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軍議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6-02 14:33      字數:2717
  第十二章軍議

  朱祁鎮輕輕一笑,伸手將題本上手指印給揉平。

  倒不是朱祁鎮心中已經平靜下來,而是他知道,宮中人多言雜,除非是私人空間,最好不要情緒外漏,雖然而今武英殿之中沒有人,但是大門外麵還有侍衛。

  這些侍衛很多都是出身勳貴。

  朱祁鎮一邊平複情緒,又叫人泡了一壺茶,輕輕的品著,心中暗道:“怎麽辦?”

  任何情緒化的表達,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

  朱祁鎮冷靜下來,不得不承認一個樸素的真理。

  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些將領再厲害,他們也是太宗皇帝的,不是他朱祁鎮的。讓朱祁鎮絕對信任他們,卻是不可能的。

  但是朱祁鎮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靖難勳貴與國同休的特性,是皇權的根基,他們對大明的忠誠。是不用懷疑的。

  但是麵對大明軍隊的戰鬥力一直在下滑這一個現實,朱祁鎮也不可能將軍方留給他們做自留地。

  但是該怎麽做?

  將這個事情打回去。

  朱祁鎮立即否定了。

  原因很簡單,而今靖難勳貴還是朝廷的支柱之一,朱祁鎮滿意也好,不滿意也好,都要接受這樣一個現實。

  朱祁鎮與靖難勳貴之間有了間隙,對朝廷大局是不利的。

  就放在即將爆發的大戰之上,即便他出手,將其中一路主將拿下來。就萬事大吉了?

  不,朱祁鎮懷疑這僅僅是開始。

  甚至因為這一年事情,在這一次征討兀良哈之中,內耗加劇。

  要知道軍方的政治生態,與文官的政治生態是不一樣的,藍玉當初就與馮勝拔刀。甚至想火並。

  而今雖然不是當年,但是打仗在外,陰死幾個人,也是小事一件。

  即便沒有到這一種地步,但是彼此之間內耗,讓大戰尚未開戰,就敗了一分。

  但是什麽也不做,朱祁鎮想要提拔一批親信掌權,繼而推進軍法改革的想法,就永遠不能達成了。

  朱祁鎮輕輕的轉折茶杯,默默的思量。忽然他想起了楊溥,暗道:“楊溥如果麵對這個局麵該怎麽辦?”

  隨即朱祁鎮想起了於謙。

  楊溥對於謙的手段,剛剛開始的時候,朱祁鎮還是不明白的,後來楊士奇的話,讓朱祁鎮慢慢揣摩出來楊溥的手段了。

  他做過幾次複盤,但是想來想去,也覺得這是堂堂正正的陽謀,朱祁鎮即便知道,也不會拒絕的。因為這對大明有好處,對朝廷有好處。

  朱祁鎮歎息一聲,說道:“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一字一句,越來越低,幾近無聲。

  有些事情,他並不願意做,但是而今想來卻是最好的辦法了。

  軍權這種特殊的東西,朱祁鎮注定不想也不願意,弄得大鳴大放的奪權,也不可能弄得好像是兩淮鹽案一般,掀起大案。

  這都對江山不利。對朱祁鎮掌控天下不利。

  但是而今張輔這個舉動,讓朱祁鎮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他想要潤物細無聲的拿下軍權,已經是不可能了。

  那麽既然靖難勳貴想要把持軍權,那麽就要承擔起這個責任。既然你們這麽愛立功,那麽今後與瓦刺作戰的主導權,朱祁鎮準備讓給他們。

  如果,他們真的有能力。就讓他們如同張輔一般高高的掛起來。

  宣宗皇帝為什麽將張輔從五軍都督府之中摘出來,放到內閣以備顧問。決計不是想讓張輔當內閣大臣的。

  他們真要能打怕瓦刺,朱祁鎮自然敢封七八個國公,全部按在五軍都督府,將九邊軍鎮的總兵,換上下一輩的。

  慢慢來。反正朱祁鎮知道時間是站在他這一邊的,靖難二代都年紀大了。三代的能力比二代差太遠了。

  反正朱祁鎮在乎的是打敗瓦刺,具體是誰做這一件事情,他其實並不在意。

  朱祁鎮也知道,這種理想狀態,也不大可能,如果他們真有能力,也不至於讓大明軍力弄得每況日下。

  在朱祁鎮想來,更有可能是與瓦刺長期戰爭之中,互有勝負,自然有一批人被淘汰。有一批人在戰火之中成長起來。

  在這樣的大戰之中,靖難勳貴想把持之中,全部的位置,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是朱祁鎮心中也是一個陰影的,暗道:“如果敗了怎麽辦?”

  畢竟有土木堡後車之鑒。

  朱祁鎮後世以為土木堡之變,都是當時英宗胡亂指揮,但是如今越發明白,這不過是大明軍力,邊防,等問題的總爆發。

  不可能怪在英宗一個人身上。

  如果再來一次這樣的敗仗,怎麽辦?

  朱祁鎮反複思量。卻不得不承認,他如果強行插手軍方,反而勝算更低。因為靖難勳貴在軍中根基太深厚了,朱祁鎮不想也不可能清理幹淨。

  說不定瓦刺打過來的時候,靖難勳貴正如他鬥得難分難解。朱祁鎮回想他記憶之中土木堡之變的一些細節。

  越發感覺,當時的英宗與靖難勳貴未必是沒有矛盾。

  英宗想要一場北伐的勝利,到底是為了什麽?

  做事的順序很重要。

  朱祁鎮此刻忽然想讓明軍打敗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敗仗,正好讓他有切入點。他心中啞然失笑,暗道:“我似乎是一等一的昏君,期盼自己的軍隊打敗仗。”

  隻是事情有時候就是這樣的荒謬。

  朱祁鎮平息情緒之中,穩穩當當的在張輔的奏本上批到四個字:“召五軍都督府,內閣,六部禦前軍議。”

  在武英殿軍議之中,朱祁鎮全程都沒有怎麽說話。

  張輔先提出自己的意見,隨意曹義也將建立海西都司的規劃抵了上去,這個計劃得到了周忱的支持。

  周忱的支持源於李時勉的說服,而李時勉的支持源於對海上防禦的支持,寧波倭案之後,寧波海關收入大受影響,一度暴跌。

  李時勉作為主管,自然認識的了大明有一支海上船隊的重要性,而且這一條運輸線是要通過對馬海峽,這裏也是倭寇的多發地。

  自然少不了增加海上力量。與李時勉的利益吻合。

  所有人都知道曹義乃是皇帝從遼東召回來的,其中意味自己體會,故而曹義的意見與張輔的意見相合融合,就達成最好的出兵方案。

  成國公出宣府,興安伯出大同,武進伯出遼東,三路齊出,圍剿兀良哈。這一戰的關鍵,其實不在於怎麽打,而在於如何找到兀良哈主力。

  所以這才是多路齊發,擴大搜索麵積的原因。

  至於各級將領安排,朱祁鎮並沒有插手,想來就知道,張輔在最上麵沒有安排朱祁鎮提拔的人,下麵各級將領能有什麽安排?

  至於曹義也出兵,不過他聚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等女真各部,然後帶他們西進攻兀良哈。

  能不能打兀良哈不重要,重要是整合女真為大明所用。

  而亦失哈帶萬餘人去雙城衛一帶,找一個靠海之地,建立一處城池。而海運總兵官在明年冰期之後,務必將第一批十萬石糧食運送到新建的海西衛這裏。

  朝廷允許亦失哈在緩急之時,向朝鮮借糧。

  這個具體辦法,在內閣六部五軍都督府群議之下,朱祁鎮也挑不出什麽錯的地方,於是乎朱祁鎮做出本場會議最重要的發言,說道:“準。”

  從頭到尾,朱祁鎮僅僅是一個決斷者。不輕易將自己陷入臣子之間爭鬥之中。

  於是正統九年開春之後,大明在宣德八年宣宗皇帝北伐兀良哈之後,又一次出塞做戰,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