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5-15 23:42      字數:2723
  第一百五十二章與勳貴的聯盟

  朱祁鎮說道:“國家冊封功臣,固然也有賞功罰過,激勵人心之意,卻也想與功臣,善始善終,國家勳貴為國之屏障。”

  “先帝可以無憂而去。就是有英國公在。”

  “但是正統元年,西北兵事,卻要王驥督師,是因為朝廷沒有大將嗎?”

  這個想法,朱祁鎮當年有,但是而今卻沒有了。朝廷領兵大將青黃不接,固然是原因所在,但是太皇太後對兵權的警惕,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陳橋兵變,皇袍加身,殷鑒在前。

  太皇太後豈能不做防範。

  京師真正有威望大將,是一個不能動。這才讓一個文官有統領大軍的機會。

  朱祁鎮說道:“太宗在時,我皇家與勳貴之間,可有如此生疏?說起來,即便朕不是皇帝,你我兩家,也是同家之好。隻是這分交情,到了下輩能有幾分?”

  張輔的父親張玉是怎麽死的?

  在靖難東昌之戰中,太宗皇帝陷陣,軍中不知所蹤。張玉陷陣尋找太宗皇帝,結果第一次尋找沒有找到,返回本陣之後,發現太宗皇帝沒有回來,就再次陷陣去找。

  結果張玉這邊陷入南軍陣中,太宗皇帝就回來了。

  但是張玉不知道。

  張玉以不找到太宗皇帝,不回本陣的態度,被南軍重重包圍,力戰而死。

  所以太宗皇帝一直將張輔當做子侄。

  不過,仁宗宣宗對張輔雖然也看重,卻不如太宗皇帝那麽看重了。關係沒有那麽親密。

  到了朱祁鎮這裏,朱祁鎮對張輔的感覺,更多是外廷的一個大臣,軍中大佬。至於私下的感情,卻沒有多少了。

  “朕希望英國公世世代代為國家柱石之臣,而皇家與英國公家族,也是世世代代親密無間。故而朕想著今後,經筵固然不錯,但是還應該效仿太祖皇帝,勳貴與宗室弟子同在大本堂受教。所教授的自然不僅僅是四書五經,還有兵法戰策。”

  “而今朕尚沒有國本,大本堂也無須大學士兼領,不過,英國公可否為朕照看一二。”

  張輔頓時明白,他的猜測是對的。

  同時他也感受到了極大的際遇。

  如果英國公家族能世世代代的在大本堂之中占據一席之地,與每一代皇帝都有同窗之誼。又何必擔心家族沒落了。

  張輔立即說道:“臣謝陛下隆恩。此事叫交給臣,臣定然辦得妥妥當當。”

  朱祁鎮心中頓時一鬆,暗道:“這一件事情總算是定下來了。”當然張輔在朝堂之上,意氣風發的樣子,讓朱祁鎮知道勳貴雖然這些年,被文官集團壓下去了。

  但並不是說,勳貴集團就一點力量都沒有了。

  別的不說,在土木堡之變後,勳貴還有能力在北京城之中發動奪門之變。就可見勳貴集團的潛實力之大。

  張輔作為勳貴集團的領軍人物,他既然點頭了,即便文官那邊不答應,張輔也有辦法讓這一件事情通過。

  朱祁鎮送走張輔,隨即在武英殿之中來回踱步。細細思量今日與張輔談話。

  對瓦刺的總戰略方針,也就是與長城一線決戰。

  這個想法,朱祁鎮心中還有一些存疑的。

  但是武學與大本堂體係的建設,卻讓朱祁鎮看到一絲軍事改革的曙光。

  大明軍官體係,最頂端的乃是公侯伯三級勳貴,下麵的就是世襲指揮使,世襲指揮同知,一直道世襲百戶。

  這個龐大的集團掌控著大明軍權。

  即便朱祁鎮知道,這個龐大集團的根基,也就是從最普通的軍戶開始,已經有了腐朽的氣息。

  但是想在這方麵動手腳,也是非常困難的。

  任何關於軍權的事情,一個弄不好,就是天下大亂。

  大明曆代皇帝都不是傻子。

  他們寧可另起爐灶,建立類似於戚家軍這樣的將領私兵,也不願意去觸動這麽大的利益集團,顯然是有原因的。

  但是不動這方麵的事情,朱祁鎮想要戰勝瓦刺,隻會永遠準備不足。

  所以,在處理這一件事情上,是很考驗朱祁鎮的手腕的。

  從軍事教育體係上插手。是朱祁鎮推演過好多次了。

  “誰是我的敵人,誰是我的朋友?”朱祁鎮反複沉吟這一句話。

  這也是他這樣做出發點。

  首先對上層勳貴來說,如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這樣的人,雖然他們或許在衛所土地流失上,有利益存在。

  但是對他們來說,這不是主要利益。

  對於站在大明食物鏈頂端的勳貴,隻要軍方強勢,才是他們最大的利益。

  要知道在洪武永樂朝,巡撫見了總兵官都要行禮,特別是各地總兵官都有勳臣擔任,這些布政使什麽的,都幾乎等於軍中文吏了。

  但是而今是什麽樣子?

  文官已經隱隱約約壓了勳貴一頭。

  他們或許看不道將來,大明武將在七品文官麵前,求門下走狗而不可得的局麵。但是文官勢力日益侵吞勳貴的勢力。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在很多勳貴心中,覺得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局麵,自然不會歸咎到自己的不能打了,而是歸咎到仁宗皇帝那邊。

  仁宗皇帝潛邸之臣,都是文臣。

  也正是這些文臣把持了這十幾年的朝廷大權。將他們一點一點壓了下去。

  所以,真正決定他們地位的是聖眷。

  朱祁鎮也才感受道一點作為皇帝的感覺。

  皇帝要掌握住一個平衡點。就是不管朝廷之中是誰大權在握,但是皇帝偏向什麽方向,那一個方向就能壓住對方。

  太皇太後秉政時期,看似什麽都沒有做,但是這平衡一直保持著。

  文官雖然表麵上占據上風,但是太皇太後隻要稍稍偏向,張輔就能將局麵給搬過來。

  所以朱祁鎮斷定,這些頂級勳貴對聖眷的渴望,要必比錢財的渴望重。

  當然了,錢他們自然也想要。

  但是朱祁鎮掌控國家權力,想辦法給勳貴一些恩典,自然是可以的。隻要安撫了上層勳貴,下麵的人就好辦多了。

  畢竟這些人都是這些勳貴老部下。嚴格襲職,固然能減輕軍中戰力衰退,但是朱祁鎮並不覺得大明衛所衰敗,是區區一個武學就可以挽回的。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

  朱祁鎮要做的是回去有很多,他想重新開武舉,武進士全部納入武學之中,而前三甲進入大本堂學習。

  這樣一來,引入來源清白,與衛所之中毫無關係軍官集團。

  然後再想辦法,廢除軍官世襲製度。甚至將內地一些衛所改為縣。

  等等。

  朱祁鎮滿腹的文章,而今才下了第一筆。

  “不能急,不能急,不能急。”朱祁鎮壓製心中的興奮,暗道:“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急,不能急。越急越出事。”

  不過,朱祁鎮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確立今後他好幾年的立場,那就是與勳貴站在一起。倒不是用他來對抗文官,而是用他們來抵製下麵各級衛所軍官可能有的反抗。

  張輔的動作很快。

  他回去之後,第二日就在內閣之中提起這一件事情。楊士奇聽了,立即感受道其中深意,說道:“英國公,你說這是陛下的意思?”

  張輔在楊士奇麵前,也不敢拿大,說道:“自然,我就是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假傳聖旨。張某不才,已經向陛下請纓,掌管大本堂,還請內閣速速擬旨。”

  楊榮說道:“英國公,此事關係重大,豈能聽見一麵之辭,還是請過旨,才能定論。還請英國公稍等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