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主導權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9-15 17:53      字數:4327
  第十四章 主導權<r />

  <r />

  什刹海乃是北京避暑勝地。<r />

  <r />

  此刻卻有一種不勝煩躁之意,無數鳴蟬拚命的嘶吼著,宣告他們最後的生涯。<r />

  <r />

  什刹海一處涼亭之中,三根釣竿深入水中,上麵的浮標上下拉動,顯然下麵已經有魚上鉤了。但是垂釣的人,卻沒有注意到。<r />

  <r />

  李賢,王文,劉球三個人。靜靜坐著。涼亭之中沒有人,但是外圍卻有錦衣衛層層保護。<r />

  <r />

  這是朱祁鎮對內閣成員的待遇。<r />

  <r />

  也就說,內閣大員出入都有錦衣衛負責保護。<r />

  <r />

  當然了,這些大臣也知道,這些貼身護衛依仗之中,也有皇帝眼線。<r />

  <r />

  但是那又如何?總不能推辭皇帝厚愛吧。<r />

  <r />

  就好像朱祁鎮知道大臣私下聚會一般,大臣們也沒有想過瞞著皇帝。所以他們所謂的密談,也不算太秘密。<r />

  <r />

  劉球實在忍不住了,說道:“徐有貞這個小人,他不知道規勸聖上,還做出此等事來?”<r />

  <r />

  劉球帶著幾分怒不可遏。<r />

  <r />

  卻是因為徐有貞的文章,實在是無懈可擊,如果真有漏洞,劉球早就將這文章噴一團渣滓了。<r />

  <r />

  真因為無法辯駁,才劉球那麽生氣。<r />

  <r />

  如果皇帝沒有其他心思,修《大明會典》的並沒有什麽事情。但是皇帝的心思,或許別人不知道,內閣這些人與皇帝幾乎朝夕相處,皇帝的心思,他們幾個人都能猜得出來。<r />

  <r />

  正因為如此,他們才不想皇帝的心思得逞。<r />

  <r />

  如果說,徐有貞沒有猜出皇帝的意思,他們才不相信的,而徐有貞猜出了皇帝的心思,卻沒有文官覺悟,反而去迎合皇帝。<r />

  <r />

  每一個文官大佬都明白一件事情,祖製是什麽?或者說他們真在乎祖製嗎?<r />

  <r />

  不在乎。<r />

  <r />

  說起來,破壞祖製的行為文官做的也是不亦樂乎。<r />

  <r />

  就好像這一件事情的開端,不就是皇帝想用祖製來裁定官員,而文官不答應而已。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是本質上,就是他們背叛祖製。<r />

  <r />

  文官之所以這麽推崇祖製,並非祖製真有什麽萬年不易之理,而是用他來限製君權。<r />

  <r />

  從文官角度來說,限製君權是他們麵對的萬古不易的問題。<r />

  <r />

  在漢唐用來限製君權的是天意。隻是在大明,用來限製君權,就是祖製了。<r />

  <r />

  比起製度上的一些問題,皇帝的權力不受限製。才是最大的問題。<r />

  <r />

  一個皇帝胡作非為,能給天下帶來什麽樣的後果,前代已經有不知道多少皇帝做出了示<r />

  <r />

  範。<r />

  <r />

  所以皇帝的權力必須有能限製。<r />

  <r />

  但是具體該怎麽限製?對於各個皇帝有不同的辦法。<r />

  <r />

  但是朱祁鎮這裏,卻不得不承認,那就是就權力而言,擊破瓦刺之後,朱祁鎮的權力邊界無限延伸。<r />

  <r />

  甚至要超過仁宗宣宗皇帝,直追太宗皇帝。<r />

  <r />

  想要超越太宗皇帝或許不可能,畢竟朱祁鎮不可能比得上,從生死之中殺出來的太宗皇帝。但是問題是,即便比不上太宗皇帝,就已經讓百官膽寒了。<r />

  <r />

  看看太宗皇帝對文官做了什麽事情?<r />

  <r />

  有多少大臣,都在詔獄裏麵待過,還有解縉的死亡更是如此。<r />

  <r />

  而且他們也知道,當今陛下登基之後,對文官集團並不能算得上友好,別的不說,單單從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之爭就可以看出來。<r />

  <r />

  在朱祁鎮登基之前,兵部幾乎將五軍都督府給架空了。<r />

  <r />

  但是這一切有利於兵部的變化,從當今陛下親政以來,這種變化就停止。而今五軍都督府重振。正統勳貴再次立起來,雖然比起之前開國勳貴與靖難勳貴,要差了許多,但是正統勳貴之中,也是有一些很多文官都不港輕視的大佬,孟瑛,楊洪,石亨,郭登等人,看起來在政治上老老實實的。<r />

  <r />

  但是能打仗的老虎,與不能打仗的花貓,還是不一樣的。<r />

  <r />

  而這樣皇帝又打破了祖製的限製,會做出這樣的舉動,這種未知他們實在惶恐。畢竟皇帝多離經叛道之舉。<r />

  <r />

  他們所做所為,並不是為了與皇帝作對,而是要將大明國策維持在正常的軌道之中。<r />

  <r />

  洪武年間,武貴文賤的局麵再也不能回來。<r />

  <r />

  而徐有貞也是進士出身,也算是士大夫集團一員,如此背叛士大夫集團,在劉球看來,說他是小人,還是輕了。<r />

  <r />

  李賢說道:“兩位前輩,而今看來,這《大明會典》是不可能不修了,下麵的關鍵就在於讓誰修。”<r />

  <r />

  王文心領神會說道:“如果大事,非重臣不可,而稱得上重臣的,無非,曹公,於公幾位,而這幾位都是從道不從君,縱然當今陛下有萬般手段,也不可能讓他們屈服。”<r />

  <r />

  劉球沉吟一會兒,說道:“如果這都不行的,我辭去大學士一職,去翰林院修書也不是不行。”<r />

  <r />

  朱祁鎮登基二十多年了,當初老臣凋零的差不多了。<r />

  <r />

  李賢說道:“劉前輩的心意,晚輩能夠體會,隻是以晚輩之見,咱們這位陛下,不是一個硬來的人。”<r />

  <r />

  如此說罷,劉球與王文都點頭。<r />

  <r />

  這一<r />

  <r />

  點,朱祁鎮並表現出來的風度,讓他們也沒有什麽話說。<r />

  <r />

  雖然朱祁鎮有很多奇思妙想,讓他們這些老臣吃不消,但是大多數時候,朱祁鎮都願意按照遊戲規則來辦事。不會因為群臣有些地方冒犯,而打擊報複。<r />

  <r />

  王文忍不住感歎,說道:“抑庵公可惜了。這一件事情要不要與其他人通通氣。”<r />

  <r />

  抑庵公就是王直,如果王直還在,其實王直才是修大典最好的人選。<r />

  <r />

  李賢搖搖頭說道:“還是不要了。”<r />

  <r />

  內閣之中分工也漸漸形成了,而今內閣之中,李賢總理大政,楊洪與羅通兩人負責改衛為縣的事情,甚至劉定之也參與進去一部分。<r />

  <r />

  除此之外,劉定之還負責各地錢糧,以及賑災事務。至於丈量田地,卻是由劉球與王永和負責。<r />

  <r />

  王文主要管的就是京察與吏治。<r />

  <r />

  說起來,內閣大學士的分工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除卻首輔總領朝政不變之外,其他事情彼此管轄的事務也是有牽連摩擦的。<r />

  <r />

  就好像是劉定之主管錢糧,但是其他內閣大學士都不能過問了?也行的。在職權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插手別人的權力範圍,並不是一個友好的態度。<r />

  <r />

  李賢能在內閣之中迅速站穩腳跟,就是迎合了王文與劉球的政治態度,在內閣之中三人抱團,再加上其他搖擺不定,還有李賢的首輔地位,就有占據了上風。<r />

  <r />

  畢竟楊洪從來不參和文官的事情,劉定之是陛下的死忠。羅通也有幾分桀驁不馴,王永和似乎與他負責的工部事情差不多,沉默寡言。<r />

  <r />

  想將這些人牽頭在一起,也不是一個容易的人。<r />

  <r />

  不過李賢不願意這樣做的原因,卻不是不容易將人拉過來,而是擔心內閣抱團,反而讓陛下有一種被逼宮的錯覺。<r />

  <r />

  總之,李賢秉承中庸之道,一方麵反對朱祁鎮太過激進的做法,另外一方麵他也不行太過激進的反對。<r />

  <r />

  能將事情限製在一定範圍之內,悄然無聲的過去了,就最好不過。<r />

  <r />

  這一次鬧出一個報紙來,已經讓他有些措手不及了。<r />

  <r />

  倒不是李賢太怕事,而是李賢深刻的明白,作為首輔,就是好像一個管家太太一樣,不是將家裏鬧得雞飛狗跳,大鳴大放,才是本事?<r />

  <r />

  而是全家和和美美的,即便有些問題也家醜不可外揚,日子蒸蒸日上,這才叫做能耐。<r />

  <r />

  隻是李賢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他所期望的,恐怕永遠不能達成了。<r />

  <r />

  三人在什刹海的溝通,很快就反應在明報之上了。<r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