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5-31 23:22      字數:2689
  第一百三十九章楊溥的政治理念

  雖然楊溥與楊士奇之間見麵或許有些尷尬,楊溥對楊士奇留下的人也有打壓。但這種打壓隻是在這些人威脅到楊溥地位的時候才會做的。

  楊溥本身也沒有趕盡殺絕的意思。當然了,這也是大明的政治生態,也沒有發展到這個惡劣的情況下。

  於謙與曹鼐兩人,一在中樞,一在外麵,乃是楊士奇留下餘黨的核心成員。

  楊溥固然能拿捏住曹鼐,但是對於謙卻有些無可奈何了。一來於謙行事坦蕩,很少有錯處。二來,朱祁鎮對於謙聖眷之濃,天下皆知。

  一個能在能力上,功勞上壓製住於謙的人,舍周忱之外,楊溥還真找不到人了。

  有這個前提,兩人談的非常愉快。

  周忱也不多廢話,一五一十的將銅錢上的種種問題說了出來。

  總體來說,是兩個大方麵的問題。

  第一個大方麵的問題,就是缺銅。

  缺銅這一個問題,延伸了好些問題。

  首先,銅不僅僅是用來鑄錢的,在這方麵,宣宗皇帝就做了一個非常不好的示範,不是別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宣德爐。

  皇室都愛銅器,下麵百姓自然也喜歡了。

  如此一來銅價就高昂起來了。

  這就導致了一問題,銅價太高,成色太足的銅價,估計會被百姓融為銅器。即便是為了鑄錢這一行為有利可圖,朝廷所打造的銅錢,質量上就非常不足了,特別是銅含量上了。

  別的不說,如果周忱敢將鑄銅錢這一件事情,做成了賠本買賣,別說別人了,就是朱祁鎮也不會容忍的。

  但是銅錢質量低劣,就給了私鑄很大的空間。

  雖然私鑄的銅錢,比官家鑄的還惡劣。但是在百姓看來,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區別。

  另外一個問題,也是缺銅衍生的。

  那就是銅錢製度的問題。

  既然缺銅了,朝廷自然要想辦法了。

  最普遍的一個辦法,就是鑄大錢,那種當十,當五的大錢。這倒是能鑄造的很精美,但是這種行為,其實就是一種金融剝削。

  雖然大部分古人或許不了解這方麵的知識,但是他們自然也知道,他們虧了。

  但是不得不承認,這種官府鑄造的大錢,比一般的劣錢要好上不少。有的地方,是真當五個十個用,有的地方卻打折用。

  再加上與金銀不同的匯率比,簡直是一踏糊塗。不是其中明白人,都搞不清楚。

  隻有一千文抵一兩,其實也是一種理想狀態,在實際執行之中,到底是一個什麽樣子,還真不好說。

  還有銅錢的版本不同。

  大明從官方鑄錢,光年號,就有大明建國之前的,大中通寶,以及之後的洪武通寶,建文通寶,永樂通寶,洪熙通寶,宣德通寶,還有正統通寶,幾個版本。因為大明前期,是每一個省都寶泉局的,故而幾乎每一個省的版本都不大一樣。

  這還是大明的銅錢,之前的宋錢一起,真不知道世麵上到底流通了多少版本的銅錢。這樣一來,造假的難度就降低太多了。

  幾乎不會被發現的。

  正是因為銅錢有這麽多的問題,周忱在選擇代替寶鈔貨幣的時候,一開始都沒有想過用銅錢。

  也是因為這銅錢之上,有這麽多的問題。周忱也知道,錢法上的問題,決計不是一個鑄銅錢,鑄銀錢能夠解決的。

  鑄銅錢還好說。

  畢竟而今通用的銀兩也有很多問題,曆史的銀兩,可不是在電視劇裏麵演得閃閃發亮的那種,都是黑不溜秋的好像是石頭一般。

  還有因為各地熔鑄的成分也不一樣。

  別的不說,給宮中的金花銀,為什麽說是金花銀,就是因為金花銀乃是對白銀純度一種稱呼。

  幾乎是明代工藝能提純到最純的白銀了。各地供奉上京的白銀標準。

  至於地方用的白銀,卻又是各種不一樣。

  用銀元,在周忱來說,與金花銀方案差不多而已,反正都是大額支付。還有錢息。

  但是銅錢的問題,絕非多鑄造一些銅錢就可以解決的。

  楊溥默默聽了周忱的話,默默從袖子裏麵掏出十幾個銅錢,一一的擺在了桌麵之上,這十幾枚銅錢,卻是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楊溥歎息一聲,說道:“恂如,我雖然老朽,但還沒有到不知銅錢為何物的時候了。”

  “錢法之亂,我豈能不知道。這不是一重申禁令,大量鑄錢就能解決的了。必須抽絲剝繭,徐徐為之。我已經準備讓工部以雲南有銅,但是路途遙遠,於京中鑄錢,耗費太大為由,請雲南設寶泉局,專司鑄錢。由兵部尚書,雲貴總督王驥掌管。也算是朝廷撥給雲南的軍費了。”

  明初雖然各省都設了寶泉局,但是後來寶鈔大興,這些都又撤了。

  “等這一件事情先拖著即可。”

  周忱一時間沉默了,似乎再揣測楊溥將這一件事情在禦前瞞下來的原因。

  楊溥輕輕一歎,說道:“我知道,你的伯樂是東裏公。真是你不知道,我與東裏公一同辦差多年,交情非比尋常,為什麽翻臉不認了?”

  周忱畢恭畢敬說道:“大人,定然是有苦衷的。”

  楊溥說道:“苦衷不苦衷,倒不至於。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是我們意見相左。”

  “大明太祖開國七十餘年,經五帝到今上。太祖皇帝定下的章程,有很多地方都不合時宜了。是需要動一動了,寶鈔之事,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如何動?東裏公,卻想循序漸進,無為而無不為,順勢而行,不想大動幹戈。原本我也不想違逆東裏公之意,但是今上少年登基,見事極明,頗有明君氣象。而且正是滿懷經略,想要大有作為。”

  “東裏公唯恐陛下行事出錯,故而事事拖延。但是我認為堵不如疏。陛下這個年齡,正是要做事的時候,時間長了,君臣之間,暗生隔閡,豈不是給了小人可乘之機。”

  “倒是老臣具退,新晉上台,沒有我等老臣查漏補缺,說不定陛下會做出什麽事情來,這不是忠心大明之道。”

  “但是陛下畢竟年輕,為政有些著急了。而今鹽政,與河北水利就足夠朝廷上下忙得不可開交了,我知道你還想修馳道,你自己說說,如果陛下讓你處置錢法,戶部之中,有誰可以擔當重任?”

  周忱不得不承認,楊溥看得明白,說道:“閣老所言極是,戶部人手為了鹽政,幾乎抽調一空了,下官也是忙得連軸承,這錢法真的無能為力了。”

  楊溥說道:“所以,這件事情,要按一按,還是不要讓陛下憂心才是。恂如,你在辦事上是幹才,但是你而今不是地方大員,而是戶部尚書,須有大臣之體,有時候,什麽當在陛下麵前說,什麽不當在陛下麵前,你要心中有數才是。”

  周忱知道,楊溥如此近乎表明心跡的說話,未必不是有拉攏他的意思。但是不得不承認,楊溥所言不能說是有錯。

  而今朝廷忙兩件大事,不管是戶部還是工部,很多大臣,近乎要住在衙門之中了,實在不是處理錢法的時候。

  至於所謂之大臣體,也就是在陛下麵前堅持自己的政見。周忱也大受震動,心中想了很多,躬身一禮,說道:“下官受教。下官今後定當為首輔之命是從。為陛下辦事,為大明辦事。”

  楊溥說道:“好,我老了,將來內閣也是要看你的了。”

  從此周忱才徹底成為楊溥這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