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5-31 23:22      字數:2703
  第二章大明九邊考

  朝鮮國主正是朝鮮曆史上的明君,所謂的世宗大王時代,這位朝鮮王比起他們朝鮮王,雖然算得上雄才大略,但是也不過爾爾。

  之所以有這麽多朝鮮百姓逃過鴨綠江。卻是因為這位朝鮮王野心勃勃的計劃。

  這位朝鮮王在朝鮮西北建立六鎮,將本來是兩屬之地的門圖江南岸給占領了,形成了而今的朝鮮版圖。

  但是他也麵臨一個問題,就是朝鮮西北人少,而東南人多。他就遷徙東南百姓屯田西北。

  以應對可能西北邊患,不知道他的假想敵是女真,還是大明。

  不過,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比起大明對開荒的政策,朝鮮那邊對百姓就嚴苛了不少。

  於是乎,安置在西北朝鮮百姓,都用腳投票,原來來當大明百姓。

  自古以來,都是這樣,有時候都靠同行烘托的,朱祁鎮覺得大明百姓已經苦不堪言了,但是朝鮮底層百姓的生活,卻是比大明百姓還要慘。

  鳳凰衛的這一點事情,不過是千裏邊境的一點小插曲而已。

  徐晞此刻已經進入正題了,他並沒有就奴兒幹都司的事情多言,因為他並沒有去,就建州女真,與海西女真,不過是泛泛而談而已。

  徐晞要講的最主要的乃是大明的長城。

  朱祁鎮讓左右呈上一張地圖,徐晞就開始侃侃而談了,說道:“遼東邊牆,主要是在遼河以東,多以木牆,土牆,石牆為主。”

  “依托遼東山林,還有遼河抵擋兀良哈與女真的入侵,從正統以來,前總兵官巫凱,已經本任總兵官曹義都下了大功夫修建邊牆。”

  “隻是總體來說,也不能封閉整個遼河,兀良哈盤踞在遼河河套中。”

  朱祁鎮細細看著,其實他這些已經讀過一遍文章,而今再聽不過是溫故知新而已。朱祁鎮一伸手,就立即有太監遞上一根蘸了朱砂的毛筆,朱祁鎮就在遼東河套的確,畫了一圈。

  朱祁鎮心中暗道:“兀良哈。”

  這一片所謂的遼河套,就是遼河以北大量地界,與大寧相鄰,朱祁鎮朱筆微微一偏,就將大寧也劃到一起。

  這個圈裏麵,就是兀良哈三衛的勢力範圍,幾乎遼寧北部,吉林西部,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少許地帶,都在這個範圍之內。

  這就是遼東鎮麵對最主要的敵人。

  隨即徐晞細細講解,從遼東邊牆,從什麽地方到什麽地方,是誰修建的,是木製,還是石製,乃至是土牆。這其實乃是朱祁鎮最大的感受。

  在朱祁鎮印象之中,盤旋在群山之中的明長城,此刻並不存在,而是大明各部為了抵抗北方的敵人,各自因地製宜的修建出的長圍,甚至不能說是長城。

  從材料上就能看得出來。

  根本沒有統一的製定。

  而且這長城,也是斷斷續續的,有很多缺口。

  這也就說明了一個現實。

  乃就是大明前期其實在防禦上並沒有下太大的功夫,在兵力布置上,更傾向於攻勢布置,也就是活,很多時候,就是修建幾座城池,遏製要點,用來聚集兵馬出擊。

  而什麽時候,開始紛紛修建城牆,乃至長城。

  很抱歉,就是永樂末,宣德年間。甚至正統年間修建的也不是太多的,原因很簡單,乃是太皇太後的命令,罷一切不急之務。

  修建邊牆之上,被文官認為這是不急之務,但是問題是朱祁鎮翻閱奏折之後卻發現,從正統元年,到而今。

  每一年都九邊的將領向朝廷上書,想要修建長城,或者說在文書上換名字,但總體來說,都是一樣的。

  這一點足夠讓朱祁鎮深思了。

  為什麽幾乎前線所有的總兵官,都在向朝廷要錢修建城池,建立烽火台,等等,一係列防禦措施。

  這讓朱祁鎮心中一直有一幽靈一般的問題在盤旋,大明的軍隊,到底能不能打了,或者說,能不能打過瓦刺?

  朱祁鎮有些出神,但徐晞還在繼續說了起來。薊州鎮也一略而過了,原因很簡單,而今的薊州鎮並不是防禦重心,並沒有什麽好說的。

  薊州鎮真正成為防禦重心,卻是遼東邊患大作的時候了。

  徐晞重點說的,而朱祁鎮重點聽的就是宣大。

  宣府與大同。

  徐晞說道:“宣府與大同,乃是朝廷的左右大門,密不可分,臣請一並說之。九邊之重,獨重大同,大同乃是王保保根本之地,當初中山王就與王保保大戰於大同,大同宣府一帶的軍鎮建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乃是國初初定,修建大同,宣府,等城垣,聚兵於重鎮之中,遷徙山外八州百姓。燕山,太行以北,成為一片空地。”

  “一直到洪武末年,朝廷步步為營,占據漠南之地,建立開平,大寧,全寧衛。”

  朱祁鎮聽了也是歎息一聲。

  雖然他這一係乃是因為太宗皇帝才能有而今的榮華富貴,但是有時候他不得不承認,太宗皇帝遠遠不如太祖皇帝。不要看太宗皇帝數次北伐,可謂撼動天下,但是卻沒有太祖皇帝的步步為營的。開平,大寧,還有朱祁鎮幾步不敢去想的全寧衛。

  幾乎將漠南蒙古的地盤全部拿下,與蒙古隔著瀚海對峙。

  太宗皇帝雖然與幾次出人大漠,但是最終並沒有形成這樣的戰略局勢。

  更不要說,大寧,全寧衛乃是太宗皇帝為靖難起兵,盡收漠南蒙古之兵,否則的話,當時對峙建文的時候,建文的六十萬大軍有來頭,但是北軍二十萬大軍從什麽地方來的。

  如開平,大寧,全寧衛,等幾座在漠南蒙古大城,全部是洪武年間修建的。

  隻是有些話,卻不是人臣可以說的。

  徐晞也是明白這一點,故而他立即跳過了。這一段尷尬事情,說起永樂年間的事情,說道:“永樂年間,與洪武年間修建方向並不同。”

  “永樂年間,太宗皇帝為了遷移百姓,鎮守宣府,大同。多為軍戶,從此宣府大同百姓多有滋生。”

  “故而永樂年間多修小堡,數十裏有一堡,可容納大部分百姓托庇其中,隻需守上一段時間,就可以等到大同,宣府兵馬趕到了。”

  朱祁鎮品味著這種種軍事建築背後的軍事思想。

  在洪武年間,很長一段時間,大同,宣府都是純粹的軍事地帶,乃至於漠南蒙古。所有的百姓都是軍戶。

  這也是為什麽太宗皇帝靖難的時候,一口氣將漠南蒙古十幾萬大軍給撤了回來,開平,大寧,全寧等衛,一下子變成了空地。

  而在永樂年間,太宗皇帝為了北伐,這才遷徙百姓在宣大,開平屯駐。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支撐北伐。

  畢竟不管多少大軍,糧食總是要人抗馬馱的送上前線的。

  最好的辦法不是讓民夫遠征,而是能就地征召民夫。

  所以宣大人口越多,太宗皇帝就能調集更多人力。

  開平在宣德年間,還射有口外總兵官,就是駐紮開平,總兵官就是陽武侯薛祿。隻是在宣德年間裁撤了。

  所以而今徐晞所言僅僅是宣大而已。

  “宣德年間,多修長壕,長壕兩側,設有大小城堡,相距數十裏一座,有烽火想連,並堵死山口,沿山設墩,軍民共守之。不過,為了大隊兵馬出入,宣大之間很多大路,並沒有封死,不過是令兵馬駐守而已。”

  徐晞一邊說,一邊為朱祁鎮指點,關卡所在。

  看上去是群關並列,因山為城,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大明軍隊能打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