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5-10 16:05      字數:2784
  第七十一章大朝會

  朱祁鎮與孫氏說了一陣子話,王振在身邊低聲說道:“小爺,時辰到了。”

  朱祁鎮說道:“母後,孩兒去了。”

  孫氏目送朱祁鎮離開。

  就在太陽升起的那一瞬間,陽光照射在大地之上,並沒有多少暖意,隻有清寒之意,朱祁鎮也感受到刺骨的冷意。

  縱然他身穿著厚厚的棉襖,依然擋不住這冷意。

  鼓樂齊鳴,各種朱祁鎮說出上名字的樂器都奏響了,這都是宮廷雅樂。節奏緩慢悠揚,但是卻給人莊嚴肅穆的感覺。

  朱祁鎮在無數侍衛的簇擁著來到的乾清宮正殿。

  乾清宮正殿已經大變摸樣了。

  二十四把黃旗,上麵有各式各樣的圖案,大多都是山海經上麵的各種圖案。這些奇珍異獸,在旗幟之上,隨著風吹而上下浮動。

  本來,朱祁鎮應該在奉天殿之中舉行的,但是三大殿被焚燒之後,還沒有修建,隻能臨時放在乾清宮之中。

  朱祁鎮沿著紫禁城的中軸線,乘車從正門進入乾清宮。

  朱祁鎮一路上,發現以中軸線分開,文武官員分立兩側,見了朱祁鎮路過,紛紛下跪行禮。

  朱祁鎮看見的有些熟悉的,有些不熟悉的麵孔。

  朱祁鎮在乾清宮門前的禦座坐定之後。

  大朝會就開始了。

  首先來朝的,是越王。

  在洪武時,藩王也有來參加大朝會,隻是後來,就全麵免了。越王與朱祁鈺是兩個在北京城的親王。

  隻是朱祁鈺還太小了。

  太皇太後做主,免了朱祁鈺參加。

  所以越王就是第一個。

  越王在朱祁鎮的禦案之前行禮,然後三呼萬歲。

  朱祁鎮再撫慰幾句,說道:“叔王辛苦。”不過,在朱祁鎮看來,越王也真是辛苦了。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

  而今總體上來說,大明朝沒有什麽大戰,九邊一點點小摩擦,不過是小問題而已。但是各種祭祀,卻是免不了的。

  皇帝不能親臨,自然要親貴代行之。

  而代行最多的,就是越王了。

  而越王的身體本來就不是太好的。很多事情的確讓越王的身體,有更加不好的跡象。

  朱祁鎮看越王臉色不好。私下吩咐王振,派禦醫常駐越王府上。

  越王之後,就是各家勳貴了。

  大明後期雖然是文貴武賤,但是在大明體製建設上,卻是武在文上,所以這樣大朝會的排序之上,很明顯就是勳貴在文官之前。

  為首的自然是張輔了。除卻張輔之外,還有成國公朱勇,定國公徐景昌。

  朱祁鎮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徐景昌身上。

  隻是見了徐景昌卻有些失望。

  因為很簡單,徐景昌老了。

  朱祁鎮知道定國公一脈想挑選人才,就要從下一輩裏麵選了。隻是大明勳貴從來是一代不如一代的。

  徐景昌估計也比不上他老爹徐增壽。

  而今即便是徐增壽,這個國公雖然是他用命換來的,但是徐增壽本身也不會打仗。

  至於大明還有兩個國公,一個是魏國公,一個黔國公。不過一個在南京,一個在雲南,都沒有到。

  隨即下麵各式勳貴。

  大多都是靖難功臣。

  朱祁鎮每一個人都細細觀看,其中也有一些老將,但是精神很好,一副廉頗雖老,尚能上陣的樣子。

  但是更多卻是,年輕一輩。甚至還有幾個一看都沒有成年的。

  卻也沒有辦法。

  父輩都去了,爵位傳到他們的身上,他們自然有資格上大朝會。

  朱祁鎮暗道:“青黃不接。”

  之前,朱祁鎮知道大明將領有青黃不接的苗頭,但是從紙麵上看來,卻是淺薄的,今日真正看了一下大明勳貴的陣容。

  真打的都老了。

  看上還能上陣,但是能夠打幾年?朱祁鎮心中越發憂慮。不過,總體來說大明勳貴的將領,還是能鎮得住場子的。

  一些五軍都督府的軍官,雖然身上沒有爵位,但是看來還是有精氣神的。

  當然了,朱祁鎮能看到的也僅僅是這些?

  有時候能不能打,當麵是看不出來的,但是有些人在皇帝麵前,就已經戰戰兢兢,看上去十分緊張,指望他們在千軍萬馬之中,鎮定自若,卻是不能的。

  有幾個表現好的武官,朱祁鎮就命王振一一記下來,回去之後,再細細翻看他們的履曆。

  隨即就是文官。文官就多了。

  京中各級衙門,七品官以上的,都有資格來朝見。

  朱祁鎮見了前麵的文官大佬,如三楊,胡濙,王驥,等等大臣之後,後麵的侍郎主事都是一批一批的見了。

  之前,朱祁鎮看武將的時候,還費些心思,但是看著文官,卻變成認認真真走流程了。

  忽然身邊的太監喊道:“順天知府於謙。”

  一個三十多歲的大臣,上前行禮,三呼萬歲。

  朱祁鎮頓時打起精神來,看著於謙。

  於謙看上去很是嚴肅,樣子有些清瘦,三絡長須,帶著幾分南人長相。朱祁鎮問道:“你就是於謙。”

  “回陛下。”於謙說話也是一板一眼的說道:“正是。”

  朱祁鎮有些話想問於謙,但是卻知道這個時候不是說話的時候。

  可以說接見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規定好的。從親王,勳貴,文官,使臣,過一遍,正好是中午,那時候是大宴儀。

  即便是朱祁鎮也能耽誤太多時間。

  耽誤時間長了,後麵的事情就不好辦了。

  朱祁鎮說道:“於卿賑災有功,賞賜寶劍一把。”隨即朱祁鎮將自己配的一柄劍,解下來,遞給王振。

  王振大吃一驚,卻不知道這區區於謙在皇帝這裏有這麽大的分量。雖然心中滿心不解,但是也不敢怠慢。

  雙手接過長劍。

  倒退的下來,雙手呈給於謙,說道:“於大人,莫辜負了陛下的好意。”

  於謙也大吃一驚,微微一愣。立即雙手接過,隨即放在一邊,大禮參見,說道:“臣謝陛下隆恩。”

  隨即有太監喊下一位官員的名字。

  於謙又雙手捧起長劍,一步步的退了下來。

  而下一名官員也上來了。

  一時間,這於謙這名字哄傳天下。成為天下的焦點。

  朱祁鎮與臣下的每一句對話,都有十幾個大嗓門的太監,高聲喊出來,讓在乾清宮門前廣場之上所有人都聽得見。

  這於謙異軍突起之事,自然被人聽在耳朵之中。

  一時間,所有人都暗地交頭接耳,探聽於謙的底細。

  於謙之前雖然貴為一省巡撫,但是在官場之上的名字,還沒有到所有人都知道的地步。以至於維持紀律的禦史,頻頻出列,才將這交頭接耳的聲勢按了下來。

  於謙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所過之處,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於謙手中的禦劍之上,各式官員見了於謙,紛紛行禮後退。

  而於謙在順天府的手下,也一個個俯首帖耳,對於謙的態度也完全不一樣了。

  於謙將這一切看在心中,麵上不動聲色,看上去安之若素,但是心中卻感動莫名。

  看著手上長劍。

  是很明顯的禦劍,不是皇帝打造了用來賞賜人的長劍。上麵的遊龍浮雕隨著陽光在劍鞘之上不住的遊動。

  就好像是活著一樣。劍柄之上卻有兩個字:“正心。”

  這柄劍乃是朱祁鎮自用的,朱祁鎮又用不著上陣,配著劍,唯一的用處,大抵是用來自刎。所以朱祁鎮刻上正心兩字。

  也是朱祁鎮說賞賜的時候,之前沒有準備,這才將這一柄劍送出去了。

  於謙卻不知道這些,他卻知道,而今全天下人都覺得於謙是得當今殊遇,想不以死報之,都不行了。

  就連於謙自己也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