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8-20 03:51      字數:2738
  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

  春暖花開的時候,施聚,李秉等文武官員都來到了鬆花江畔。

  在這個位置上,鬆花江從北邊滾滾東流,往東北方向有大量的沼澤濕地,西南方向就是長白山餘脈。

  東南不遠處就是興凱湖,正當要衝之地。

  具體,到這一帶,又是鬆花江南岸一高地,忽兒海河也就是後世的牡丹江,從這裏流入鬆花江之中。

  而兩河交匯之處,就是一處高地,兩麵臨水,又居高臨下。

  兩麵臨水,自然是易守難攻,又能以牡丹江作為退路,鬆花江作為進取之途。雖然而今大明在鬆花江上的船隊,已經煙消雲散了。

  據悉在永樂年間,大明在鬆花江有船廠。但是根基尚在,雖然而今原本造船之處賓州,已經不在大明邊牆之內了。

  但是距離遼東也不是太遠,一旦明軍重建奴兒幹船場,那麽遼東與海西就能通過東北豐富的水係聯係在一起。

  如此一來,東北發達的水係,就成為大明進軍最有力的幫手。

  不是明軍小看瓦刺,弓馬騎射,明軍上下都不敢小窺瓦刺,但是論水上功夫,大明從南方調來數千水手,在加上在這裏打造的船隻。瓦刺縱然有十萬大軍,也未必能奈何的了他們。

  此處建城,看上去是防守,但是在戰略形態上卻是進攻。

  居高臨下又能避免洪災侵害。

  畢竟,東北的水係也不是太安穩的。

  朱祁鎮沒有得到奏報,說黑龍江水係發大水,並非黑龍江水係不發大水,而是一來這裏人少,二來,也不歸大明直接管轄。

  總要有洪災,朱祁鎮也不用賑災。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臨水建城,最擔心的就是對方水淹七軍。

  不過,這裏完全不用擔心,就地勢來說,鬆花江南北都是漸次增高的,從東西來說,也是西高東低。

  特別是東麵不遠處,大量的沼澤濕地。更是天然聚水之地。建城之地,隻要地勢稍稍高一點,就不可能形成水淹的局麵。

  這一片高地,足夠建立一做府城了。

  幾個人都覺得非常滿意。

  就開始修建城池。

  李秉受命營造此城,施聚也在這裏安營紮寨,先打上前站。等待源源不斷朝鮮人來到這裏。

  不過地勢絕佳,並不意味著就容易修建了。

  這一帶最大的問題,就是這裏幾乎是一片白地,即便有些女真部落,也在雙方長期的拉鋸之中,蕩然無存了。

  即便是有,這些百姓也不過是以

  漁獵謀生而已。

  修建城池數萬人,乃至即將到達的數十萬,都不是這裏可以負擔的。

  雖然糧食可以從後方運輸。

  李秉已經打通了一道交通線,那就是從海西上岸之後,一路向西。忽兒海河的上遊,接下來就可以順流而下,一路到鬆陰了。

  李秉就這個道理,與王翱聯名上書,要求修建一百四十裏的馳道。

  從海西直通牡丹江碼頭,而朝鮮百姓也不用直接來這裏,而是一邊修馳道,一邊以馳道為中心,兩側屯田。

  畢竟如果先開始修建鬆陰城,那麽消耗太大了。

  不過,從後麵一點點的修建起來,減少糧食消耗,等馳道修好之後,糧食物資可以通過鬆花江嗎,直接到這裏。

  甚至馳道兩側屯田,也是有所產出,可以支援前線。

  至於,馳道本身,其實早已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技術了。

  這幾年朱祁鎮沒有怎麽推進,並不是馳道出了什麽問題,而是朝廷缺錢,缺馬,錢都不用說了,至於馬,於北方貿易中斷之後,不管是什麽馬的價格都飛一般的上升。

  不過,這對海西影響不大,畢竟海西本身就是一個產馬地,或許數量上比不上漠北漠南產出。但是也是家家戶戶養馬。

  如果不是因為海西之戰場,朱祁鎮早就從海西抽調馬匹補充京營了。

  有錢,有馬,有人力,有成熟技術,修建一道馳道並不困難。

  不過,鬆陰城並非一點事情,也不做的。

  李秉首先利用東北豐富的木材支援,修建出一座木城來。

  所有城牆都有堅硬的大木修建好,遠遠的看過去,並不比夯土城牆差勁。再加上開挖護城河,借助豐富的水利資源,李秉在木城外麵挖出寬一裏多的護城河。

  他是一心一意要將鬆陰城修建成大明在東北牢不可破的堡壘。

  隻是東北也有東北的壞處,那就是漫長的冬季,停滯了一切的工程,不管是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是人們的保暖不足,在東北根本不用想在冬季施工這一件事情。

  所以,算起來,鬆陰城真成為一座雄城,估計要在正統二十一年秋季了。

  這就是為什麽孟瑛想要肇州城堅持三年的原因。

  隻是也先並不是傻子。

  剛剛開春的時候,對這麽大的動靜,還不是太了解,但是等到夏季的時候,各方消息都傳到了也先的耳朵之中。

  也先再也坐不住了。

  說實話,也先對明軍的堅城還是有些發怵的。

  故而,也先並不想攻明軍的堅城。

  肇州雖然好像一根刺,插在也先心頭,但是也先未必想要在今年動手。

  畢竟,大明的日子不好過,也先的日子也不好過,他不僅要麵對內外的政治危機,好要吞下興凱湖之敗的苦果。

  還有經濟上的困難。

  大明與草原斷絕貿易,就能讓朱祁鎮為戰馬感到煩惱。而草原更是什麽都缺,糧食,鐵器,布匹,等等等。

  與大明斷絕貿易,對瓦刺來說,是更加困難。

  甚至可以說,瓦刺連綿不斷的內亂,未必不是因為經濟上的危機,引發了政治上的動蕩。

  而今的也先,需要的是一場勝利,一場可以讓瓦刺在經濟方麵獲得利益的勝利。他已經有了目標了。

  不是,宣大,也不是遼東,而是西北。

  無他,宣大乃是大明的防禦重點。可以說是銅牆鐵壁,而東北是朱祁鎮戰略上進攻節點,也是投入了大量的資源。

  唯獨西北,不管是,甘肅,寧夏,河套,比起了宣大,東北相比,就要差了很多。

  畢竟西北貧瘠,各衛所之艱難,也是以西北為首的。大明看重東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忽略西北方向。

  所以,也先準備從西北下手,狠狠從大明身上撈些好處。

  畢竟不管是西北再窮,也比瓦刺富裕多了。隻能能打贏,還是有好處的,打西北還是分散北京的注意力,打亂明軍的步調。

  這麽多好處,也先是何樂而不為?

  隻是東北來的消息,卻讓也先難以入眠。

  一旦明軍在東北站穩了腳跟,將鬆花江流域,也就是東北平原一帶掌控在手中,漠北與明軍之間的距離縮短了數百裏。

  單單一座肇州,不過是孤城而已,並不值得也先多關注。

  但是如果鬆陰城修建好了,肇州與鬆陰之間水路相同,甚至還能借助水路建立起一係列城池,牢牢鎖死東北方向。

  瓦刺的戰略縱深就減弱太多了。

  這就是北宋攻西夏用的手段,淺攻進築法。是堂堂正正的陽謀。估計數年過去,東北地區,就形成了遼東,宣大,等邊牆內的局麵。

  有城池河流由點到線的支撐,再加上明軍精銳騎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區域之下,瓦刺騎兵回旋餘地太小。

  恐怕也先必須退出幾乎整個東北。東北一旦為明所有。那麽大寧,開平,會寧等地,未必不能恢複明初的局麵。

  這也先是決計不允許。

  不過,也先想不想,願不願意。他都必須東進,拔掉肇州,攻陷鬆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