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10-04 23:59      字數:2763
  第七十八章大越皇帝

  吳士漣作為安南士子領袖。

  他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建議黎思誠稱帝,自然是有自己一番考量的。

  最重要的是定人心。

  人心這個東西,是很微妙的。

  而今的安南麵對要與明軍大戰這個事實,上上下下都有人心浮動,雖然大家口上叫得震天想,但是內心中還是忌憚大明的實力的。

  甚至這種忌憚,黎思誠心中未必沒有。

  但是大明明擺著要滅安南了。

  不管是忌憚不忌憚,沒有用了,這種情緒甚至反應在戰略上有負麵影響。

  別的不說,為什麽安南不能在大明並沒有準備好的時候,進攻大明本土,以戰養戰,將戰鬥拉進自己的節奏之中。

  而是要打占城。

  看似先發製人,其實已經陷入明軍的節奏之中。

  吳士漣看的分明,就是滿朝文武心中都存著一個和字。

  一切軍事行動都是為最後達成與大明和平而存在。

  這個指導思想對不對。

  對大明與安南國力稍稍有些認知的人,就知道是對的。

  但是指導思想是對的,並不意味著執行層麵也對。

  能戰方能言和。

  並不是說一開始打的時候,就要是想著和談,如此一來軍事行動自然束手束腳。一旦軍事上並不順利,和談這一件事情自然無從談起。

  所以為了,讓大明知道安南不可滅,不能滅,就必須放棄一切想談的想法,先打下去,打到明軍承受不住。

  和談自然就來了。

  而不是限製戰爭規模,不敢越雷池一步,將戰術戰略的主動權都拱手讓人。

  但是這個問題該怎麽解決?

  吳士漣看來,就是稱帝。

  因為稱帝之後,一來堅定內外之心,讓內外都看到黎思誠戰鬥到底的決心。二來也是振奮軍心民氣。

  前文說道,從後黎開始雄王傳說,已經為安南建立法統基礎,就是說安南國主乃是神農之後,當與中原之主,分治天下。

  從這個意思上來說,大越與大明乃是平等的。

  如果黎思誠稱帝之後,自然會引起一番士氣高漲。也是對大明示之以強。

  吳士漣很明白,示弱是求不來和平的。

  唯有示強了。

  吳士漣將其中的道理,絲絲縷縷的講給黎思誠聽了。

  黎思誠聽了心跳加速,臉色潮紅。說道“如果北寇不肯罷休如何?”

  吳士漣說道“如果戰場之上,北寇大勝,我等所為不過是無用之功,如果北寇在戰場之上不能奈何本朝,願意談判。”

  “即便本朝打得再好,我國國力還是弱於北寇的,總是要有一些讓步的。”

  黎思誠自然明白,這個讓步,很可能是帝號。

  黎思誠心中很不甘心,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辦法。

  以大明為中心的朝貢貿易裏麵,是容不得一個與大明平齊平坐的國家存在。

  大明禮部的風格,比起利益,他們更重視麵子。

  即便安南與大明的戰爭,讓大明吃了大虧,想要雙方停戰,安南也要給大明一個台階下。否則這戰事就要繼續下去。

  幾十年前就是這樣的。

  大明在安南境內堅持不住了,並沒有直接撤軍,而是冊封了陳氏之後,陳天平為安南國主,然後撤軍。

  而黎利更是奉養這個安南國主一段時間,最後讓他病死了,無嗣,黎利這才登基成為安南國主。同時向大明稱臣,朝貢貢品也是相當的殷勤。

  這就是名實之間的選擇。

  如果黎利敢撕破這一層薄薄的麵子,這一戰說不得還要繼續打下去,要知道當時朝中支持繼續打下的人並不是沒有的。

  最少張輔的主張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變過。

  如果這一場戰事打到最後,安南願意付出去帝號等等代價,不管戰場打成什麽樣子,單單從協議上來,看上去像是一場勝仗。

  黎思誠雖然很想一直帶著這個帽子,隻是而今的局麵卻容不得他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好。”黎思誠說道“就這麽做了。”

  於是黎思誠就在占城城北,打掃出一大片空地來,建立了天壇。黎思誠身穿冕冠,身著團龍十二章紋,與大明龍袍差異不小,但是大體上卻是一個樣式。

  登上天壇昭告天地,登基稱帝,為大越皇帝,改年號為洪德。以明年為洪德元年。

  隨即無數士卒山呼萬歲,聲音頗有驚天動地之感。

  黎思誠隨即大封群臣,各有賞賜不去提了,專門將占城國王的弟弟,盤羅茶圖為占城王,將占城以北的地方都化為了占城所有。

  於是占城被一分為二。

  占城成為了大越第一個藩屬國。

  這也是黎思誠稱帝另外一個原因,如果他不稱帝的話,在安南的體製之中,是無法安置一個占城國的。

  當然了,雖然安南變成了大越,但是總體上實力並沒有什麽變化,自然不能對這個北占城國不管不顧。

  而是派出大量安南士子成為北占城國的官吏,用安南的辦法,也就是儒家的辦法,將這些地方重新構建出政府機構。

  盤羅茶圖從某種程度上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占城畢竟是古國,有一定的民心基礎的,用盤羅茶圖,也是為了快速安堵地方。

  自然傳到了董興耳朵之中。

  董興怒不可遏的大罵不止。

  在董興看來,這是對大明徹徹底底的冒犯。普通之下,隻有一個天子,一個皇帝。

  隻是董興而今自身難又能有什麽辦法啊。

  在黎思誠登基之後,北占城軍就立即接管了攻城任務。在戰場之上,這些北占城軍的實力,似乎要比他們當占城軍的時候要強上一些。

  無他,婆羅門教之下,什麽都是固定的。

  即便立下多少功勞,也不過是頭人的功勞而已,自己什麽也得不到,而今在北占城軍中,雖然說是占城軍,但是實際上有大量安南軍官。

  黎思誠為了統治需要,甚至有意提拔一些占城低層的士卒為將領。

  如此一來,這一點點的賞賜,就足夠占城士卒舍生忘死了攻城了。

  隻是董興也不是吃素的。

  正如丁列所料。

  他這一次來帶來大量的火器。

  畢竟董興很清楚,他帶著這些人馬,在十幾萬人的戰場之上,其實發揮不出什麽作用的,唯獨在守城之上能發揮出作用。

  而且郭登也吩咐過,他其實不在乎占城與安南之間的勝負。

  他派兵更多是維護朝廷的信義,當然了,占城人敗也是有底線的。郭登決計不允許占城亡國。

  因為那樣的話,事情就麻煩多了。

  董興隻能苦守占城。

  甚至有些時候大雨連連火器也不好用了,隻能登城肉搏。

  隻是不管出了多少事情,董興總算是守住了占城。

  黎思誠在占城城下停留了近一月,他希望得到一個好消息,但是最後已經沒有等到占城城破的好消息,反而聽到一個壞消息。

  那就是明軍的援軍要到了。

  這一支援軍並不是從大明本土而來的。

  因為郭登手中的機動兵力也不多,如果從其他省份調兵,必須經過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其中公文交流就要一個月。

  哪裏有那麽快能夠過來的。

  這一支援軍,不僅僅安南國主,不,而今的大越皇帝黎思誠想不到,連董興也想不到,甚至連在廣西的郭登都想不到。

  這是一支聯軍,占城餘部,暹羅,舊港宣慰司,南洋衛,已經南海義商,所組織的一支軍隊,人數並不多,有三萬上下,但是船隻卻不少,大有鋪天蓋地之感。

  這一支軍隊,根本不在朱祁鎮的棋盤之中,是他們闖進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