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於謙說太皇太後二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5-10 16:05      字數:2741
  第七十七章於謙說太皇太後二

  經過上一次的事情,朱祁鎮固然與太皇太後保持距離,畢恭畢敬,當孝子賢孫。

  但是太皇太後心中也反複思量。

  皇帝是萬萬廢不得的。

  首先,太皇太後下不了這個狠心。

  廢帝是什麽下場,太皇太後豈能不知道。

  這大半年來,朱祁鎮在太皇太後身邊,是動了真感情的。朱祁鎮對太皇太後如祖母,太皇太後又如何不愛這孫子啊。

  太皇太後固然愛襄王,但是最看重的還是長子宣宗。如果朱祁鎮實在不爭氣,頑劣不堪,不能承擔重任。

  為了大明江山著想,太皇太後也隻能忍痛為之了。

  但是而今不是那回事。朱祁鎮的優秀,太皇太後是看在眼裏,雖然有些瑕疵,也不到廢立的地步。

  其次,實在沒有人選。

  朱祁鈺是庶子,襄王是叔叔,都不合適,徒徒為大明江山增加動蕩。

  其三,她也廢不了的。

  太皇太後固然掌控天下大權,但是太皇太後畢竟姓張不姓朱,而這天下是朱家的。

  太皇太後從當時詢問三楊的態度,就看得出來了,三楊是不支持廢立的。連成國公朱勇一副靠近乾清宮的態度,太皇太後也是知道的。

  如此一來,她要廢立皇帝,定然引起軒然大波。就從眼前之人,就可以看出來。

  於謙是皇帝看重的師傅,卻也是楊士奇看重的弟子。他在這裏說是代表皇帝來的,難道就與楊士奇一點幹係都沒有了?

  太皇太後總就不能將楊士奇當成不存在。

  如此一來與太皇太後的政治態度是截然相反的。

  曆史上正統如此不成器,太皇太後也沒有廢立。就可見一斑,太皇太後總就是女人。

  太皇太後這個時候也在反思,當初的態度是不是有些激烈。但是想讓長輩向晚輩服軟,卻是萬萬不能的。

  而且朱祁鎮對她的態度也有了隔閡了。

  太皇太後擔心自己說再多。對皇帝來說,就是耳旁風。這才召見於謙的。

  “於卿有何良策?”太皇太後的態度莊重了一些。

  於謙說道:“坐而清談,不如立行之。”

  “陛下雖然聰慧,但是世間的一些事情,還不是太明了的,而今陛下有自己的想法,就讓陛下去做便是了。”

  太皇太後說道:“於卿是想讓皇帝親政?”

  太皇太後的聲音有些冷,如果於謙說一個“是。”恐怕就被立即打出去。

  倒不是太皇太後戀棧不去。而是皇帝太小了,今年不過十歲,固然皇帝見事明白,但是將這天下大事交給十歲小兒,未免太荒唐了。

  於謙說道:“臣豈有此意,陛下正是專心學問的時候。臣不敢舍本求末。隻是陛下聰慧,對很多事情都躍躍欲試。”

  “太皇太後不防從了陛下,讓陛下做些事情,凡是陛下親手做了事情,自然就有分曉,讓陛下知世事之艱辛。”

  “而今陛下有太皇太後做靠山,即便做了什麽錯事。鬧出什麽局麵,也有太皇太後收尾,將來陛下再犯錯,臣擔心,朝中上下縱然有忠諫之士,陛下未必能聽入逆耳之言。”

  “如陛下做什麽事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陛下知道在犯錯的情況之下,怎麽做,才是對的。”

  於謙這一番話,說到了太皇太後心坎之中。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這一句話對一些人覺得,不過是廢話而已。

  但是皇帝從來是無人能製的。

  很多皇帝犯錯之後,都是死不承認,用一個錯誤掩蓋另外一個錯誤,直到崩不住位置。

  隋煬帝楊廣就是其中佼佼者。

  隋煬帝二征高麗失敗,如果能承認錯誤,改弦易轍,休養生息,隋朝未必會亡國。

  太皇太後不擔心朱祁鎮處理不了朝政,就擔心,朱祁鎮死不認錯,一意孤行。漢武帝還有棄輪台詔。

  如果能讓朱祁鎮知道犯錯之後,該怎麽辦?太皇太後寧願付出很多代價。

  隻要朱祁鎮能做到這一點,太皇太後也就放心了。

  隻是太皇太後隨即一想,暗道:“這不是皇帝一直以來的訴求?”

  皇帝想做事,太皇太後一直都明白的。一心為於謙找了一個順天知府的位置,不就是想做事嗎?

  雖然,順天知府不幸附都,頭上不知道有多少個婆婆,但是有皇帝支持的順天知府,權力還是很大的。

  太皇太後微微一笑,說道:“於卿好口舌。”

  於謙連忙行禮說道:“太皇太後謬讚。”

  太皇太後說道:“你的意思我明白了,皇帝想在順天府內做些什麽,我一概都準了。不過,於卿,你是天下大才,皇帝拿你當將來內閣首輔來用。你也不要辜負皇帝的期望。”

  “教會皇帝這天下到底是什麽樣子的。一味阿諛奉承,非大臣之體。”

  於謙行禮說道:“臣定然一力勸導陛下為聖明天子。”

  太皇太後點點頭,他同意也有一部分,看在於謙的份上。

  太皇太後一輩子不知道見過了多少人。對很多人,隻需看上幾眼,就能將他的性情,揣測出幾分。

  太皇太後看著於謙,有幾分社稷臣的架勢。絕非小人。將來什麽樣子,還要觀察。皇帝身邊有這樣一個人,是有益無害。

  太皇太後說道:“於謙是今年春闈的房師?”

  於謙說道:“正是。”

  所謂房師,就是同考官,因為科舉是分房閱卷,想要上榜,必須要放房師推薦出來。才能列入名單,被主考官閱卷。

  太皇太後說道:“三月之後,皇帝如果出宮,我答應了,不過必須向我報備,並且金英一定要在身邊伺候。”

  “每月隻能一次而已。”

  “外麵不能露出一點風聲,如果有消息傳出來,於謙,你是知道。”

  於謙咬著牙,說道:“請太皇太後放心,陛下有事,臣提人頭來見。”

  說實話,於謙不希望皇帝多出宮。

  倒不是於謙覺得皇帝在宮中好掌控,而是於謙覺得皇帝太小了一點。萬一有一個閃失,他擔待不起。

  隻是太皇太後已經開口了。於謙怎麽能不答應。

  太皇太後隨即打發於謙離開了。

  太皇太後看著於謙離開之後,心中微微一歎,站在涼亭邊上,看著波瀾不驚的水麵,以及水麵下麵,遊來遊去的錦鯉。

  心中暗道:“而今的朝廷就好像是這水麵一般,波瀾不驚,天下太平,但是這下麵到底有多少暗流,誰能知道?誰會知道。”

  “知道的裝不知道,不知道的更是肆意張狂。”

  “或許,大明朝真需要一個能做事的皇帝。”

  太皇太後的眼睛不瞎,在內閣,五軍都督府,乃至江南,太皇太後都有足夠的眼線。很多事情,都是瞞不過太皇太後的。

  隻是麵對衛所有逃兵,府縣有逃民,太祖皇帝視為治國之本的黃冊,變成一紙空文,完全不能信。

  這些情況,太皇太後未必不知道。

  隻是有些事情太皇太後也不知道該怎麽下手,牽一發而動全身。而且太皇太後畢竟不是皇帝,權威也不足。讓楊士奇等人,刷新吏治,整頓軍伍。這固然不是治本之策。

  但是卻也是太皇太後唯一能想到的辦法了。

  真因為如此,太皇太後對朱祁鎮大動幹戈的想法,才如此反對。朱祁鎮骨子裏有一股折騰的勁,早就被太皇太後看在眼裏了。

  他日朱祁鎮掌管天下大權,少不了大大折騰一番。隻是而今太皇太後也無可奈何了。

  隻能希望於謙能讓朱祁鎮沉穩一點,治大國如烹小鮮,是輕不得,也重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