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石炭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5-10 16:05      字數:2752
  第四十三章石炭

  王直是一個聰明人。

  李時勉對朱祁鎮嚴苛,很多時候有太多的作業,最多的就是練字。

  畢竟朱祁鎮的一筆臭字,實在不好看。

  但是王直卻不一樣了。

  他的課輕鬆之極,大多數時間都似乎都與朱祁鎮談古論今。不過,王直的教學也是有水平的。他看似離題萬裏,其實都緊扣著春秋上麵的微言大義。

  隻是春秋這一本書,本來就是經史混雜,各家解讀之中,有偏向經書,也有偏向史書的,而王直卻是徹徹底底將史書一部分接過來了。

  後麵列在皇帝課程表上的《通鑒綱目》之類的講官的活,都被王直給搶了。

  不過,王直看似沒有布置作業。但是實際上朱祁鎮過的並不輕鬆。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在明代合稱二十一史。

  朱祁鎮回去之後,立即將乾清宮之中所藏的二十一史拿出來。

  從頭到尾通讀一遍,朱祁鎮沒有那個耐性,但是王直上課時候所講的故事,不過用來佐證他的觀點而已,就好像是蜻蜓點水一般,一點而過。根本不能會深講。

  朱祁鎮自然要將其他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看明白了。

  這也是需要不少的時間。

  不過,這些功課,卻可樣讓朱祁鎮自己掌握。

  不用下死功夫了。

  所以對二十四衙門的整頓,朱祁鎮開始了。

  司禮監,禦馬監,這兩個不能動。

  他又將阮安提拔到內官監首領太監。

  至於司設監,禦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這幾個衙門他都也沒有想動。

  畢竟這些衙門所管的都是皇宮內的衣食住行。

  這些事情,裏麵有很多講究。也不隨意消減的。

  不過,他也不是什麽也不做的。

  他先做一件事情,就是查賬。甚至不是他親自查,而是從內書房之中,挑選了幾十個機靈的小太監,將二十四衙門的賬目全部查一遍。

  當然了,朱祁鎮也不僅僅要查賬。

  還給他們一一列出表格,將各衙門所耗的銀兩一一填進去,讓他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至於凡是賬目不清楚的,朱祁鎮二話不說,將他拿下,從下麵的太監之中挑選一個便是了。大明皇帝對太監,不管在外麵有多大的權力,想要拿下來,不過是一句話而已。

  內外都沒有說的地方。

  真正讓他感興趣的是四司八局。

  二十四衙門都是太監掌管,但是並不說下麵的人都是不帶把的。別的不說,禦馬監所下的數千軍隊從大明開國,乃至到最後亡國,都是精銳。

  明亡的時候,黃得功就是禦馬監勇衛營最後輝煌了。

  真以為這些人都是太監嗎?

  禦馬監如此,其他衙門也是如此。

  這個時間的京城,就是一個大工地,固然有相當有一部分人都是工部征召過來的。

  但也有相當一部人是隸屬內廷的。

  清代說明代太監十餘萬人。

  其實並不是這些人都是太監,而是這些人大多是在太監的管理之下,為皇宮服務。這一部分在清廷就是內務府十三衙門下麵的。

  朱祁鎮首先圈定了惜薪司。

  惜薪司首領衙門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太監。朱祁鎮問了一下,乃是洪武年間入宮,而今已經六十開外了。

  朱祁鎮一看就是在養老的。說道:“王大伴,從宮中再設一司,算了列為都知監下麵吧,年老太監都由都知堅管理,在宮中,或者在皇陵那邊尋一個地方,安心養老,去了就葬在他們侍奉的皇陵旁邊。隻是要好好安排。不可亂了皇陵風水。”

  王振聽了,大喜說道:“多謝皇爺恩典。”

  朱祁鎮也知道,這的確是恩典。外麵大臣有幾個能有這待遇。

  朱祁鎮隨即讓這個惜薪司首領太監做了第一個人去皇陵養老的。

  朱祁鎮說道:“王大伴,你手下有什麽得力的人手?這惜薪司卻是要做事的。”

  王振立即說道:“老奴有一義子,或許能為陛下所用。”

  朱祁鎮說道:“讓他來吧。”

  不過一會功夫,一個二十出頭的太監,入門就跪倒在地,說道:“拜見皇爺。”

  朱祁鎮一看,心中頓時暗道:“好相貌。”

  這人本來長大就清秀,下麵又挨了一刀,更加有一種雌雄莫辨之感,不過卻是一種英氣,讓人不敢小視。

  朱祁鎮一看就有好感。說道:“你叫什麽?”

  “奴婢叫曹吉祥。”這小太監說道。

  “好。”朱祁鎮說道:“就你了,你知道惜薪司是做什麽的嗎?”

  曹吉祥說道:“供應宮中炭火,也為宮中打造火爐。陛下所用的都是禦用,其他娘娘哪裏,都是惜薪司所做。”

  朱祁鎮心中暗道:“卻是我想差了。”

  他本來覺得,惜薪司僅僅是一個供應木炭的地方,卻不想,還有打造的責任。他說道:“宮中的炭火是從何處來的?”

  曹吉祥說道:“是從西山而來,西山之中有炭場,日日燒炭,供應宮中。”

  朱祁鎮對王振說道:“你這義子不錯。”

  王振也笑道:“都是皇爺抬舉他。”

  朱祁鎮說道:“可曾知道石炭。”

  朱祁鎮到沒有抬舉他,曹吉祥之前不是惜薪司的,而今叫過來,就能惜薪司的職能一五一十的說出來。

  就可見他的能力。

  是做了功課的。

  機會有時候就是給有準備的人。

  朱祁鎮今日突然問起惜薪司,卻也不是沒有做好準備的。

  因為他早就發現一件事情,就是在冬日取暖的火盆裏麵燒得是木炭。他本來以為僅僅是他如此,後來問了才知道。

  整個北京城都是如此。

  朱祁鎮立即感受道,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北京城中有多少,朱祁鎮估計有百萬之眾,其中多是軍隊與工匠,還有官員與官員家眷。這百萬之眾取暖做飯,要用掉多少木材。

  如果用煤炭代替,豈不是一大財源。

  當然了,之所以有這樣的局麵,並非明代人不知道燒煤的好處,而是北京城的曆史太短了一點。

  如果上沿北京曆史,倒是可以延伸到春秋。甚至更遠。

  但是明朝建立的北京城,而今還沒有完全完工。

  大批人員忽然湧進這裏,北京周圍都還沒有做好供應一個百萬級別的城市。甚至這個城市所需的糧食都要從南方運過來。

  放在後世,百萬級別的城市,很多小縣城都有這樣的規模的

  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朱祁鎮已經問過一些侍衛了,北京城附近不少山都被砍光了。很多時候木材都是百裏之外運到北京城的。

  他就感到了裏麵利益的味道。

  在他的記憶之中,北京附近是有煤礦的。甚至在清代末年北京城中很多百姓都是燒煤的。

  所以,他知道這一件事情,算不上強人所難。

  其次,他看重的不僅僅是煤的取暖功能,煤作為工業原料,到底有多重要。誰不知道。他而今雖然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但是並不妨礙,他在這裏插上一手。

  反正對他來說,最奢侈的就是時間了。

  暫且埋上一手,將來再用,也不遲。

  隻是王振卻不知道朱祁鎮的心思,說道:“皇爺可是用石炭換成木炭?卻是不行的,這石炭是有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