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為天二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05-10 16:05      字數:2711
  第二十五章民以食為天二

  朱祁鎮一時間,也不知道說什麽了。

  開海運,在朱祁鎮看來,有太多太多的意義了。

  但是朱元璋開創的大明朝,實在是缺乏海洋的基因,在他們看來,古時候唐宋漕運製度相當完善了,隻要繼承就行,而海運卻有太多的麻煩事情要處理了。

  雖然元朝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是元朝為政太粗泛。

  其中有很多事情,在明朝是不成立的,最少在對待海洋的態度上。元朝可沒有明代的海禁,當時有大量民船承運。

  而明代卻沒有這個條件。

  朱祁鎮將海運的事情,暫時先放下,問道:“奶奶,那麽就如此看著河南百姓,嗷嗷待哺嗎?”

  太皇太後輕輕一笑,說道:“當然不是了,不從北京調糧,自然從其他地方調糧,我如果沒有猜錯的話,要麽是清江浦,要麽是湖廣。”

  “我估計是清江浦。”

  朱祁鎮聽了這個名字,心中思索了片刻,說道:“可是淮安?”

  清江浦這個名字,在明清時期要比淮安還有名,但是對於後世的人,卻對清江浦很是陌生。

  清江浦乃是運河上的重要節點,漕運總兵所在地,後世漕運總督府所在地,有大量糧倉。等待轉運到北京。

  太皇太後說道:“從清江浦入淮河,能到達河南大部分縣,這裏運輸要方便一些。治國之事,明年的時候,將南方糧食再補上一些就行了。”

  而就在這個時候,王振匆匆的過來,說道:“知道皇爺憂心河南之事,內閣剛剛呈上來的折子,奴婢就給皇爺送過來了。”

  朱祁鎮打開一看,正是於謙請糧的奏疏。而上麵楊士奇的票擬,就是太皇太後所言,從清江浦經鳳陽倉調糧食,所耗糧食在來年補上。頭批撥調二十萬石。

  朱祁鎮一時間心中又羞又惱。敢情他是白操心了,唯一可以欣慰的是,從行政效率上來說,錦衣衛要勝過內閣一籌。

  太皇太後笑道:“孫兒有此心,我就已經是萬分高興了。楊士奇三朝元老,吃得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朝廷上的事情,交給他處置,是沒有問題的。”

  朱祁鎮說道:“今日是孫兒魯莽了。”

  “去上課吧。”太皇太後說道:“去得遲了,可以要挨板子了。”

  朱祁鎮向太皇太後行禮,隨後離開了慈寧宮,去文華殿。

  一路上朱祁鎮所想的就是糧食問題。

  糧食問題對於朝廷來說,就是頭等大事,而南北方經濟不平衡,其實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南北糧食產量不平衡,南方糧食產糧要比北方多。

  這就是源頭。

  特別是北京城糧食不能自給,每年四百萬石漕運糧,就讓朱祁鎮心中發慌,特別是清廷後車之鑒在前。

  為什麽要簽訂《南京條約》,固然有前麵一係列敗仗。但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英軍截斷了漕運。北京那邊立即支撐不住了。

  所以在糧食問題上,糧食調配的問題固然重要,不管是漕運也好,是海運也好,將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的辦法,但是糧食生產的問題,也同樣重要。

  “難道大明朝的北方,真得養不起九邊加一個北京嗎?”朱祁鎮心中深深的思考。麵對這個問題,朱祁鎮一時間連從何處下手,都不知道。

  一會兒功夫,就到了文華殿。

  一進文華殿,就覺得文華殿之中的氣氛不對,李時勉站在禦案之前。就好像是雕塑一般,一動不動。

  見朱祁鎮來了之後,行禮如儀。

  朱祁鎮連忙扶起李時勉說道:“先生免禮,今日是朕錯了。”

  李時勉問道:“錯在何處?”

  朱祁鎮說道:“朕不該今日不來上課。”

  李時勉說道:“非也,陛下之錯,乃於失信於人。陛下將來是要治理天下的,自然不可朝令夕改,所謂君無戲言。陛下昨日已經答應臣,今日來上課,卻在臣來之後,僅僅派一小太監,通知一聲。不是待大臣之道。”

  朱祁鎮連忙說道:“朕知錯了,昨日朕得到消息,卻是河南賑災的糧食不夠了,朕向太皇太後問計,並不是故意耽擱時間的。”

  李時勉聽了這話,臉上僵硬的表情,竟然微微和善一點。隨即又問了幾句。

  朱祁鎮一一說了。

  見李時勉似乎有原諒之意,朱祁鎮這才鬆了一口氣。

  有些人就是如此,即便是站在他身邊,就覺得空氣都變得嚴肅起來,朱祁鎮明明知道,其實李時勉也不敢將他怎麽樣?

  最多打手板。

  但是在李時勉麵前,朱祁鎮難免緊張,就好像是見了大學導師一樣。

  李時勉說道:“陛下有此仁心,實在乃天下之福。”

  朱祁鎮說道:“今日之事,是朕不清楚天下錢糧之數?鬧了笑話。”

  李時勉說道:“陛下想要知道天下錢糧之數,當問戶部,而欲知道天下錢糧細數,卻要問黃冊了。”

  朱祁鎮說道:“黃冊?”

  李時勉說道:“太祖時的魚鱗圖冊,將天下賦稅土地,都納入一冊之中,以此征調差役,征收賦稅。每十年一重編,天下百姓,生老病死都在其列。”

  朱祁鎮大吃一驚,這幾乎與後世戶口本差不多了,立即問道:“這黃冊在何處?”

  李時勉說道:“在南京後湖庫,隻是洪武之後,天下百官皆因循守舊,黃冊徒具形式而已。”

  朱祁鎮說道:“到底行不行,看看再說,想來太祖與現在不過相差三十多年,也不至於一點用處都沒有,朕想將後湖黃冊帶到北京來,可行嗎?”

  李時勉說道:“臣以為,陛下應該考慮萬全。後湖黃冊到底有多少,臣也不清楚,隻知道每次編寫黃冊,都要征用南京國子監數千人。後湖庫有天地玄黃十幾庫黃冊。都藏在後湖之中,四麵把守森嚴,雖飛鳥不得過。”

  “陛下要調來,何地儲存,何人編寫,卻是一個問題。”

  朱祁鎮立即知道,李時勉是委婉的否定了。

  朱祁鎮也沒有想到,所謂後湖黃冊有這麽多。想來也是,大明天下兩京十三省的戶籍材料,豈能少了。

  如果沒有準備,就草率遷移,也不是一個辦法。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了,此事暫罷。”當然僅僅是暫罷。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放在心上了,想要改變大明天下,就要深刻的了解大明天下。

  而後湖黃冊,是了解大明本質,最重要的文書之一。

  李時勉說道:“既然陛下來了,我們就繼續上課吧。”

  朱祁鎮說道:“是。”

  隨即在禦座之上坐好,翻開孟子。

  大學中庸篇幅很小的,朱祁鎮專心讀,很快就背誦下來,李時勉又講解了數日,就開始學習孟子了。

  四書之中,孟子的篇幅最大。、

  可能要學上幾個月了。

  “不過,在此之前。”李時勉說道:“陛下失信之舉,不得不罰。”李時勉一聲令下,頓時有兩個強壯的宮人壓住了王振。

  王振臉色大變,還沒有來得及說話,就被壓下去了。

  隨即慘叫之聲傳來。

  朱祁鎮聽了,麵帶不忍之色。不過麵對這樣的情況,他也習慣了。

  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李時勉也算是為嚴師,對朱祁鎮要求很是嚴苛,一旦朱祁鎮犯錯,就責罰他身邊的人。

  王振就是朱祁鎮身邊,代朱祁鎮受罰最多的一個。不過,朱祁鎮也知道,王振早就將打板子的人給買通了。

  隻是該有的樣子,還是有的。而且僅僅是做個樣子,就已經很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