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於謙二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5-10 16:05      字數:2736
  第六十五章楊士奇與於謙二

  楊士奇說道:“天子不知道天下情弊叢生,以為當今兵勢依舊是太祖太宗之時,卻不知道衛所崩壞之勢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了。”他苦笑的對於謙說道:“你知道而今我大明在逃衛所軍戶,有多少人?”

  於謙當然知道在新帝登基之後,楊士奇的主要政治主張,就是一手清理官場,一手清理衛所。

  楊士奇的政策在官場之上,執行的很徹底。

  一大批庸劣害民之官,被清理出來了。楊士奇對文臣的掌控,還是很到位的。但是對軍方卻有些鞭長莫及了。

  雖然而今,兵部勢力大,一點點的將五軍都督府的權力搶奪過來,但是畢竟靖難功臣還沒有死完。

  張輔在,就是一個很大的靠山。

  楊士奇不可能繞過這些人,將手伸到衛所裏麵。

  而衛所到底有什麽弊端?

  首先以逃亡最做多。

  明代衛所軍有四個來源,乃是從征,歸附,謫發,還有垛集。

  從征就是跟隨太祖打天下的軍隊,歸附就是當時其他反王,還有元軍投降的軍隊,這謫發就是有罪判充軍的。

  前兩者,都是國初就有的,而且家眷跟隨大軍在各地駐紮。至於謫發,也不可能年年有幾萬人謫發。所以數量上也是少的。

  真正逃亡的大頭,就是垛集。

  什麽是垛集?

  就是太祖時期,為了彌補兵額不足,就選定一些百姓出一丁為軍。

  這完全是義務的,這些百姓有人出一丁,其餘的人為他治行裝。然後派往邊境駐守。

  看上去不錯。

  但是這裏麵問題太大了。

  以至於在太祖年間,逃軍之事,從來沒有斷過。

  遠離家鄉,一去就是幾十年。如果亡故了,還有從家鄉征召,讓家裏子弟代替。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如果政治清明,太祖皇帝的規劃,能做到便罷了。

  但是從古到今,軍中從來不是善地。自然有人想要逃走,而且衛所軍官,非但不抓捕,反而有些縱容,因為這些人逃走之後。

  這些人的餉銀口糧,都為上官所侵吞了。

  楊士奇整頓軍中,最大的動作,就是清查逃兵。

  於謙聽楊士奇的語氣,就知道有一些不對,說道:“老師,有多少人?”

  楊士奇說道:“一百二十萬有奇。”

  於謙一聽,說道:“這近乎一半有餘了?”

  大明朝軍隊最多的時候,號稱有三百多萬。但是這裏麵有很多水分的。於謙判斷,大明朝軍所有衛所加起來,在額兵丁,應該有兩百多萬。

  這一百二十萬的空額,也的確是一半有餘,也太多了一點。

  於謙隨即明白了,這逃兵不等於空額。在逃的士卒或許不是一次逃亡的。

  但是這麽大的數目也說明一個問題。

  那就是大明衛所軍隊戰鬥力,已經不能再指望了。如此大規模逃亡,說明每一個衛所不可能沒有逃兵。

  這樣的軍心士氣,還如果為戰?

  於謙隻覺得後背上冷颼颼的,說道:“老師,您受先帝重托,輔佐幼主,這樣的事情,就不管管嗎?”

  楊士奇帶著幾分苦笑,說道:“管,怎麽管?軍中各級軍官,將士卒當做仆役家奴,百般苛責,北京城大工,動則數十萬之眾,這些人都是從什麽地方來的?”

  “大多都是軍戶。”

  “長城修不修?北京建不建?”

  “我清清空額,倒也罷了。如果清理軍中情弊,你看英國公張輔,和我拚命不拚命?即便是慈寧宮也不會讓我這樣做的?”

  如果將衛所的興衰與勳貴的興衰連在一起看。就可以發現。

  當衛所能戰的時候?大明勳貴的實力也是最強的,但衛所不能戰的時候,這些勳貴都成為吉祥物。

  大明軍中有太多的世襲了。甚至將衛所的官職,變成了類似爵位一樣的東西,動輒世襲百戶,世襲千戶,世襲指揮使。一層層到了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隻能以公侯任之。這五軍都督府代表著大明數百衛所。

  大明勳貴這些人,又是代表這個體製最高利益者。

  即便張輔知道下麵有些情弊,但是他也不能動,因為人無法背叛的自己的利益。總不能讓兵部將下麵老兄弟的飯碗都砸了吧。

  那麽下麵沒有人支持,他英國公張輔在北京,也就是一個擺設。

  當然了他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太過分,故而楊士奇主動的清理逃亡,張輔那邊也是答應了。

  而且楊士奇作為文臣之首,在文官這邊,近乎一手遮天,還想將軍隊掌控在手中,縱然太皇太後信得過楊士奇,心中也難免要問一個為什麽了?

  與情與理,這都不是楊士奇可以做的事情。

  楊士奇問道:“你剛剛從南邊過來,知道磁州府的事情嗎?”

  於謙陡然一凜,說道:“磁州出了什麽事情?”

  磁州是而今的磁縣,後世是歸屬河北省,但是這個時代屬於河南省。於謙入京是走的水路,從河南乘船入運河,再從運河北上。所以並沒有路過磁州?

  楊士奇冷笑道:“有賊張普祥。自稱七佛祖師,在磁州帶著百人攻磁州千戶所。最最重要的是,居然攻下來了。”

  “後來,還是一個遞運大使帶人剿滅了。”

  “實在是丟人顯眼。”

  於謙當然知道,本朝以明教得天下。所謂的明教,其實與白蓮教,彌勒教相差不大。而即便是太祖皇帝一統天下之後,這些人起事也是絡繹不絕。

  細細算來,上一次,不過在宣德五年而已。

  對此,於謙並不是太在意的。楊士奇也不是太在意的,而今大明國力強盛,區區跳梁小醜能濟什麽事情。

  隻是內地衛所已經墮落到這種地步,卻是令於謙心驚。連忙說道:“是學生的錯?”

  “怎麽能是你的錯?”楊士奇說道:“你雖然是河南巡撫,但巡撫總就不是前漢太守,州牧,衛所裏麵的事情,你真能管得了嗎?”

  明代地方行政,其實在三司手中。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巡撫是帶著中樞官職,類似欽差。並沒有上馬管軍,下馬治民的權限。

  或許明後期,文貴武賤。巡撫在軍事上的權限越來越大。而今五軍都督府的老家夥們還沒有死絕。

  於謙所能做的,不過是指揮一下各衛所做事。想要深入到軍中情弊,卻是不能的。

  “這也是太皇太後的意思。”楊士奇說道:“陛下還小,自然有雄心壯誌。隻是有些話,我卻是不能說的?上上下下都裝糊塗。總就不能真瞞過陛下去。”

  “我畢竟在內閣久了,連江西都少回了?地方上到底是一個什麽樣子,也不是太清楚,這些事情你都要告訴天子。”隨即他苦笑道:“天下太平,這四個字,老夫還是要粉飾一下,還好有幾十萬京軍在,地方衛所縱然爛了,一時間也出不了什麽大事。”

  大明軍隊之中的精銳,就是京軍,最多的時候有八十萬。全部是久經戰事的精銳。而今雖然沒有那麽多了。

  但是三十多萬還是有的。

  足以稱作大明朝的定海神針。

  在楊士奇看來,縱然瓦刺強盛,真要列陣而戰,京營也能將瓦刺打穿,又不是沒有打過。

  之前忽蘭忽失溫之戰,打的就是瓦刺,距今不過二十多年。

  於謙說道:“學生明白,還請老師保重身體。朝廷還少不了老師。”

  在皇帝麵前怎麽說?還是需要技巧的。治大國如烹小鮮,這些事情讓皇帝知道,皇帝如果要大動幹戈?反而會出大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