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8-24 23:49      字數:2727
  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

  會寧伯李家在京師隻能算是二流勳貴,但是放在西寧卻是大名鼎鼎的。乃是西寧衛出身最大官員了。

  前文說過,勳貴乃是衛所製度頂層建築。

  大明三百多個衛所,隻有極少數衛所是沒有靠山的,大部分衛所都是京城某一個勳貴的自留地。

  或是當年祖上設立的衛所,或是某勳貴乃是某衛所出身,或者家族子弟在某地任過職。等等等。

  比如石亨,雖然是新得的國公,但是他在海西就有某些特殊利益。

  正即便是朱祁鎮改革京營,這種聯係也是沒有完全斬斷的,想想就知道,武學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衛所世襲軍官出身,朱祁鎮也不能改變的。

  隻是朱祁鎮重整京營之後,各家勳貴對衛所與京營的權重有些改變。更多正統勳貴更在乎在國家軍事上的話語權,而並非榮華富貴。

  而有些沒有趕上的勳貴,還如同之前一樣。

  會寧伯李家就是其中之一。

  會寧伯李家自稱乃是五代李克用之後。先在西夏,後遷徙西域。而真正在大明發跡,卻是李南哥,在元明之交,舉西寧降明。洪武年間官至西寧衛指揮僉事。

  其子李英更是李家崛起的重要人物。

  他屢次與西番作戰,立下不少戰功,最出名的一戰,就是西域殺朝廷貢使,李英出昆侖山數百裏,追殺殆盡,就是以此功為會寧伯。

  隻是李英功勞不小,但是李英本身就不是什麽幹淨的人。

  在洪熙年間,就有禦史告發李英違法亂紀。但是仁宗皇帝寬恕李英不與追究,隻是將這個禦史調離西寧了事。

  仁宗皇帝未必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這種久鎮一方的將領,還是慎重為好。

  宣宗登基之後,掉李英帶西寧衛班軍入京營,跟隨宣宗出塞,倒也有些戰功,但是很快東窗事發。

  特別是李英插手,西寧指揮使祁震家事,想扶持自己的侄子成為指揮使,這一件事情,西寧祁家與李家反目成仇。

  爆出了李家不少黑料。故而李英下獄。

  隻是畢竟是功臣,最後還是被放了出來,正統二年病死。其子繼承爵位之事,一直拖著。朱祁鎮親政之後,為了拉攏勳貴,在很多地方放鬆了,李英之子,李詠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襲職的,而今的李詠就在京營之中任職。

  當然了,這會寧伯李詠在京營之中,也是一個排不上號的人物,範廣地位未必在李詠之下。但是大明勳貴看上去不少,但是真正分散在各地,卻不是每一個

  衛所都能出一個的。

  仗著有會寧伯在京師,李家就是西寧眾多家族的第一。

  當然了,李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聲勢,並非僅僅因為會寧伯。

  畢竟會寧伯雖然尊貴,但是也調離到京師了,隻能作為靠山,如果事事依靠,那也是遠水抵不上近渴。

  西寧李家之所以這樣興旺,讓於謙側目,就是西寧李家本身的實力就足夠雄厚。

  因為西寧李家不僅僅在衛所任職,還是土官。

  西寧李家,祁家,陳家,都是西寧土司,各自有各自的土地。而當初李英下獄的重要罪名之一,就是李家侵吞民戶七百餘戶。

  李家將朝廷的百姓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

  而七百餘戶是什麽概念。在明代平均一戶有四五人。七百戶也就是三千多人?而之前官府檔案之中,西寧百姓總共才一萬五千多口。

  也就是李家侵吞了近五分之一。

  而且這僅僅是侵吞,還不算李家原來的擁有的人丁。

  這也是為什麽仁宗皇帝優撫李家的原因,因為在西寧這個地方,李家的人丁未必比西寧衛的人馬少。

  而李家還在西寧衛中任職。更加自己的影響力滲透進西寧衛之中。

  近乎割據的局麵了。

  朝廷未必對付不了他們。但是實在是鞭長莫及一些。

  所以即便不看會寧伯的麵子,西寧李家也稱得上地方豪強。

  甚至不用調查,茶馬走私貿易如果能繞得過西寧李家,才是咄咄怪事。西寧李家也是鬆潘各部惹不起的大人物之一。

  西寧李家而今主事者,乃是李家二房李文,乃是會寧伯李英的侄子。坐鎮西寧倒也是有些戰功的。

  不過於謙細細探查,李文的戰功也是多借助李家的實力而已。李文的實力用多少能力,倒是未必。隻是李文在政治上足夠敏銳。

  似乎與現任會寧伯李詠溝通過。當於謙一上任,他就過來通秉內情,將茶馬貿易的內幕一古腦捅給於謙。

  以求代罪立功。

  於謙之所以能夠這麽順利的將走私路線一一封鎖起來,其中未必沒有李家的幫助。

  這卻是丘浚所部知道的。

  可惜,即便這樣於謙也不能放過李家。

  倒不是於謙小氣,翻臉不認人。而是於謙太明白了。如果朝廷在西寧衛沒有足夠的話語權,那麽茶馬貿易而今整頓過後,不過兩三年,就會變成原來的樣子。

  之所以茶馬貿易荒廢。其實與大明太祖對西寧湟一代才用土流雜用,而統治手段

  也是以衛所為主。

  在衛所製度崩潰,各級衛所官員侵吞屯田,衛所幾乎成為了世襲軍官世襲罔顧的家業田產,政府的權威蕩然無存。

  這樣的情況之下,奢求茶馬貿易的正常進行,豈不是緣木求魚?

  所以於謙覺得保證茶馬貿易,就必須整頓西寧等衛所。

  改土歸流,這個時候並不合時宜。畢竟大明大敵在北,在青海這裏鬧出事情來,反而會分散朝廷的注意力。

  但是整頓衛所,卻是大明自己的事情了。

  如果實在不行,就重新將西寧衛變成西寧州,設立流官管理,恢複最基本的行政秩序,甚至於謙想今後巡視茶馬的禦史,常駐西寧,形成常態,才能將茶馬貿易控製在一點規模。

  並不是不會有人偷稅漏稅走私貿易了。

  而是朝廷在這裏看著,他們即便是偷稅漏稅,也必須給皇帝那邊一點麵子吧。這才能保證茶馬貿易中朝廷能獲得一定比例的收入。

  否則即便茶法改的再好。也不過是無根之木而已。

  曆史上弘治年間名臣楊一清也改革過茶馬貿易,但是結果不過兩三年之間,人亡政息,其原因何在?

  是茶法有什麽弊端?

  但是茶法經過唐,宋,元三代改良,實行引稅製,即便上已經是比較完善了,或許有缺陷,但還沒有讓整個製度推行不下去的缺陷。

  就是河湟一帶的行政權力,早就被當地土司土豪給瓜分殆盡了。朝廷向從裏麵分一杯羹,要問他們願不願了。

  即便有名臣在位,一陣強力推行過後。不過數年就會反彈。

  於謙正是看見了這一點,故而即便是李家已經提前投誠服軟,甚至可以交出大半茶馬貿易的渠道,但是於謙依舊不能能放過李家。

  這是政治立場的問題,倒不是於謙對李家有什麽態度。

  不過,就看李家能不能識趣到底了。

  如果他們真能識趣到底,於謙也能給李家一些好處,讓李家回京師發展,並在皇帝麵前說好話,讓會寧伯這個爵位能夠長久一點,甚至李家一門雙爵,也未必不可能。

  但是如果不識趣。

  於謙也隻能用雷霆手段了。

  不將西寧最大的地頭蛇,也是侵吞衛所最多的李家給收拾了,於謙下麵的手段,就無從談起了。

  時勢使然,政治就是如此,並不是於謙想顧及情麵,就能顧及了。

  李家現在還不知道於謙的打算,正在歡天喜地的準備迎接於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