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5-15 23:42      字數:2741
  第四十七章開海方案

  隻是越是這個時候,朱祁鎮越是不能輕易鬆口。

  既然雙方都有意,剩下的事情就進入討價還價的環節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所言不錯,隻是海關之事,不僅僅是錢財,還涉及海外,朕要派內臣監管。還有也需要給太皇太後一個交代。”

  楊士奇說道:“今後各海關都派戶部主管,內臣監管,並每年出一百萬兩供奉太皇太後。陛下以為可否?”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這就定下來吧,不過開海各處,都定下來嗎?”

  楊士奇說道:“還沒有定下來,這須陛下聖裁,隻是而今賑災事務繁忙,除卻天津之外,其餘各處,要明年再說不遲?陛下以為如何。”

  朱祁鎮說道:“甚好。”

  楊士奇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將其他方麵的主動權讓給了朱祁鎮。

  因為以海關的錢景,即便每年供奉宮中一百萬兩白銀,也僅僅是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甚至更少。

  朱祁鎮說道:“以朕的意思,就福建泉州,浙江寧波,南直隸鬆江,山東登州,直隸天津,遼東金州。這六處開海。將來看情況,再做增減。”

  其實朱祁鎮並不想多增加港口了。

  原因很簡單。

  管理問題。

  這些地方幾乎遍布整個海岸線,一省有一個。再加上將來的香港,也就是七處海關了。

  楊士奇統統答應下來了。

  主要是楊士奇已經看出來,自從朱祁鎮在新安捅破窗戶紙之後,已經成為大勢了。

  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上有皇帝支持,沿海各省也有相當多的支持者。已經是攔不住了。

  楊士奇正式答應下來,從此大明進入了朝貢貿易與商業貿易並行的階段。

  隻是,遼東金州,山東登州,南直隸鬆江,浙江寧波,福建泉州這些地方到了明年可能才開始做準備。

  但是天津卻要現在就開海了。

  因為有迫切的現實需要。

  “陛下,臣以為海上運輸風浪極多,如果官運則情弊叢生,民-運則監管不利,臣以為天津關稅不當收銀,當收糧食。”楊士奇說道。

  朱祁鎮沒有想到這一點,說道:“收糧食?”

  楊士奇說道:“每一艘到天津港的船隻,必須交納與關稅同價的糧食。如此四方糧食必將雲集天津。朝廷缺糧之患,自然解除了。”

  朱祁鎮忍不住說道:“先生好主意。”

  其實明朝前期一直沒有斷過對海運的嚐試。甚至就在今年有人提出膠東運河,就是在登州與青島之間,挖一條運河,能讓船隻避開山東半島,躲過遠洋的風暴。

  這個運河在元代就有過挖掘,隻是挖掘的人發現,最中間的質地乃是岩石,所以很難挖開。

  隻好做罷。

  朱祁鎮不是沒有打過海運的注意。卻也覺得海運情弊太大,監管困難。這是朝廷不想海運的主要原因。

  但是楊士奇的主要相當妙。

  不管誰來做什麽買賣,都必須運一批糧食到天津。

  不過,並非沒有缺點的。

  朱祁鎮說道:“如果有不法之徒,在天津本地買糧交稅,這如何是好?”

  這個政策的本意,就是增加北方的糧食儲備,如果從北方買糧食再交稅,那麽他們這種情況,簡直是毫無意義。

  楊士奇說道:“必須多慮了,海上行船,必定要壓倉。所以多待一些糧食,對他們來說並非是多難的事情,而北方糧少,南方糧多,北方糧價比南方糧價低,商人怎麽會做賠本買賣。陛下擔心也對。”

  “臣以為當派重臣主持海關事務。”

  “臣舉薦李時勉加戶部尚書銜總理海關。待各處海關都進入正軌之後,在戶部增設一侍郎專司海關之任。”

  朱祁鎮終於明白了。

  楊士奇為什麽要推行天津開海,就是做這一件事情,其實今天李時勉出現,楊士奇的這個政策,也會來的。

  這或許就是楊士奇不惜一切代價的運輸一百五十萬石糧食到京的政策之一。

  朱祁鎮自然是準的。

  隨即楊士奇又請朱祁鎮下令,令豐城侯李賢從南京通過海運運輸一百萬石糧食入京。負責押運的就是王景弘的義子,錦衣衛千戶王英。

  這一切都敲定之後,再說回這一百萬兩銀子。

  楊士奇說道:“請內庫先行墊付,等來年戶部與海關銀一並還給內庫即可。”

  朱祁鎮其實也知道,這銀子一出去,大概率是回不來的。隻是而今雙方達成協議,也就沒有必要在這一百萬兩銀子上,斤斤計較了。

  朱祁鎮說道:“可以。”他微微一頓,說道:“既然而今有了錢糧,北直隸的水利工程,不能停,反而要更多才行。”

  “這兩年水旱蝗災相接,以朕之見,卻是水利不修之故,故而曉諭直隸官民百姓,以修水利為第一要事。”

  “唯一水利大型,不僅僅可以防旱,也可以防蝗。水旱相連,正是蝗蟲易生之時,隻要能將水利治好,將來蝗蟲也會少。”

  楊士奇說道:“臣等領命。”隨即楊士奇說道:“直隸事務繁多,今又要開海關,臣請直隸巡撫於謙入京。”

  朱祁鎮猶豫了一下,雖然他知道於謙此刻非常非常忙。

  正如朱祁鎮當初派錦衣衛監視於謙河南賑災一般,於謙的所做所為連監視他的錦衣衛都被折服了。

  從一開始的於大人,到後來都稱呼為於公。

  就是因為於謙在賑災之上,不遺餘力,何處有一人受災,於謙必親往而視之。而於謙擔任直隸巡撫以來,就騎著一頭小毛驢,帶著十幾個隨從,其中還有朱祁鎮專門派去保護於謙的錦衣衛。

  走遍了直隸所有的受災地方。

  開春以來,一百多天,於謙每日的住處都不一樣,甚至有時候因為錯過了行程,風餐露宿。

  簡直不像是一個朝廷大員。

  正因為如此,直隸百姓視之為父母。號稱於清天。

  朱祁鎮覺得讓於謙再跑一趟京師,有些太勞苦了。

  但是有些事情實在是繞不過於謙。

  因為於謙才是北直隸大旱賑災總指揮。

  內閣見到再淒慘,不過是奏折上的文字,唯有於謙才是親眼目睹。而糧食緊缺以來,雖然各處水利工程,並沒有停下來。

  但是也有意收縮了。

  一些準備開工的工程都有放棄的跡象。

  所以,真要再上馬新工程,還必須與於謙商議不可。所以朱祁鎮猶豫了一下,就決定召於謙入京,全麵報告這一次旱災。對於朝廷一些措施,還必須要征取於謙的意見。

  雖然決定了於謙入京,但是此刻於謙卻在順德府。

  原因很簡單,就是順德府邢台縣北方大旱之中,唯一還有收成的地方,蝗蟲肆虐也不猖狂,所以邢台一地,雖然沒有豐收,但是還是有收成的。

  在這北方全部絕收的情況之下,尤其明顯。

  於謙自然要去看看,一來是想從邢台調一批糧食,支援其他府縣。畢竟這個時候糧食就是命,任何地方官都不會輕易放糧食出境的,於謙要親自去。

  另外就是考察一下邢台的水利。

  也為將來大規模修建水利工程做好準備。

  所以於謙即便接到聖旨,快馬敢回來,也是需要幾天的。

  所以,朱祁鎮先接見了跟隨李時勉而來的船主。

  當然了這些船主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資格的,有些勢力小的,僅僅在宮門外領了賞賜就退下去了。

  連宮門都沒有進去。

  剩下的也不過二十幾個人,都是漢人,而且是南海的漢人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