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5-20 23:54      字數:2719
  第一百一十二章捧殺之計

  有些事情,現在已經說不清楚了。

  精明如楊士奇,如何不知道,這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秘密,說不傷心是假,但是心中早有準備,卻是真的。

  楊士奇也想多說這個話題,說道:“治水的事情,楊溥是什麽意思?”

  楊士奇雖然退下來了,但是還是當朝首輔,楊溥而今依舊是次輔,不過楊士奇正此刻正在家養病而已。

  朝廷上的信息,楊士奇還是很靈通的。

  但是再靈通也不如當世人清楚。

  說實話,楊士奇早就有退下來之心,楊溥也是看明白這一點,否則楊溥的突然襲擊,雖然一招打中了楊士奇的要害。

  但是以為楊士奇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卻是錯了。

  固然楊溥人品好,為人謹慎,又是清廉之極,混身上下抓不到一根把柄,但是楊士奇是何等人,是在首輔位置上坐了近二十年的老臣,甚至可以說是權臣的。

  他有不知道多少辦法保住自己的位置。

  隻是他不想而已。

  當了近二十年的首輔,麵對一個每天都在成長的少年帝王,以楊士奇的政治智慧,豈能不知道早晚有一天,他會被少年皇帝厭棄,如其是那樣,還不如早早退下來。

  於謙對楊士奇自然沒有一絲隱瞞,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楊士奇聽了之後。輕輕一歎,說道:“我上次給你說的話,你還記得嗎?”

  於謙說道:“學生記得。”

  楊士奇說道:“那就好,下半年我就回鄉了,你今後也很少能來京師了,或許這就是你我師徒兩人,最後幾麵吧。我索性給你說開了。”

  “實權工部尚書,麾下還有京營士卒,戶部尚書都要為服務。”楊士奇語氣之中帶著幾分譏諷說道:“於謙,你以為你是何人,這分明是將你架在火爐上烤,明明白白的捧殺之策,你都看不出來嗎?”

  “之前我以為,估計是做不得京官,進不了京而已,我現在看,河北水利大功告成之時,就是你下獄之時。”

  “別的不說,單單問你一句,你說你打造掘井機數千,這錢哪裏來的?”

  於謙說道:“自然是-----”

  楊士奇淡淡的說道:“修河款?”

  於謙額頭冒汗,說道:“是。”

  直隸大災連年,哪裏有什麽庫存,不動用修河款,於謙又能怎麽辦?

  楊士奇說道:“這事情,可大可小,大,就是你挪用錢糧,小,就是你權變之道,就看帝心如何了。”

  “而這樣的事情,將來在修河之上,一抓一大把。”

  “如果吳中為工部尚書,負責清帳,事情固然麻煩,但或許還能說清楚,而今你自己負責清自己帳,這本來就破壞了朝廷章程,我敢說都察院那些禦史都會睜大了眼睛,看著你一舉一動。”

  “你敢說,你自己不犯錯,沒有一點錯。即便你沒有錯,你麾下的官員,就沒有辦錯事的?”

  “你如果將河北水利修得好,大概是毀譽參半,入內閣無望而已,如果河工之上,但凡有一點差錯,舉家流放就是輕的。”

  於謙準備說話,道:“老師-------”

  楊士奇以為於謙要辯解,說道:“不要指望陛下,伴君如伴虎,君臣之誼。說重也重,有山嶽之重,說薄也薄,不如片紙。”

  “之前我在內閣,你出什麽事情,我都能給你兜著,但是而今,我已經不在其位了。有些事情是幫不了你了。”

  於謙說道:“老師,學生也沒有指望陛下,夫子有言,當任不讓於師。”

  “而今國家內憂外患,瓦刺坐大,陛下席不安枕,學生正統元年入京,得陛下信重,以師待之,此時不當有所報乎?”

  “直隸水旱不均,蝗災屢作,百姓苦不堪言,陛下提出治水之策,正是治本之策。而放眼天下,能得陛下信任,有能力勝過我於謙的,又有何人?”

  “此事既然要做,又是我於謙最合適,就是於謙應該承擔的。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前路如何,學生從來沒有想過。”

  楊士奇一對眼睛看過不知道多少人,但如於謙這樣的人,他依舊是少見的。

  古今朝堂之上,唱高調的多,但是言行之間的差距,楊士奇一眼就能看出來,上一次於謙所言,楊士奇也有一些懷疑。

  但是此刻楊士奇卻真得相信了,這是於謙的肺腑之言。

  楊士奇心中一歎,暗道:“識人之明,我居然不如當今。”

  說實話,楊士奇一開始並不是多重視於謙了,楊士奇門生故舊遍天下,楊士奇門下幹吏多了,就連周忱也是楊士奇門下的。

  於謙之能,未必能勝過周忱。

  隻不過於謙受到當今重視,楊士奇才重視起來。但是此刻才發現,於謙之才或許欠周忱一分,但是於謙之德遠勝周忱。

  周忱為了保證他在江南改革的推進,在重重彈劾之中自保,是如果結交宮中,將本來該送到戶部的錢糧送進了宮中。

  楊士奇一清二楚。

  但是為首輔,政治潔癖卻是要不得的。

  周忱能解決朝廷財政的大困難,區區瑕疵算得了什麽。但是同樣局麵,麵對將來可能的政治陷阱,於謙卻是另外一種破局的辦法。

  楊士奇對於謙看重,甚至有幾分佩服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或許周忱有當首輔的一日,但是於謙卻是不能了。

  因為於謙太幹淨了。

  楊士奇說道:“你身邊的錦衣衛暗樁,你知道是誰嗎?”

  於謙說道:“略有差距,但不確定。”

  楊士奇說道:“你將他調到身邊,能接觸所有文書的位置上,當今陛下不是是非不分的人,隻要你示之誠。即便將來有所劫難,也出不了什麽大事。”

  於謙說道:“學生明白。”

  楊士奇說道:“不過,你將家小送回錢塘吧,你今後在京城的日子不會太多了。楊溥在一日,你不可能入京。王驥的下場,大概是你的未來了。”

  於謙一時間也有一些失落。

  每一個讀書人都有執掌朝綱的想法,特別是於謙曾經距離這個位置這麽近。還有皇帝的許諾。此刻知道自己與之無緣了。

  難免情緒失調。

  於謙並不懷疑楊士奇的話,畢竟大明皇帝固然可以決定很多事情,但是大明皇帝決定不了的事情更多。

  楊士奇心中暗道:“沒有想到我這一輩子,算計無雙,卻不想卻有一個如此纖塵不染的弟子,卻也是異數,本以為我麾下弟子,成就最大的應該是曹鼐,曹鼐深得為政之道,隻是即便曹鼐今後做了首輔重臣,估計在曆史上的名聲,也遠遠不如我這個弟子。我這弟子當為名臣。”

  在這一場楊士奇倒台的**之中,曹鼐什麽也沒有做,但是他卻是得利最大的,在楊士奇看來,很有自己的風範。

  但是青史上的名聲,未必是做官大就有了。

  如同包拯一輩子,也沒有當上丞相,但是包拯的名聲,卻勝過了同時代太多的人了,簡直婦孺皆知。

  因為權力有權力的邏輯,民間有民間的記憶。

  楊士奇心中不由生出一股豪情,心中道:“我就做最後一件事情吧,我這個弟子,我保定了。”

  楊士奇知道,皇帝其實對他有些愧疚的,這一分愧疚,就是楊士奇留給楊家最大的遺產,將來他死了,皇帝也會照顧楊家的。

  本來楊士奇不準備在政事上進言了,因為感情債這東西,動用越多,就越薄。而此刻他卻決定,為了於謙要與皇帝說點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