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9-23 00:03      字數:2772
  第三十四章黎思誠

  這一夜,升龍又是一場血夜。

  升龍城之中,喊殺之聲,持續了一夜。

  而王豫在驛站大堂之中,默默讀了一夜書,倒是真沒有一個來驛站,而守護驛站的安南士卒也好像全部失蹤了一番。

  隻是這一夜之間,安南已經易主了。

  安南皇宮之中,丁列與阮熾兩位大臣帶著各自的家丁,踩著鮮血走進了大和殿。

  沒有寫錯,就是太和殿。

  安南在很多製度上學習明代製度,而且北京紫禁城由大量安南工匠參與其中,所以安南皇宮在形式上與明代皇宮非常相像。

  隻是此刻太和殿前的廣場之上,屍橫遍野,一片鮮血淋漓。

  黎宜山披頭散發手持長劍,看著兩個大臣以及身後的甲士,他身邊已經沒有兩三個護衛了。

  此刻的猶如瘋癲,說道:“孤乃大越天子,爾等豈敢,爾等豈敢-----”

  兩個大臣輕蔑一聲,一揮手就有大批人手,將黎宜山給拿下來,黎宜山自然會有自殺的機會,但是他僅僅是提劍,卻終究沒有幹脆利落的抹脖子。

  這一點點的遲疑,就讓他失去了自殺的機會。

  “國不可一日無君,嘉王人品貴重,雅量高遠,總以王天下。乃是新君不二人選。”丁列說道。

  阮熾聽了丁列如此說,眼睛之中一絲精光閃過,似乎明白了什麽,說道:“丁公所言極是。”

  兩個大佬達成共識之後。

  自然派人去請嘉王也就是黎思誠。

  黎思誠自然沒有答應,如此三請,黎思誠終於答應了。

  大事在即,一切從簡。

  故而黎思誠以明年為光順元年。奪會宜山王一切封賞,以太宗之子故,免死,流放。當然了宜山王並沒有過了光順元年,也就是大明正統二十五年。

  隨即數日之內,黎思誠封賞功臣,激勵忠誠,召見外臣,重啟恩科,不過數十日之內,就將安南內外給穩定下來了。

  曆史上宜山王篡位了二百八十多天,而今卻不到二百天。

  黎思誠忙著內外事務,沒有心思管大明使者,將王豫晾了幾十天。

  不過,卻不能再晾了。

  無他,因為正旦朝要來了。

  安南一切製度幾乎動從明朝抄過來了。

  故而在他登基之後,第一個正旦大朝,決計會辦,而且要辦得好,大明使臣自然是不可能或缺的。

  對黎思誠來說明人的威脅,也是一個很棘手的麻煩。

  故而,他處理的很有智慧。

  他召見王豫說道:“小國不幸,些許家醜讓上國見笑了。聽聞使者是冊封叛逆而來,而今叛逆已經失位,就請使臣回一趟北京吧。向陛下匯報這裏的情況。求陛下重新冊封。”

  “當然了,小國不是不懂規矩。”

  黎思誠將一個大臣叫過來。

  這個使臣名叫阮升,乃是大臣阮熾的親族,同樣也是安南青年才俊,後起之秀。

  阮家在安南是大族,曆史代替黎朝而立的就是阮家。

  王豫見此人,也是相貌堂堂,知書達理,一看就是飽讀詩書的。兩人彼此見禮之後。黎思誠說道:“小王新立,正是要派使臣朝見大皇帝的時候,這就是小王的使臣,就請貴使與他一並去北京吧。”

  “還請貴使在北京美言幾句,小王自然感激不盡。”

  隨即又有兩封禮單請王豫過目。

  一封禮單自然是朝賀大皇帝的,王豫沒有細看,卻也看出來,其中各種名貴的東西不少,所有東西加起來,少數有數萬兩白銀之多。

  至於另外一分賀禮卻是給王豫自己的,上麵都是金銀細軟,也有小萬兩銀子之用。

  王豫自然不敢拿。

  其實出使外國,各國有饋贈,幾乎上是明規則了。

  畢竟出國這個差事在北京是一個苦差事,沒有人願意去,同時又不能派一些歪瓜劣棗去,畢竟是代表一國威嚴。

  所以,對使臣在外麵有一些外快,禮部乃至內閣都是默許的。、

  甚至有些時候,還是風雅事。

  但是王豫卻知道,什麽能收什麽不能收。

  最少而今安南的錢,是萬萬不能收的。

  隻是黎思誠看似客氣,但是何曾給過王豫說話的機會,不待王豫說完話,就將王豫打發出去了,讓阮升與他並去北京。

  對於王豫來的使命,似乎連問一問的意思都沒有。

  黎思誠見王豫僅僅是處理明朝威脅的一個手段而已。

  因為明朝與安南體量在哪裏放著。所以在明麵上,黎朝上下,都是恭敬非常的的,但是私下裏做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幾乎在黎思誠召見過王豫之後。就召見黎朝的文武大臣。

  黎思誠雖然有手腕,但是畢竟才十八歲,而今反對宜山王的老臣,在朝廷之上占據了大量的位置。

  黎思誠對這些老臣半夜是客客氣氣的,黎思誠說道:“而今明寇大軍在雲南,廣西,傳言有三十萬大軍之多,不過孤從來不信,明寇大軍一直在北,在南方各地不過一些老弱病殘而已,縱然有百萬之眾,也不過是為我朝送軍械來的。”

  此言一出,黎朝文武轟然大笑。

  似乎四十年前那一場戰場,給他們帶來了無比的信心。這種信心即便是現代讓他們麵對明朝的大軍,或許有一些忌憚的,但是決計沒有害怕的情緒。

  黎思誠微微一頓,說道:“不過,明寇依舊是大國,本朝不能與之相比,但是越是如此,本朝就越不能示弱。今日明寇要兩州,明日再要兩州,那麽北方天險,非我朝所有了,明寇就能長驅直入升龍城下。”

  “曆代先祖之經營,就要毀到我們手中。”

  “孤寧死,也不敢讓寸土。”

  這一句話,卻能將氣氛一下子轉向嚴肅了。

  一時間黎朝文武大臣紛紛出列說道:“臣等願意追隨大王死戰。”

  黎朝立國之基,就是後黎朝太祖對明朝的勝利,甚至可以說沒有這一場勝利,就沒有後黎朝的誕生。

  也就沒有這麽多依附後黎朝大臣們。

  所以,在抗擊大明上,後黎朝內外從來沒有那麽多雜音,即便是有一些雜音,他們擔心的也從來不是該不該打,而是能不能打的過。

  黎思誠見狀,也就安心了不少。

  作為剛剛登基的大王,外有大明的外患,內有權臣做坐大的內憂,他心中反複思量,如何坐穩這個位置,也有過很多想法的。

  有一天他可以確定,那就是他對外決計不能有半點妥協。

  後黎朝不管是民間與官場,太多太多的利益者都是四十年前那一場戰爭的受益者,他有一絲退讓,立即被上上下下唾棄。

  即便身為安南國王,他也要順應民意。

  既然對大明不能退讓,隻能借機掌控這一股力量,成為主張強硬對待大明的主導者,自然能夠將很多人吸引在他的身邊。

  他的政治權威就變大了。

  不過,其中分寸,卻要拿捏精當。

  既要強硬的對待大明要求土地的做法,又不能與的大明撕破臉。既要鬥爭,要要講究方法。

  不過不管黎思誠怎麽做,但是大國之間的對抗,都是需要實力的。

  所以黎四誠立即下達了擴軍的命令。

  將安南十三萬常備軍,擴張到二十萬,並將主力出發到兩國前沿布置。

  這個舉動更是穩固了黎思誠的地位。

  無他,原本十三軍隊之中,權力結構都已經固定了,縱然黎思誠也不能輕易改變,但是新擴軍七萬,黎思誠就有大把機會,安插自己的人手了。

  再加上調動軍隊的軍事行動,升龍城附近都在黎思誠的掌控之中。

  他的位置更是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