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8-27 09:05      字數:2776
  第九十二章畜牧業革命

  大寧城中乃是大明駐軍的地方,方瑾就駐守在這裏。大寧駐軍有一萬五千人。

  其中有五千馬軍。

  而兀良哈各部落,而已已經重新編組,按照衛所的製度編組起來,兀良哈三衛,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大明衛所軍了。

  當然了,各級衛所軍官還是各部落的大小頭目,唯獨是他們高級貴族都到了北京城中,他們歸大寧城中方瑾節製。

  隻是節製歸節製。

  方瑾一半的心思,都防這些蒙古人。

  萬一他們搞出什麽事情該怎麽辦?

  所以,方瑾不允許蒙古進入大寧城,隻允許他們在大寧城附近建造營地,一座座營地都在外麵擺開。

  端木瑞在夏天都來到了這裏,這些營地大多是他督造的,同時督造的自然也要青貯坑了。這一片不知道多少個青貯坑。

  其實,這個技術真要說了,也沒什麽技術含量,無非將青草澆水埋起來隔絕氧氣。當然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小細節。

  但是大體上不差多少。

  剩下的不過是力氣活而已。

  這個時代,不管是大明還是蒙古,人力都是最值錢的,也都是最不值錢的。

  最值錢的,自然是人多力量大,這是無可置疑的真理,至於最不值錢,因為百姓的兩膀力氣根本沒有人願意付錢。

  所以,當端木瑞以皇帝名義,指使蒙古這樣做的時候,蒙古人雖然滿腹牢騷。但是麵對強勢的大明軍隊,也不敢說什麽。

  再加上他們也要從明軍那邊得到很多東西。

  隻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東西在冬天之中,還真發揮出了大作用。

  大雪之中。

  端木瑞帶著蒙古部落大小頭目,連方瑾也來看了。

  方瑾之所以來,卻是因為這是皇帝親自交代下來的,雖然朱祁鎮覺得自己每天要交代不知道多少事情下去。

  但是實際上,朱祁鎮每天親自交代的事情也不多,更多是批準內閣的意見。而今就算是朱祁鎮批準了很多事情,放在大明兩京十三,不十五省,再加上遼東,與朝鮮。

  分布在每一個地方的事情,也不多。

  自然被當地重視之極。

  端木瑞親自動手,將一個青貯窖給挖掘開來了。裏麵就出現了綠油油的來帶著汁水的青貯料。

  立即有人將這些青貯料,放在馬圈之中。

  馬兒們沒有見過這些東西,上前輕輕嗅嗅。似乎發現了什麽,立即將這些青貯料給吃得幹幹淨淨的。

  因為入冬以來,大雪紛飛,牧民積攢的

  草料也都被吃幹淨了。這些牲口餓了不少時間了。

  甚至還有人開始宰殺牲口了。

  或許有人覺得,宰殺牲口很正常,畢竟這些牧民不殺牲口吃什麽?、

  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覺,覺得遊牧民族在古代也是天天吃肉的,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在古代底層牧民更多的是以奶製品生活。

  不管,馬,羊,牛,駝,都是他們非常重要的財產。

  即便有宰殺也是非常有限的。

  這些牲口更多是生產資料。

  賣入關內,換取糧食或者其他生產必須的物資。而不是頓頓吃肉。

  這也是為什麽說,瓦刺對朝貢貿易依賴這麽深,這就是原因。雙方的經濟結構的造成的。

  看著這匹馬大口大口吃著青貯料,牧民們都變得激動起來。

  動物似乎有一種本能,他們本能的知道什麽對他們來說能吃,什麽對他們來說不能吃。以避免他們吃到有毒的食物。

  當然,這也不是百分百正確。

  在麵對大自然產物時候,也是有相當高的準確率的。

  既然馬肯吃青貯料,那麽就說這青貯料,在大概率上說是沒有問題的。

  其實,青貯料在京城不知道實驗了多少次了。決計沒有什麽風險,當然了,或許在大概率上,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是這也是小問題。

  隻是當地牧民都不大相信。

  畢竟對蒙古人來說,在如何養牲口上麵。

  他們才是專業的,他們才不是那麽相信漢人的技術。這些牲口更是他們的命脈,根本,故而,他們寧肯頂著端木瑞,也要再看看。

  端木瑞也由他們。

  於是乎一群位高權重的人,圍在馬圈邊,看著一匹單純隔離出來的馬,將青貯料吃過之後,再哪裏悠哉悠哉的反芻。

  “行了。”一個老者越看越驚喜,說道:“沒有問題。”

  “撲通”一聲,不知道那一個蒙古人先跪在地麵之上,向南邊磕頭,說道:“大皇帝萬歲。”

  一時間無數蒙古人都向北京的方向磕頭,說什麽的都有的,顯示著有些語無倫次。

  讓端木瑞,方瑾也不得不跪下行禮。

  等他們激情消退之後,端木瑞才下令將各處青貯窖打開,開始喂牲口,不過,其中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

  首先青貯料並不夠。

  雖然端木瑞儲備下來不少青貯窖,但是用牧場將這些青貯窖給裝滿,也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到不能說蒙古牧民偷懶了。

  但是他們對這事情畢竟不是太相信的。這股將信將疑的情緒,影響了儲備工作。

  還有,一些青貯窖也出了問題。

  青貯窖雖然就是地麵上挖一個土坑,再將濕潤的草料埋進去,並埋上密封。最重要的是隔絕空氣。

  但是這畢竟是第一次做,端木瑞雖然從京城帶來了不少技術員,但是比起北京的飼養戰馬的規模,大寧這裏的規模大太多了。

  技術員也不夠用。

  於是出現相當一批青貯窖直接從青貯料變成了肥料。扒開都什麽都變成了農家肥。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即便如此,這些青貯料也足夠相當大一批牲口活下去了,縱然有人死,但是已經讓牧民過了一個最好過的年關。

  不過,單單是青貯料,還不能解決牧民的所有問題。

  牲口的保暖也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

  蒙古遊牧部落,他們沒有固定的圈舍,即便有,也是非常簡陋,僅僅限製住牲口亂跑,也不具備保暖功能。

  一般來說,這些牲口都會僅僅的靠攏在一起,擠在一起保暖。

  但是還是有外圍的牲口被凍死。

  端木瑞此刻也領悟了皇帝為什麽看重青貯法了。

  之前牧民之所以不想辦法建立好的保暖的牲口窖,那是因為連冬季的草料都不能保證,冬季牲口必然餓死,掉膘。

  這也是為什麽,遊牧部落南下都在秋季,因為用整個春夏來養膘。

  而青貯料的存在打破了這一點。

  在草料問題解決之後,牧民才有精力尋求下一步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弄一個保暖的牲口圈。

  與青貯料做配套。

  而一個保暖的牲口圈修建好之後,那就是定居的開始。

  大明邊境以北一部分地方,是宜耕宜牧的。

  雖然糧食收成並不好,但是隻要能種出來一點,就能彌補牧民在食物上的缺口。

  再加端木瑞也知道,少府規劃從宣府到大寧,從大同到開平,從偏頭關沿著黃河到東勝衛。

  這三條馳道。

  未來的漠南草原,很可能就是定居點在馳道兩側修建,小塊的耕地在定居點附近,遠離定居點的地方,就是大片大片分割好的草場。

  幾個大城市,更多是起到貿易的作用。

  如此一來,漠北是什麽樣子,還不明白,但是漠南蒙古就能納入大明的版圖之中,甚至能如內地行郡縣製了。

  端木瑞或許不知道,什麽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結構。但是他清楚的感受到了這一點,更感受到了自己的前程。

  如果漠南郡縣,誰比他適合當地方官啊?

  一時間他心中滿懷激情的投入的青貯推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