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8-26 01:39      字數:2715
  第八十六章烏斯藏

  於謙對李文自然也不會完全放心,他還有別的辦法,保證統一各衛所的想法。消除各地的阻力。

  不過這些事情就不在李文麵前說了。

  於謙說道“你對烏斯藏了解如何?”

  烏斯藏就是西藏,在唐稱吐蕃,在元稱烏斯藏,明代繼承這個稱呼,還有一個別名叫衛藏,不過這,兩個稱呼在餘音的不同,在藏文書寫之中,卻是一般無二。又時候也寫作烏思藏。

  李文說道“從西寧到烏斯藏,有五千裏之遙,隻有元代開辟的驛站,稱青海道,又稱青藏天路,又副道從鬆潘入川,大多都由西寧而東,下官也接待過很多烏斯藏的使臣高僧。對烏斯藏的情況,倒也熟悉。”

  “僅有這一條路嗎?”於謙問道。他在朝廷檔案之中看到的卻不是這樣的。

  朝廷進入烏斯藏一共有三條路,一條就是青藏道,還有川藏道,再有就是滇藏道。隻是在這個時期主要道路還是青藏道,也就是青海天路。

  主要是這一條路雖然遠一些,但是總體上來說,還要好走。

  當然了,你大概會說,好走什麽?

  這一條路,與後世的青藏鐵路的路線有相當大一部分重合,而這最近屢屢死人的可可西裏,就在這一條路附近

  後世尚且如此,在古代從這一條路上走,又是多麽的艱難。

  不是,這一條路不好走,而是其他兩條路更難走。

  川藏路,滇藏路都處於剛剛開辟出來,想想就知道,一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個是橫斷山脈,雖然大大縮短了一兩千裏之多。

  但是真要大隊人馬,還是願意走青藏天路,而不是川藏與滇藏兩條路。

  川藏滇藏兩條路真正興起,卻是在蒙古進入青海的確,遮斷青藏路之後,才作為替補路線,才一慢慢的興起的。

  隻是眼前的李文隻能看見西寧這一片,自然不能查閱大明的檔案,也不知道有這兩條路的存在。

  李文想了想說道“除卻從青藏路還可以向西通過關西七衛,進入西域之外,我也沒有聽過其他道路了。”

  於謙對這一條路也是很熟悉的。這倒不是從朝廷文檔之中發現的,而是從史書之中發現的。沒錯這一條路,就是絲綢之路的一條輔道。當然了,這個時候還不樣叫,但是這一條通西域的道路,於謙卻是知道的。不僅僅於謙知道,朱祁鎮在決策之中,就已經將這一條路算進去了。

  這也是朱祁

  鎮要與瓦刺間接通商的前提條件。

  不過,關於這一條路的詳細情況他不大清楚,朱祁鎮也不大清楚,隻是知道有這一條路而已,畢竟朝廷出使西域,從來是走嘉峪關一帶。

  說道“如此一來,蒙古人是可以通過關西七衛來到西寧的。”

  李文說道“是可以,但是大人不必擔心。這一條路,沙漠遍地,實在難行,除非萬不得已,他們不會從這一條路來青海的。這一條路雖然是古道,但是如今黃沙漫道,很多時候都要在沙漠之中行走,已經半廢了。”

  “要不了多少年,估計完全不能走了。”

  於謙卻不在意。

  他其實對朝廷通過瓦刺貿易的方式得到馬匹,並不是太讚同。在京師看到是戰馬的極度短缺。

  甚至有一些補給不上的感覺。

  與瓦刺的幾次大戰,將大明戰馬資源透支了不知道多少。

  而今大明京營邊軍的騎兵,完全是朱祁鎮在幾年休養生息之中,一點點積攢起來的。

  但是如果戰爭以現在的頻率,每一年都打上一兩戰的話,大明戰馬資源遲早消耗殆盡。

  故而,朱祁鎮為了戰馬,幾乎到了不折手段的地步。

  但是於謙到了西北才發現,其實大明馬政是大有可為的。

  大明不是宋朝,宋朝是缺了養馬之地,即便如此,宋朝得了河湟之地後,戰馬的緊缺,也是大大減緩了。

  而大明本身就有養馬地,隻是經營不善而已。

  茶法改易之後,於謙就將工作重心放在經營西北上麵,而馬政與屯耕,是於謙的工作重心,他有信心在一兩年之後,供給朝廷足夠的戰馬。

  但是皇帝既然有這個意思,於謙自然要應付一二。雖然上司做的決斷或許並不聰明,但是下屬也不能當麵打臉不是?

  既然西域道還在,就等於於謙已經辦事了,至於瓦刺的人能不能通過西域道艱難的跋涉來到西寧,這關我於謙什麽事情?

  於謙點點頭說道“那烏斯藏的內情,你知道多少?”

  李文說道“烏斯藏太遠,其中內情,下官也不大了解,不過朝廷從本朝開國之初,就以對烏斯藏多封眾建,封烏斯藏八王,其中就以闡化王為首,隻是這幾十年來,闡化王一脈,並不太平。以下官的看法,估計烏斯藏要亂上一陣子,闡化王一脈,前景不大好。”

  於謙聽了微微皺眉,這就是於謙不來西寧,就聽不到的情況。

  朝廷在藏區分封了八個王爵,分別是三大

  法王,已經闡化王,善讚王,輔教王,護教王,闡教王。

  其中三王,都是高僧,雖然影響力很大,但是真正掌控烏斯藏的就是闡化王朗氏家族。

  帕竹朗氏族算起來曆史悠久。

  據說乃是帕竹朗氏家族是藏族神話傳說之中,賽瓊紮的後代。藏族神話之中,天地之處,有地,火,風,水,空聚集成的一個大卵,大卵生出了。桑潑崩梅,桑波崩梅第傳下三代,這三代都是神,到了第三代神的首領第三子傳下了人間世係。而據說這為神靈總共有三十五個兒子,每一個兒子都是以神靈的女兒所生,所以他們的兒子的名字之中都有母姓。

  賽瓊紮的瓊,譯作漢語就是大鵬鳥。

  所以朗氏就能托稱神靈,統治烏斯藏了。

  當然了,這些鬼神之言,自然不足取信,但是朗氏家族卻很悠久,據說他家在唐與吐蕃戰爭之中,就嶄露頭角,但是實際這一部分也不能算是信史的。

  但是在南宋時期,郎家就已經是烏斯藏的地方豪強,這是毋庸置疑的。在元代,郎家抓住了曆史機遇,在元代進入烏斯藏的時候,依附元朝,成為元朝所封的烏斯藏地區十三萬戶之一。

  在此之前朗氏是沒有領地的。

  再往後,朗氏在曆史也有興衰,一度大權中落,但是在絳曲堅讚的統治之下,痛定思痛,改革新政,形成了朗氏家族的特別的製度,讓朗氏家族在藏區的統治更加穩固。

  絳曲堅讚也為朗氏定下法度。

  乃是政教合一製度,佛教在西藏影響根深蒂固,而朗氏家族的興起,也是借助佛教的力量,具體來說是,噶舉派藏傳佛教,而郎氏家族也是世代擔任薩丹替寺的座主。

  絳曲堅讚規定,第一條,座主與第悉,必須由朗氏家族出身的人擔任。

  其中法王做整個烏斯藏最高領袖,主管佛法,平日不處理政務,唯有在第悉處理不了,或者與其他家族發生矛盾之後,才出麵調解。

  而第悉,也是絳曲堅讚才開始有的,在藏語之中就是執掌烏斯藏的人。也就是主管所有凡俗事務的人。

  也就是大明所封的闡化王。

  第二條,第悉必須是出家人,不得於婦人廝混。

  第三條,朗氏每一代人留一個子嗣在家繁衍子孫,而第悉與座主則從這些子嗣之中挑選出來。

  這種法王與第悉雙頭政治,穩定了朗氏的權威。在這樣的製度之下,他的繼承人也是侄子統一了烏斯藏,並獲得朱元璋的冊封,穩定了朗氏政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