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災年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8-13 09:52      字數:2711
  第三章災年

  當時間進入了正統十八年之後,也就是今年,朱祁鎮麵對的局麵一點也不見好。甚至變得更加差勁了。

  上半年朱祁鎮都在為去年的災情收拾爛攤子。

  一到五月以徐州為中心,淮安,鳳陽,河南,兗州,青州,萊州,全部陷入暴雨之中。

  到了六七月份,下麵已經上報,徐州鳳陽一帶,一片汪洋。特別是淮河發大水。淹沒了很多地方。

  而黃河新河道,河水幾乎與兩岸大堤齊平。於謙層層加固之下,總算是守住了,否則黃河與淮河兩河一起發作,局麵要比而今慘上數倍不至。

  但是即便如此,朝廷派正禦史王宏救災的時候,總計收攏安置流民在百萬之上。

  至於死於洪水之中的百姓有多少人,就是一個願意去想的問題了。

  隨即各種賑災,更是將朱祁鎮最後一點底氣都掏空了。

  朱祁鎮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如果想辦法搞一筆外財的話,支撐與瓦刺的大戰,是一直打不起來的。

  或許熬過了這個年頭,就會變得風調雨順了。

  也或許,接下來的年頭還會過的很是艱難的。

  氣象學上的半個世紀的小冰河期,並不是那麽容易熬過去的。

  而今也先稱帝之事,更是讓他覺得失了先手。

  想來也先敢做這一件事情,這就說明,瓦刺已經理清內部了。

  那麽瓦刺會不會開始新一輪南下了?

  他來到這個時代已經有將近二十年,上輩子的記憶也都模糊了,即便沒有模糊,朱祁鎮也不會多去想了。

  因為他很清楚,他現在的正統朝已經與曆史上大大不一樣了。

  那麽瓦刺的命運也會變得不一樣了,也先會做怎麽樣的選擇,誰也不知道。

  這幾年來,即便是財政上緊巴巴的,也將以北京為中心內三關,已經其他邊牆給修建起來,雖然真正的明長城還沒有出現,但是在要害地帶,已經開始修建長達十幾裏,或者二十幾裏的長城,用以封堵瓦刺可能南下通道。

  他也在兵製上下了大功夫。隻覺得大軍可以一戰了,但是沒有錢,卻是什麽也做不了。

  他心中忽然有一個想法,暗道:“我在這個位置上就已經感覺到分外艱難了,卻不知道曆史我這個弟弟是怎麽熬過去的。”

  他並不知道,代宗皇帝當年比他現在難上不知道多少倍。

  首先,雖然正統十四年有貓兒莊之戰,與黑山之戰兩戰,打得朱祁鎮國庫空虛,覺得財政緊張之極。

  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朱祁鎮是在正常的財政體係之內搞錢的,即便是很丟麵子賣贈官,賣度牒。也是不破壞財政結構的行為。

  但是當年的土木堡之戰後的局麵,說天下有土崩瓦解的局麵,卻不是虛言。

  首先,當時福建葉留宗已經死了,鄧茂七還在,貴州叛亂愈演愈烈,王驥主持平叛一連打了好幾年,廣西苗族叛亂,形成了一直到成化年間才平定的大藤峽之亂。廣東沿海海盜肆虐,殺死不少官員,攻克縣城。

  這還是南方。

  在北京保衛戰之後,瓦刺一直屯兵在斷頭山。而斷頭山在什麽地方?就在陽和附近。

  也就瓦刺大軍一直沒有撤退,從正統十四年到次年十月左右,在此期間,大同城下大小交戰就有四五次之多。

  瓦刺使臣公然說,關外十四城,具為我困,要代宗割地,代宗斷然拒絕,群臣都動搖了,唯有代宗與於謙決不議和。

  也先大軍在曆史上的景泰元年才退兵,而到了景泰二年,京營大軍還在北京九門之外建立土城駐紮。

  雖然準備做戰,並開始收斂北京保衛戰的一些遺骨。

  還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北京保衛戰,有大量的民兵參與進去。從山東,陝西,河南,山西,一共征召到北京的民兵在九萬多,雖然有很多是在北京之戰後才到勤王之軍,但是當地河北百姓最少有一兩萬甚至更多民兵參與了北京保衛戰。

  然後景泰三四間,河決沙灣反複重複,一共決了四五次之多,修河之法,反複遷延,一直到了景泰七年才算是消停了。

  這樣四方用兵,大舉治河,然後是天災**。

  代宗皇帝更是緊衣結食來應對龐大的開銷,一次次消減宮中用度,放出太監宮女廚子等等的。

  除卻這些之外,代宗皇帝還要麵對大量與自己不一條心的大臣,因為很多大臣都覺得代宗皇帝應該退位。因為他得位不正。

  這樣的局麵之下,代宗皇帝將大明江山一點點撥回正規,甚至與瓦刺還打了幾場小勝仗。可見代宗皇帝能力,他絕對是明代曆史上被低估的幾個皇帝之一。

  甚至代宗皇帝的英年早逝,未必不是因為累的。

  應對土木堡之邊所引起的各種社會矛盾的總爆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祁鎮而今還有心想著北伐之事,那是因為朱祁鎮之前做過的事情,緩和了不少矛盾,開海之事,固然給大明帶來收入,但是讓很多海盜變成了合法的海商。

  海運總兵官王英麾下就有一名將領黃某,本就應該是南海上一個大海盜頭目,卻應該朝廷開海的時候,他加入其中,身家巨富。

  但是在這個時代,單單商人是沒有前途的。

  文官科舉之路,他是走不通的,故而他因為精於海戰,走了海關某人的門路投奔王英門下,很受王英重用。

  至於貴州的亂流,王驥當了好幾年雲貴總督,又沒有三征麓川大加壓榨,而今倒還安定。正統十四年間的戰事,大明朝廷是就可有說自己沒有輸。

  雖然也沒有贏。

  這樣的情況下,很多野心家都不敢冒頭。

  至於廣西的亂事,一直沒有結束,柳溥一直坐鎮廣西。

  曆史上是因為北京保衛戰之後,四處調兵,柳溥所部被調入北京,廣西這邊的苗人失去了壓製,才搞大的。

  雖然而今因為某些原因,這些苗人也搞起來了,但是有柳溥在,能壓製著他們不讓他們出山。

  那就是疥癬之疾了。

  而且王振的橫征暴斂,再加上代宗為了解決財政危機的一些非常手段,造成了百姓壓力很大,流民繁多。

  在朱祁鎮這裏,卻不存在。

  南方主要產出流民當地方,就是福建與江西,福建已經開出一個口子,有一個新建的夷州府。不敢說將來能有多少人,但是想來能緩解一下福建的人地矛盾,再加上各地開海跑海外的人有很多很多的。

  還有鹽價大跌。

  何文淵回京直接執掌戶部,就是因為他在鹽政上做出的極大的攻陷,曬鹽法的推行,鹽價大跌。可以說而今的鹽價百分是八十都是稅,但是即便如此,這鹽價也是當初的鹽價的幾分之一。

  更不要說大量的食鹽出口,成為大明對外的最受歡迎的大宗貨物。

  鹽政占據大明財政之中的位置就越來越重了,更不要說這幾年大災不斷,特別是正統十七年,十八年,收上來的天賦,早就砸在救災之中了。

  朝廷所能依靠的隻有鹽稅了。

  這才有何文淵高升入戶部尚書。

  如果曆史上的代宗皇帝看見朱祁鎮而今的局麵,根本是要羨慕死了。

  朱祁鎮卻麵對而今局麵,愁眉不展,不知道該從什麽地方找一個突破口,來打破對瓦刺處處被動的僵局。

  而這一個問題,牽涉太大了,大到,朱祁鎮麵對這個局麵一時間不知道從什麽地方說起。財政上的問題,固然是根結,但是軍事上的問題還是要落在軍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