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有點亂了
作者:鑽石王老三      更新:2020-07-16 11:12      字數:2274
  見太子李瑛越說越激動,蓮花輕輕咳嗽一聲,“殿下,切莫激動,當心窗外有耳。”

  李瑛卻是毫不在意的說道:“這又如何,我說的難道不對嗎?”

  蓮花再次勸道:“太子殿下,您先息怒,當年太宗皇帝,為了和鬆讚幹布和親,不也是立了文成公主,然後遠嫁吐蕃嗎?”

  李瑛卻是搖搖頭。

  “此一時,彼一時,太宗皇帝之時,我大唐朝根基未穩,邊境需要安寧。

  而現在,我們國富民強,萬國來朝,哪裏還需要靠和親來巴結這些巴掌大的小國。”

  越說越激動,李瑛索性抓起披風,“我要去找父皇,和他理論一番。”

  跟在太子身後,走向興慶宮的路上,蓮花內心很是激動,太子李瑛所說,正是自己想說的話。

  如果太子李瑛能夠說服玄宗皇帝,改變和親的想法,那也算是救了柳雨瑤,自己倒是省下周折了。

  如果玄宗依然堅持和親,那自己就要趁柳雨瑤前往昌縣祭奠父母之際,把她帶走。

  李瑛見了玄宗皇帝,又是慷慨激昂一陣陳詞。

  說的玄宗心裏暗自歡喜,這孩子的進步越來越大,現在對於國家大事,也敢發表自己的意見了。

  雖然,有些意見,還不是很成熟。

  等到李瑛說完了,玄宗皇帝才不緊不慢的說道:“李瑛啊,你說的很對,我大唐現在萬國來朝,自然不是昔日所能比,可你看吐蕃,自從鬆讚幹布之後,凡新讚普即位,必請我唐朝皇帝冊命。”

  冊命,就是任命的意思,這是吐蕃便是對唐王朝臣服的一種體現。

  “再者,我們和吐穀渾,世代友好,在前些日子,平叛阿史那東裏的時候,為了穩住邊境,我讓曹備接連出使吐穀渾,”玄宗說到這,抬眼看向李瑛。

  “別小看了琅琊國,吐穀渾,倘若我們出爾反爾,豈不是成了恃強淩弱,以大欺小。

  這,要北疆的那些小國,如何看我們。”

  一番話,說的李瑛啞口無言。

  “兒臣受教了,兒臣告退。”

  說完,行禮而去。

  等到李瑛走後,高力士上前來,對著皇上又是一陣猛誇。

  玄宗皇帝自然是欣喜異常,李瑛的進步,實在是喜人啊,太喜人了。

  “皇上,何不趁機,給沈不易一些封賞?”

  高力士小心的提議。

  玄宗卻是搖搖頭。

  “賞是要賞的,可是切莫操之過急,我現在倒是覺得,柳雨瑤那邊,事情似乎有些不對。”

  從昭敏公主,直接變成了柳雨瑤,高力士的心中,不免也是暗自吃驚,這說明,玄宗皇帝,一定是預感到了什麽。

  此時,沈府。

  沈不易感到自己的腦子有點亂了。

  皇上給自己和昭寧公主賜婚,柳雨瑤這位昭敏公主,要去昌縣祭奠父母,然後去吐穀渾和親。

  這一波操作,不得不佩服。

  自從漢朝以來,和親,就是一項重要的國策。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更是收了義女,封為文成公主,可笑的是,史書上,連這位文成公主的具體出身都未曾記載,隻是記載出生在任城。

  可見這位文成公主,並非什麽真正的皇室宗親,比較靠譜的猜測是當時的遠支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女兒。

  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因戰功被封為任城王,他的女兒被史學家一致認為是文成公主。

  而現在,玄宗皇帝更是幹脆收了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女子立為公主。

  但是不管怎樣,以公主的身份去和親,代表的就是大唐的榮耀和尊嚴。

  沈不易相信,以柳雨瑤的聰明才智,一定處理的非常好,隻不過,柳雨瑤是否願意去,這另當別論。

  第二天一大早,一列全是便裝的隊伍,浩浩蕩蕩出了永寧宮的後門,又繞過東宮,直接從重玄門出了大明宮。

  看著前呼後擁的隊伍,柳雨瑤在馬車上,回頭看了看長安城。

  這個帶給她榮耀,也帶給她屈辱的地方。

  “別了,長安城,別了,沈不易,我們來生再見了。”

  想到這些,她握緊了衣袖中的尖刀。

  羅東力專門派了自己的兒子羅小成帶隊。

  而王皇後也專門派出了自己的貼身侍女秀兒陪同。

  除此之外,東宮太子也派出了蓮花跟隨。

  百騎司更是派出了陸開暗中護衛。

  對於這樣超規格的代表陣容,隻能用一個理由來解釋,那就是這件事很急,柳雨瑤很重要。

  昌縣,離長安城二百裏。

  馬車走的再慢,兩天也就到了。

  忽然來了這麽大的一列隊伍,在昌縣倒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昌縣縣令楊魁,親自帶人,在城門外,截住領頭的羅小成,拱手說道:“我乃昌縣縣令楊魁,諸位如此大陣仗的來我昌縣,所為何事?”

  羅小成從懷裏掏出禦林軍的腰牌,往前幾步,來到楊魁跟前,藏在衣袖中,半露半蓋的往前一遞,“大人請看此物。”

  楊魁伸手接過來,拿到麵前一看,是禦林軍的腰牌,自然是心知肚明,笑著把腰牌遞回去,“失禮了。”

  羅小成微微點頭。

  “楊大人不必客氣,我來之前,家父羅東力早有叮囑,見了楊大人,一定要問聲好。”

  楊魁登時喜笑顏開,“原來是羅老兄的兒子,賢侄一表人才,少年有為,前途不可限量啊。”

  羅小成顯然沒有心情跟楊魁扯閑篇,拱手說道:“在下皇命在身,請恕不能多耽擱。”

  楊魁點點頭。

  “我懂,羅將軍,裏麵請。”

  昌縣的驛館,隻能容納幾十個人住下。

  光柳雨瑤的侍女和秀兒,蓮花等人,就住滿了。

  楊魁不得不臨時把驛館周圍的幾個民房給征用,暫借給羅小成用。

  吃罷了晚飯,秀兒來到柳雨瑤房內,見禮過後,小心的問道:“公主殿下,請問您可知道,柳大人安葬在何處?”

  柳雨瑤看了看秀兒,“城北亂墳崗。”

  一句話,讓秀兒默然。

  有話沒說說了幾句,“奴婢已經被祭奠之物準備好了,明日我們幾時出發?”

  柳雨瑤依舊是眉眼不抬的說道:“午時出發,祭奠完畢,即可返回長安城。”

  秀兒看柳雨瑤這番模樣,心中也是感到一陣酸楚,失去雙親,真的宛如浮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