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5-10 16:05      字數:2718
  第四十六章石炭四

  如此一來,很多時間,就有很多不便。

  當然了,太皇太後已經是天下之間,最尊貴的人了,什麽樣的享受,都能享受。這種不便更多是下人們的不便。

  如果是一般人,或許不明白這些方便之處。

  而太皇太後卻非尋常老婦人,可以說是深知民間疾苦。

  太皇太後看了看,說道:“不錯。隻是我天家不缺這一點物件,如果你是用這個說服,那就差了。”

  朱祁鎮爺賠笑道:“那是當然了。朕看重的是兩點。一個省事,二來就是能天下百姓少伐樹木。”

  隨即朱祁鎮將這個爐子一五一十的解釋開來。

  一天幾個煤球,與做起飯來,一兩天就一擔柴來,自然是省事了不知道多少。

  至於天下百姓少伐樹木,也很簡單。

  如果身處江南,這一件事情可以放一放,但是身處北京城,有些事情不得不考慮,真以為隻有現代的北京有沙塵暴嗎?

  太皇太後問道:“你這東西,百姓是用不起的。且不說煤球,單單這爐子,要多少錢?”

  朱祁鎮說道:“宮中工匠,很多老毛病是去不掉,孩兒也沒有辦法。不過在孩兒想來,這爐子其實可以用泥糊成的,如此想來,是一文錢也不用的。”

  古代很多農民,都是多麵手。他既是一個農民,也是一個木匠,也是一個泥瓦匠。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料理了。而女人也會自己織布,做衣服。

  很多百姓手中錢很少,他們除卻賣極少量的鹽巴,農具,交稅之外,也很少用到錢,這就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所以隻要這方法傳開,大部分農民給自己砌一個爐子,定然是是一文錢,也用不到的。

  太皇太後說道:“不錯,你準備怎麽推廣。”

  朱祁鎮說道:“這件事情,不能硬來。朕想讓宮中帶個頭,想來宮中多用煤球,則百官公侯都用風行,百姓知道方便之後,定然會跟著。”

  太皇太後聽了朱祁鎮如此說,有些高興。說道:“不錯,做事寧可慢一點,緩一點,不可硬來。”

  太皇太後向前擔心,朱祁鎮會一紙詔令,讓百姓都用這爐子,這反而會鬧出亂子來。

  “都是奶奶教得好。”朱祁鎮說道。

  “你,今個表現不錯,你可以提一個要求。”太皇太後說道。

  朱祁鎮吃驚道:“真的?”

  太皇太後說道:“這哪裏有假,這天下遲早要交到你手裏的,我不過是擔心你撐不住,這才幫你管著點,你如果有本事,現在我就將這一攤子交給你,怎麽敢接嗎?”

  朱祁鎮聽了,心中有一絲激動,想要答應下來。但是細細一想,說道:“孫兒還不行,還請奶奶多照看些吧。”

  朱祁鎮之所以如此說,一方麵是他真覺得,自己根本掌控不了大明皇朝,他雖然日日學習,上午學習經史,下午揣摩朝政,晚上又忙著宮中事務。

  但是了解越多,越發覺得當一個好皇帝,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天下無事,並非是真的天下沒有什麽大事,而是太皇太後都將這些事情安排妥當了。

  大明天下兩京十三省幾百個府,一千多個縣,不知道有多少事情發生。怎麽可能是天下無事。

  朱祁鎮對太皇太後舉重若輕,將各種事務都安置下來的本事,豔羨的很。但也很與偶自知之明。

  他是做不到的。

  太皇太後有如此老辣的手段,乃是她這麽多年在政壇的經驗,任何一封奏疏上來,她都能看穿上書之人的心思。

  該裝傻裝傻,該辦的辦,該拖的拖,該用雷霆手段的用雷霆手段。

  其中輕重緩急的拿捏,非有幾十年功力,是做不到的。

  至少而今的他是做不到的。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即便他與太皇太後關係很好,但是不管是怎麽樣的親情夾雜了權力的成分,都不能等閑視之。

  太皇太後說道:“所以,你可以提一個要求。可以關係到外朝的。”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一時間他大腦之中瘋狂的轉動,立即確定了。北京城,在北京城中安插人手。

  朱祁鎮很明白自己的份量,提出一些太遠的要求也是沒有什麽用處。

  唯獨北京城卻是他能幹預到的。

  別的不說,他想在京師推行煤球代替柴薪,如果有順天府的支持,就好辦多了。

  朱祁鎮說道:“奶奶這樣說了,孫兒就卻之不恭了。孫兒想做些什麽,都繞不過順天府,孫兒想讓於謙擔任順天府尹。”

  太皇太後想了想,說道:“倒也合適,不過這事情急不得,而今河南的旱情雖然過去了,但是畢竟旱災對河南損失很大,於謙在河南很得民心,總要緩緩再掉進京。”

  於謙在外,是以兵部右侍郎巡撫各地,在明代巡撫體製還沒有規範的時候,於謙的品級與順天府尹的官職差不多。

  隻是順天府尹重要在京師。

  算的上京官,京官比外官要高上半截,算起來,於謙也算是升遷。

  對於於謙這個人,太皇太後也是很了解的。不過在太皇太後畢竟不知道後世曆史,她看於謙這個人,不過是後起之秀而已。

  多曆練一番,或許將來能入內閣接三楊的班。

  對於皇帝想要一個順天府尹。讓於謙與皇帝多接觸一下,也並不是什麽壞事。

  “謝奶奶。”朱祁鎮大喜過望。

  畢竟於謙在太皇太後的心中,與朱祁鎮心中是不一樣的。

  太皇太後說道:“去吧,王學士的功課鬆,卻也不是讓你有時間玩的,你既然要做這一件事情,就好好做,做好了,我自然有獎勵,做差了,就還請李先生來當講官如何?”

  朱祁鎮連忙說道:“孫兒一定將這一件事情辦得妥妥當當的。”

  於是乎,整個三伏天,朱祁鎮大部分心思都放在石炭這一件事情上來。

  他不可能實地考察,也不知道,門頭溝那邊采煤工藝落後到什麽地步。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卻感受到了。

  真正決定煤的價格的,並非煤本身,大半都在運費之上,在門頭溝,百姓從煤場弄些煤來自用一般來說,都不收錢的。

  這就說明了,當地煤就叫不上價。

  想要讓煤價降低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通門頭溝與北京的交通線。

  而這一條交通線又分為兩截,一截就是永定河。永定河水,當初就是郭守敬專門修整過一段,用來運煤的。

  隻是元大都故址就是明北京城之南。也就造成了運煤運到南邊之後,還上岸往北運,從南門入城。

  這個關鍵就在第二段。

  水運的成本,在這個時代是最低廉的了。已經沒有比這個更低廉的運輸模式了。

  但是從從永定河上岸,多用馱馬運入京師之中。

  雖然短短十幾裏路。卻花費不小。

  這些運輸的人自然要加錢了。

  朱祁鎮不可能因為運煤路線,而修建一條水渠,如此一來,隻能在原來的路線上想辦法了。

  朱祁鎮遙控曹吉祥,先是整頓門頭溝煤礦,不少規劃到惜薪司下麵。然後又整理河道碼頭,增加通行量。

  然後想辦法重修從碼頭到北京的道路。規劃出一條專門的運煤路線。

  隻是如此一來,其中有太多的事情,都要順天府來辦了。

  而今的順天府尹,朱祁鎮與他不大熟悉,不好辦事。一時間朱祁鎮對於謙調任順天府尹之事,也變得期盼起來。

  隻是,朱祁鎮還沒有等於謙從河南河北巡撫的位置上調過來,一件大事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