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5-15 23:42      字數:2750
  第一百四十六章京衛武學

  張輔看著朱能的走樣的身材,就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古人覺得標準的大將身材,並非現代人所想,如同健美先生一般,輕輕一動,渾身上下都有肌肉拱起。

  因為這些肌肉並不實用。

  真正大將身材,都是虎背熊腰將軍肚。

  不要看別的,即便是曆史書上嶽飛的畫像,那肚子也是相當大。

  在搏擊上,是講究重量級的,雖然不一定是越重越好,但是身體之上有一定的脂肪含量,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並不是說,太胖就好了。

  而朱勇的身材,卻明顯的走形了。

  想來就知道,這十幾年來,被富貴泡軟了。

  上行下效,朱能都這樣,下麵的人會是怎麽樣?特別是在會獵的時候,卻孟家在皇帝麵前奪了頭彩。

  這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並非孟家有多厲害。

  真要說起家學,而今靖難勳貴,有一個算一個,都不覺得自己祖上的功勳輸給了保定侯。不就是保定侯一家這十幾年來,起起落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已。

  張輔說道:“我那孩兒臨死的時候,是給我說一些話,他說當今,胸懷遠大,目光長遠,當初在太皇太後麵前,定下北擊瓦刺之計,為太皇太後所斥責,但是當今心意從來沒有變過,隻是知道朝廷局麵複雜,不可操之過急。但是是陛下每一日都想著這些事情。”

  “特別是與乾清宮那些侍衛,日夜操練,如漢武帝於羽林郎。將來陛下不戰則已,一戰必然是大戰。”

  “開國功臣,在靖難之後,還有幾家有權位?定國公一家雖然在北京,但是五軍都督府,他們能染指嗎?”

  “如果在下次大戰之中,我們這些老家夥大戰不利,卻不知道,將來統領五軍都督府的是靖難功臣,還是正統功臣了。”

  這一件事情,張輔給朱能說過不是一次兩次了。

  但是朱勇有什麽辦法?

  下一輩子之中,幾乎沒有幾個人才。看朝廷用的將領就知道了。蔣貴六十多歲,孟瑛五十多歲,沐昂五十多歲,方政五十多歲。都是老將了。

  而當初張輔領兵數十萬攻安南的時候,才多大,三十二歲。

  麓川本不是什麽難打的地方,國力的巨大的差距。勝負都明擺著,如果勳貴之中,真有後起之秀,張輔自然願意出一把力氣,讓他去麓川領兵。

  但是挑不出一個成器的。

  邊境上,倒是有一個楊洪不錯。隻是楊洪畢竟不是他們靖難勳貴之中的人。

  朱勇說道:“張兄,你說該怎麽辦?”

  張輔說道:“前番我聽說一件事情,王驥在與當今奏對的時候,請立武學,將各地承襲衛所官職的舍人們,入學學習,並嚴苛襲承,不符合標準的,不能讓他繼承世職。”

  朱勇問弦音而知雅意,說道:“你的意思是,這武學要辦起來?”

  張輔歎息一聲,說道:“學武是一個苦差事。自己家的孩子,總有些下不去手,古人講究易子而教,既然我們教不好,隻能請人來教了。”

  “總比將來,吃了敗仗,不僅僅自己丟人顯眼,人頭落地,還連累家人,去瓊州的人好。”

  朱勇立即想到了,淇國公丘福。可不是嗎?本來丘家在靖難功臣之中,也算是排在前列的,張輔的位置就在丘家後麵。

  隻是一場大敗,丘福自己戰死,連累數千精銳戰死塞外,丘家一家老小,都流放瓊州了。

  朱勇咬著牙說道:“好,就這麽定了,這些兔崽子們,如果學不好,就不是我朱家的人了。”

  張輔聽了,心中更是一陣傷懷,朱勇的煩惱,對張輔來說,是幸福的煩惱。

  張輔連一個兒子都沒有。

  今後張輔也不得不做起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四處找偏方求子,什麽樣的女人,寡婦也好,農婦也好。

  隻要是好生養的,怎麽都行。

  一心一意,想求一個子嗣。

  張輔與朱勇商量好了,其他人僅僅通知就行了。

  在京師建立武學的風潮,自然要刮起來了。隻是此刻,朱祁鎮卻不知道,他想要的辦的事情,有人他替他做了。

  他此刻也在回想,這一次朝廷之上的情況。

  他在複盤。心中暗道:“我還是低估了太皇太後在朝廷上的威望,什麽時候,我也能如太皇太後一般,一言九鼎,大抵就不用這麽費腦筋了。”

  朱祁鎮叫王振過來,問道:“襄王身邊有錦衣衛的人?”

  王振說道:“有,所有藩王身邊都有錦衣衛的人。”

  朱祁鎮說道:“襄王身邊的人是誰?”

  王振說道:“乃是姚少師弟子,襄王身邊的太監總管,本來在漢王身邊的暗樁。後來到了襄王身邊。”

  朱祁鎮輕輕一歎,說道:“我這個王叔也不是一個老實人啊。”

  王振聽朱祁鎮這樣說,他卻不敢多說。

  朱祁鎮能夠吐槽襄王,但是王振卻不能吐槽。

  朱祁鎮說道:“加派人手。襄王做什麽,錦衣衛一定要知道。”

  王振說道:“奴婢明白。”在這種監視大臣乃至親王的常規業務之上,錦衣衛東廠一般都會很好的表現。

  隨即內閣的奏疏就送上來,朱祁鎮自然看到了,對王文的處置。

  朱祁鎮對王文並沒有多大的厭惡感。

  因為很多事情,在不同的立場之上,看到就不同,王文是文學大家,在士林之中很有聲望的。

  處置過重,並不是多好。

  而王文處置藩王不法事,估計不少藩王都不好受。

  朱祁鎮也是樂見其成的。

  反正該給的暗示,都已經給了。你們做不做,卻是你們的事情了。真以為朝廷對你們沒有辦法。該敲打也是要敲打的。

  朱祁鎮自然給批了。

  隻是空缺的左都禦史,一時間朱祁鎮卻找不到人來。

  朱祁鎮想將他的講官過了一遍。

  從宣德年間,到正統四年,給朱祁鎮講過課的人,一共有十幾位之多。但是朱祁鎮真有印象卻隻有兩位,一個是李時勉,一個是王直。

  因為在正統元年之後,朱祁鎮將四書五經讀過之後,對上課就有一種厭惡情緒。

  很簡單,朱祁鎮內心之中各種觀點都已經定型了。之前聽講,是想了解這些文人士大夫的想法與觀點。

  否則雙方在朝廷上爭論,吵架都吵不到一起去,那有多尷尬。但是朱祁鎮可沒有想過成為學究。故而除卻資治通鑒等講史的課程,朱祁鎮能推就推,即便不能推,也就隻帶一個耳朵去。

  反而將精力,放在朝廷之上。

  對朝廷之上各方勢力的分析。

  聽課不認真,對這些講官隻有一個印象而已。真到了需要用的時候,卻不知道該用誰是好了。

  朱祁鎮暗暗有些懊悔。

  因為這些講官,天然是皇帝的班底,朱祁鎮自己沒有把握好。

  “就李時勉吧。”朱祁鎮心中暗道:“李講官在廣東已經好幾年了,新安縣開港一事,也弄得差不多了,不管是論功行賞,還是進一步開海,總要有一個說法了。”

  於是,朱祁鎮就在奏疏上,圈定了李時勉的名字,

  算起來李時勉的資曆是決計夠的,名聲威望,那是海內敬仰。擔任左都禦史,誰也挑不出錯來。

  隨即朱祁鎮又看見了,張輔的奏疏。

  又是請開武學。

  在王驥臨行之前,寫過武學章程。朱祁鎮已經示意通政司,傳給各大臣。讓他們出一個意見,隻是在王驥離京之後,發生了太多的事情。這一件事情就擱置下來了。

  而就在現在風聲又起,朱祁鎮頓時覺得時機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