒸汽機成功之後,可以用這一套方式方法去攻克其他科技難題。

  這比單獨有一兩個發明都重要。

  這些科研人才都是有大匠本身與他們的幾個弟子,乃至於欽天監一些人員加入,因為真正天文學家,動手研製天文器械的能力都不低。

  特別是水運天象儀,這樣大家夥也是有不少的。

  隻是即便如此,人員也是太少了。

  所以朱祁鎮這才想起建設一個專門的工科學校。卻不想被孔希路聽去了。

  當然了,這一件事情,並不是什麽大秘密,朝廷之中達到一定職位的人都聽說過,陛下一直關注的這件事情。

  也有幾個人勸諫過,隻是朱祁鎮壓下來之後,說是為了改進馳道,是馳道配套工程。也就沒有人說什麽了。

  畢竟,馳道作為朱祁鎮第一個政績,多年以來,已經證明了自己的作用,朝野之中,也達成的共識,甚至有些人主動要求加強馳道建設,比如於謙等。

  為馳道花錢,朝廷之中也沒有什麽意義。

  再加上這些錢都是走少府的帳。

  少府的帳又不向百官公布。

  所以,朱祁鎮將自己最看重的秘密,放在一個不上不下,不高不低的位置上,反而沒有過分關注了。

  孔希路也並不是關注這一件事情,他隻是想投皇帝所好,好坐穩衍聖公的位置。

  於是乎,他借著酒勁寫下一封奏疏。上奏皇帝,主要說了兩件事情,他聽聞北孔占據很多私田,並逃避賦稅,驚恐非常,以聖人之裔,遺子之經,而不是經營土地。故而,他願意下令退回所有私田,將這西私田分給北孔各家,他分毫不取。

  孔希路這樣做,也是一箭雙雕。

  畢竟衍聖公的私田,也是有些問題的。按理說,他是來繼承爵位的,這些私田是北孔家族的,並不是南孔的。但是這些私田一直與衍聖公的權勢掛勾的。

  很難想象,沒有衍聖公的權勢,他們家裏能夠有這麽多土地。

  所以,這西私田,北孔這些人也不敢全要,但是全部給了孔希路,他們豈能甘心?

  即便沒有了衍聖公的名頭,北孔在曲阜附近數百年了。也不是好相與的。

  這一下子,就清爽多了。

  表示他孔希路來繼承的僅僅是衍聖公的爵位,並不圖孔府私產,同時也完成了懷恩公公的囑咐。

  第二件事情,就是關於四氏學。

  什麽是四氏學,就是衍聖公負責的學田所屬的學校。是專門負責孔,孟,顏,曾。四個家族的子弟的學校。

  不對外人開放。

  但是這裏教學方式也不是多好的,特別是孔家的教育,孔府的教學更是家學,也就是每一任衍聖公的同學,隻有自己的弟弟妹妹。

  與外隔絕。

  孔弘緒之所以這個樣子,與孔府的教育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孔弘緒他提出,願意改革四氏學,容納天下學子入學,並且秉承夫子有教無類之意,重興六藝教學,並暗示請欽天監正去教授數學。

  孔弘緒這一封奏折,是朱祁鎮並沒有想到的。

  隻是這一封奏疏到了朱祁鎮手中,朱祁鎮大喜過望,對身邊的懷恩說道“你說的對,這位衍聖公果然是明白人。”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這是新任衍聖公向當今的投誠函。

  單單是衍聖公的投誠,朱祁鎮並不會太高興,畢竟局麵已經是這樣了,這位衍聖公敢不投誠嗎?

  隻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孔希路的決斷,正中下懷。

  儒家在中國一千多年的曆史,將孔子的地位推得極高。朱祁鎮並不能改變這個基礎,也無法改變這個基礎,即便是變法,也要從儒家理論體係內部尋找理論支持。

  所以,打不倒儒家,孔子的地位就不可能被打倒。而衍聖公孔家的牌子還是有用的。

  孔希路願意將曲阜四氏學開放,並教授六藝。

  當然了這個六藝並不僅僅傳統的六藝,或許孔希路覺得是傳統的六藝,而朱祁鎮並不覺得是。

  雖然太祖那個時候,就已經提倡官學要傳授六藝,但是都漸漸給廢了。

  其中有太多可以讓朱祁鎮插手的地方了。

  想想如果孔子後裔在改革之中,站在朱祁鎮這邊,會減少多大的阻力。會使多少人改變主意。

  朱祁鎮一邊批準,並令在孔家私田之中拔出一千傾。劃入學田之中。如此一來即便放棄了所有的私田,衍聖公控製的學田與祭田,大概也在三萬畝與五萬畝之間,依舊不是一個小數目。

  又為

  這個大學取名為曲阜大學。

  並召見石璟,並少府之中,抽調不少人才去曲阜。參與建立這一座大學。

  不過,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而今天下人不敢妄言,在輿論之上,並沒有人敢與朝廷抗衡了。正是要做事的時候。朱祁鎮心中已經醞釀了很多的政策,正要大展抱負。

  隻是到底是那一個政策先行,卻是一個問題,而今正要接著曲阜大學這一件事情,將其中一件政令給做了。

  朱祁鎮立即召見於謙,先請於謙看了孔希路的奏折,說道“先生以為如何?”

  於謙看了朱祁鎮的朱批,說道“聖明無過陛下。”

  朱祁鎮說道“聖人為政,教化為先,教化之重莫過讀書。欲使得人人知禮儀,彼此相親而不相愛,唯有讀書明理而已。”

  於謙聽了,朱祁鎮說的話。一時間不大相信這是從朱祁鎮口中說出來的。

  這是畢竟教化這兩個字,在辟雍殿之中,一直是理學那邊高舉的招牌。

  朱祁鎮看著於謙的目光,輕輕一笑說道“朕不是固執的人,不管誰的意見,隻要有益於國,有益於天下,朕沒有不采納的,連衍聖公都興學之心,朕欲大興教育,先生以為當如何行之。”

  於謙沉吟一會兒,說道“難。在太祖之時,也曾興學,令每村都有鄉學,令故老教之,隻是很快就堅持不下去了。”

  “而今天下還能堅持洪武之政的少之又少,即便有些鄉學,也徒具虛文而已。”

  “此前車之鑒,不可不慎。”

  朱祁鎮說道“先生以為如何如此?”

  於謙說道“無他,讀書的前途問題。”

  朱祁鎮說道“讀書的前途?”

  於謙說道“朝廷每一科錄取的進士,舉人,秀才都是有數的。而貧賤之家,能讀書出來的,少之又少。一旦花費大量財力物力讀書,不能當官,鄉人就不會費力氣讀書了。”

  “所以這能興盛一時,而不能持續下去。”

  朱祁鎮心中苦笑。

  這個現象其實古今如一。

  很多孩子拚命讀書,就是為了考入大學之後,能有一個好的生活,但是當考入大學之後,並不能實現這一切的時候,家長教育的積極性,就受到了打擊。

  在古代也是如此,甚至更加現實。

  讀書就是為了做官。為了改換門庭,而且古代供應一個人脫產讀書,花費之大,是而今享受義務教育的人所不能想象的。

  當讀書識字不能改變人生,這種活動自然不能持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