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7-30 23:57      字數:2722
  第二百四十一章失控的局勢

  也先不是不知道居庸關之險。

  隻是真正兵臨城下的時候,才感到攻克居庸關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也先另外一個目的,也不能完成,保定侯孟瑛行軍姿態已經無懈可擊。

  此刻也先也放下攻入北京城的妄想。

  隻是大軍屯兵居庸關下,反而分兵四掠,大軍掃蕩四野,將宣府以南這一片區域也清洗成一片白地。

  畢竟,再怎麽樣的堅壁清野,也不可能將所有人都帶進城中。

  等孟瑛到了的時候,也先已經滿載而歸了。

  這一次也先決定不從原路返回,而是向北折返龍門所,然後向東,沿著燕山北麓。向西北方向行軍。

  之所以這樣做,也是也先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那就是草場的承載能力。

  草原的生態要比很多人想象都單薄。更加單薄的,還是草原的恢複能力,在其他地方,如果將地麵上的植被給破壞掉,等他們自己恢複過來,不過是幾場春雨,甚至有的地方就是一夜之間,就能將這些地麵給覆蓋了。

  但是草原上,卻不是這樣的。

  草原上一塊地皮植被被破壞了,如果放任不管,想要恢複過來,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甚至還會向壞的地方發展,這塊裸露的地麵,會一點點的演變成了沙漠。

  而幾十萬騎從草原上行軍,這個存在,本身就是草原生態的極大破壞。

  也先如果是漢人,大抵不會在乎這一點。但是作為蒙古人,他們要在草原上生活,有些事情盡量是要避免的。

  所以,他決定從東北方向離開,先到達灤河河穀,然後再回到大寧,再做其他的打算不遲。

  而今孟瑛自然跟在後麵,不緊不慢的,雙方呈現一種送客的姿態,相距十幾裏,行軍的時候,彼此能看見彼此的煙塵,在青山之下,若隱若現。

  雙方探馬也呈現一種默契,雙方距離百餘步的時候,都放慢的腳步,對峙一會兒,然後相互離開。

  孟瑛害怕也先殺一個回馬槍,等也先出了燕山北麓,就準備回軍。

  隻是一件誰也沒有想到的事情,突兀的發生了。

  就在灤河上遊的一道不知名的小河邊。這是山中少有的一片開闊地,數座山峰都避開了這裏,從各個方向看都似乎能夠看出一道山穀來。可以四麵八方匯聚在一起。

  這一條小河,向東北方向流淌,隨即匯入灤河之中。這一條小河看上去很像是季節性的河流。因為整個山穀之中,都有河流衝刷的痕跡,大片片的石頭都有圓滑的棱角。隻是小河卻隻有淺淺的一彎。縱馬可過,最深處也漫不到腿,最寬處也不過一兩丈。

  不過,即便這樣也是一附近少有的水源地,不僅僅是動物喜歡來這裏飲水,人也喜歡。

  此刻就有幾十個韃子騎兵在這裏下馬,他們雙腿都踩在圓石之上,先用手捧著水,喝了一氣,然後又用水囊,開始灌水。

  就在這個時候,忽然聽見箭矢飛過的咻咻聲。

  不知道從什麽地方,衝過來十幾騎明軍,瓦刺騎兵措不及防,一連十幾人被射翻在地。他們也是很意外。

  因為他們與明軍探馬之間,已經達成默契了,很少有廝殺了。遠遠的看見,最多射上幾箭。這一群明軍的突然襲擊,大出他們所料。

  不過,戰場之上,什麽想法都是多餘的,瓦刺騎兵上馬之後,雙方圍繞這一道小溪,開始了慘烈的廝殺。

  先是弓箭來往,隨即短兵相接。

  雙方打的都很吃力。

  都已經感到不對了。

  瓦刺人感覺他們遇見這一夥明軍,似乎與後麵追趕的明軍不是一夥的。

  而對麵的明軍也感到,對麵的韃子,似乎也不是尋常韃子,是硬茬子。

  對,他們都猜對了。

  此刻他們彼此都遇見了新的敵人。

  這一夥騎兵並非孟瑛麾下的,而是遼東海西兩部聯合的騎兵,共有騎兵四萬人。

  雖然都是明軍,但是因為駐地不同,打仗風格都是差異的,特別是海西成立之後,海西軍中有大量女真人。

  就這四萬騎兵之中,就有一萬多是女真人,這些女真人的風格也滲透到了明軍騎兵之中,那就是馬步皆能,喜用重箭,喜歡近距離射箭,而且箭法很準,最喜歡射人麵門。

  等等,這些遼東軍的風格與明軍其他各部是不同。

  當然這些不同,很多外行是分辨不出來的,但是瓦刺派出的探馬,都是精銳士卒,他們一交上手,就察覺到了其中貓膩。

  同樣遼東騎兵這邊,他們也沒有想到會在這裏遇見瓦刺阻力。

  這個時代的消息傳遞,是有很大的延誤的。

  從宣大戰場上傳遞消息到遼東,就要先傳到北京,然後傳到沈陽,然後傳到軍中,軍中的決定,先傳到北京,然後再傳到宣大戰場之上,再加上軍隊處於戰鬥之中的種種障礙,一個消息延遲到幾天,與十幾天都是很正常的。

  曹義反複確定過脫脫不花沒有南下之意後,又聽聞紫荊關之戰,立即冒了一身冷汗。立即征調遼東海西主力人馬,八萬步騎入山海關,救援北京。

  但是石亨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而今北京安然無恙,真正有問題的是宣大,如果從沈陽到山海關,然後到北京,再出居庸關,速度太慢了。

  如果從遼河河套出發,直接走口外,然後到宣大,不過四五百裏,騎兵加急的話,兩三天就能到了。

  即便放慢速度五天之內,也是絕對沒有問題了。

  到了口外再看情況,如果北京危急,可以從喜峰口入衛京師,如果北京沒有問題,就直接去宣大不遲。

  曹義最後決定兵分兩路,他帶領步卒從山海關,讓石亨帶領騎兵走口外。

  之所以如此,就是如果步卒走山海關的話,可以不用帶輜重,取用沿途輜重就行了,也免了安營紮寨,畢竟是內線行軍。

  但是如果在口外行軍,就麻煩多了。

  雖然脫脫不花已經與明軍脫離接觸了。但是口外一帶,畢竟不是明軍的控製區,很可能遇見不確定的危險。

  騎兵反應快,即便遇見了也有幾率脫險,而步卒就不行了。

  石亨得令之後,立即出發,不過三日功夫就到達了這裏,距離宣大邊牆已經不遠了。

  正如曹義所料,這一路上並非風平浪靜的。

  因為瓦刺大軍南下的原因,草原上遊牧部落士氣大漲,狂妄之輩,居然就在大明邊牆之外四五十裏的地方放牧。

  石亨也沒有想到這一點。

  因為在他的印象之中邊牆之外百裏範圍之內,一直是無人區。

  隻是石亨是什麽樣的人?不管怎麽說他,敢戰能戰,會打仗的,但是也不可能消除他性子裏麵的暴虐的成分。

  所以這一路來,石亨根本就沒有怎麽紮營,是走一路殺一路,以石亨的話,就是為了保護行軍隱秘。

  凡是見過大軍的人殺無赦。

  至於他們放牧的馬匹歸入軍中,牛羊都為將士加餐,但是至於人,很抱歉,沒有留下一個活口。

  但是遼東海西騎兵麵對這些遊牧部落,很多部落壯丁隻有幾百個人,殺起來自然是砍菜切瓜一般。

  而蒙古人從來沒有統一的軍裝,身上的衣服都是自備的,這些外出的探馬,不仔細看,與尋常部落的騎兵,也沒有什麽兩樣。

  故而遼東騎兵看見了,根本沒有多思量,就想做上一票,反正不管是什麽韃子,凡是韃子的首級就是功勞。

  隻是雙方交上手之後,才覺得是棘手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