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 24 章
作者:老草吃嫩牛      更新:2020-05-02 00:34      字數:6282
  十貫娘子最新章節

  這天天不亮,武帝楊藻便率眾臣離開燕京親至譚家軍營拜祭。

  潭士澤年紀不大,今年方三十七歲,卻至今未娶無兒無女。

  禮部在選定諡號的時候,也是認真考察了他的戰功還有德行才呈送的。

  從前戰亂,需要嚴謹的地方做的都粗糙,但是現在新朝崛起,一切書麵上的東西,將會成為今後曆代朝廷辦事的依據,作為永安元年的第一個諡號,禮部沒有任何私心,皆是秉公辦理。

  潭士澤此人實力非凡,作戰勇猛,還百戰百勝,然,他也個性急躁魯莽,還天性殘暴行為偏執,所過之處也做下了一些有違仁道的事情,故此禮部自“貌恭心敬”中取了肅。

  這還是看在皇爺的份上,也是暗自誇獎潭士澤對君上一人的忠,及他二人曾有的朋友之誼,非譚家要的那個對後來君王也有用的忠。

  皇爺對這個字是喜歡的,偏譚家卻在一天上了三份折子,要燕京附近的冥地,要整軍的軍資,要譚家軍有功將士的賞封。

  譚家難道在老家沒有冥地麽?還是欺負潭士澤死在外麵,不讓他歸鄉了?老譚家要憑著一具屍體占一塊土地麽?

  君王總是想得多的一類人。

  幾份折子非譚士元一人所上,譚家自邵商起兵,已經把觸角伸延到了朝廷各各階層,許他們都覺著,值潭士澤喪期,皇爺對譚家也應多加撫恤才是。

  可是他們都想錯了,皇爺從不在意這個,那隻是大臣們的一廂情願罷了。他是開國之君,那些人又是第一代輔臣,一不小心流芳千古的功績啊,誰能抵抗的了呢。

  這一天天的,在他耳邊叨叨個沒完沒了。他甚至想哈哈大笑的告訴這幫子蠢貨,他不是憑這些沒用仁義做的皇帝,他就是搶過來的,誰不知道啊?他家也曾世受皇恩,可從造反那一刻起,他的名聲就爛透了。

  看看這朝中上躥下跳的人,這就坐不住了?雖曆朝曆代的帝王,都要麵對這種盤根錯節的關係,君君臣臣相互依賴,難道他也要這樣麽?

  他又沒受過一天的帝王教育,也不懂什麽是帝王心術。

  還有那個譚士元,哼!譚士元!一個曾經想跟自己爭天下的蠢貨。

  也不知道他家祖宗到底做了什麽好事,前麵有個看不清楚的譚士元,後麵就有個補鍋底兒的潭士澤。

  如那天罰,一切都如冥冥注定一般……

  皇爺便徹底不愉快了。

  他窮。

  就連譚家故意把靈堂設在軍營,他也坦然的帶群臣來了。

  反正,那些餘孽說他,不過就說他出身低,下等世家出身,行事沒有規矩,小氣吝嗇,言行粗鄙等等之類……粗鄙就粗鄙吧,以後不粗就是,可是鄙還是能做到坦蕩的鄙的。

  如今日。

  新帝就坦坦蕩蕩的到了軍營,親香祭拜,還燒了自己親寫的祭文後,他終於決定了,與其憋死自己,他還是找點旁人的不是舒暢些。

  他就是嫌棄才將進入軍營,那長刀營呼喝的聲音太大,甲胄行進動作碰撞的聲音令他不悅,他覺著這是花著自己的銀子,對自己示威呢。

  生他的老娘如今在城外的山上,一頓飯才四個菜,他們憑什麽?

  如此楊藻就犯了剛得的帝王病,他小心眼了,便舉目四顧一圈,皇爺決定給譚家一些教訓。

  譚家在皇爺心中地位並不高,從前沒少幹拖後腿的事情,然,不高也沒有到跟他折騰了這些年,他登基就把譚家幹掉的地步,功勞就是功勞,潭士澤隨他一路征戰,有些東西不能抹,便更加恩吧。

  看看這這滿帳子隔絕不住的哀聲,一會就暈倒好幾個,好像是傷心過度般的悲痛欲絕,可仔細端詳這靈堂,卻是滿目的三等大功,四等的小功,五等的鍶麻……你譚士元曾孫都有了,維持譚家體麵的潭士澤葬禮上,卻連個服斬衰都沒有……這就是欺負人,還是看不起自己?

  武帝楊藻出身不高,跟潭士澤的出身有著相當相似,最後也是憑著這個,他們有點同病相憐的意思,楊藻當年許諾了潭士澤一些東西,才將潭士澤徹底招攬到手裏的。

  武帝是嫡母不會生,實在沒辦法,才在她三十多歲的時候,從趕到鄉下的妾氏江氏身邊抱走了他,萬幸他家就他一個男丁,連個姐妹都沒有。

  除七歲開始的母子離別之苦,武帝楊藻家的東西打小就都在他手裏,與之相處的也是隔房的堂兄弟姐妹。

  而潭士澤不一樣,婢生子,與嫡兄歲數相差了整整二十多歲,譚二在本家地位並不高,從小被苛責,又在年少時因家裏實在呆不下,才被家裏送到四明禪院學習禪道。

  按照潭士澤親生父親的想法,他是期盼自己的小兒子可以成為一代名僧的,畢竟南北兩大護國寺,對曆代朝廷一直影響深遠。

  然而潭士澤在禪院呆了不到兩個月,他就翻牆跑到了隔壁的南派功家秦舍處學藝……

  也許,從送到四明禪院開始,潭二的內心深處便開始有了強大的野心,他不想做和尚,行事便與慈悲仁義處處逆反著,可以說毫無仁心頗為殘暴了。

  可那又如何呢,他也曾是自己的朋友啊。

  武帝焚了祭文,接過邊上太監首領張民望捧來布巾擦手,邊擦他邊往第一排的譚家子臉上打量。

  他好像記的誰提過一嘴來著,譚家第三代,要看他家的三子。

  譚士元親自過來接皇爺用完的布巾,皇爺就指指那邊問:“那個是誰?我好像見過。”

  他指著一個十三四歲,麵若溫玉,五官秀美並著大功的少年問到。

  譚士元抬臉一看,先是楞,繼而嘴角微微勾起道:“回陛下,正是我那頑劣的三子唯心。”

  皇爺點點頭,便坐在了一邊的椅子上,如此,外麵禮部主領祭祀的官員便與朝臣無法進來共同祭祀了。

  常連芳送諸位皇子到一邊的營帳歇息,他心裏惦記這義兄的事情,便找了由頭往靈帳前麵去尋他爹。

  好不容易在一群黑漆漆的朝服裏翻出自己的爹,常連芳便蹭過去低聲問:“爹啊!”

  常伯爺正低頭想事情,聽到兒子說話,他便把他拉到一邊問:“你怎麽來了?少爺們呢?”

  雖現在那些都是少君了,可是多少年來的毛病,他也喊習慣了。

  常連芳聞言翻翻白眼,露出一些惡心道:“您不知道,現在哪裏容的我在前麵,馮家的,劉家的,嶽家的,從前打仗就不見他們。”

  常伯爺聞言便笑道:“好事兒,今兒我看前麵不對,你也別過去了,才將你才哥跟我說,你那義兄在馬場呢,去尋他吧……”

  常連芳不等自己父親說完,便小聲歡呼小跑著走了。

  看到兒子跑遠,常伯爺才無奈的搖搖頭,慢慢回到朝臣隊伍,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之後,他便輕輕歎息一聲對自己身邊的同僚說:“哎!什麽福氣都沒享到,這就沒了!可惜啊!”

  那位應景,也是沉痛的點頭道:“哎!可憐……說是老娘還在那邊呢,活的挺不如意的。”

  “沒辦法……就這一個出息兒子,以後算是沒依靠了。”

  靈帳內……

  皇爺指著譚唯心道:“把那孩子叫過來我看看。”

  譚士元聞言一愣又喜,趕緊把小兒子招手喚來與皇爺行禮。

  譚唯心迷迷糊的站起來,先是被人去了身上的孝衣,這才被人引到皇爺麵前磕頭。

  皇爺見到他倒也是溫聲軟語,先是誇了芝蘭玉樹,又問了在哪裏讀書,有沒有學譚家的祖傳《治兵論》,等問完,他便笑著說:“好,不錯!落落大方,機敏靈秀,是個上材,以後要好好琢磨,不可懈怠。”

  譚士元大喜拜謝,卻不想,皇爺又讓他把其餘兩子也喊來。

  待譚唯同兄弟二人換了喪服跪在皇爺麵前,皇爺也不知道怎麽了,今日待譚家子竟又羅嗦又親切起來。

  正問話間,一陣秋風卷著細雨便來了。

  又是此刻,距靈帳不遠的馬場,一滴秋雨落在泛黃的軍令上,陳大勝趕緊讓自己的弟兄們把那些軍令收起來。

  他這人,往日話就很少,脾氣更是沒有,有時候十天半月未必能聽到他對外人發個聲說一個字。

  可今兒是怎麽了呢?如何就發這麽大的脾氣了呢?

  餘清官看兄弟們畏懼,便接過那疊東西遞到陳大勝麵前道:“頭兒?怎麽了?”

  陳大勝麵無表情的接過這疊軍令,又相當慎重的將之放進羊皮褡褳裏。

  怎麽了?他該怎麽告訴兄弟們,從洪順二十六年起,長刀營的人命就是給人墊腳的。

  “頭兒,你說話啊,不管有什麽事情,說出來咱們兄弟好商議啊。”

  馬二姑性子急,便一連串的問了出來。

  陳大勝心內從來沒有這樣絕望過,他交代不了了,他身上還背著十幾條隊頭的發束,按照長刀營的傳統,這些隊頭都是為身後的兄弟死的,是為這個新朝死的。

  難道,他們的命就不是命,這些官老爺,這些貴人到底把他們當做什麽?豬崽子都比他們值錢……

  長刀營的人死了從不收屍,就身後補上來的隊頭帶走一束頭發。

  而現在陳大勝的褡褳裏,一共有發十三束。

  真的就白死了麽?陳大勝就就傻呆呆的看著這細雨天,心裏想,怎麽我難受就下雨了?莫不是老天爺看我們可憐,也肯給我們掉幾滴眼淚了……

  他正看著,一股草地風從不遠處飄來,未及多想這七人已經反手握刀,迅速將草垛歸位,俱都鑽了進去。

  就是說時遲那時快的事情,隱藏在草垛裏的陳大勝幾人,便看到一個頭戴生布蓋頭,身著大袖孝衫,腳踏麻鞋,身背琴囊的女子正足尖借力,帳頂越飛,如一隻灰色的燕兒般的滑進了營盤。

  多少年了,這幾個還是第一次見到會飛的女人?還飛的那麽高。

  一時間都看傻了。

  “神,神仙!大哥,女神仙!”

  陳大勝掐了童金台一把道:“不是,她是……我們在瓊州見過的那種人。”

  聽他這樣說,童金台便想起來是誰了,於是他的表情從震驚到鄙夷:“哼,花架子啊。”

  陳大勝歪頭看看他,忽也笑了:“恩,花架子。”

  女人是不得進入兵營的,老太太與孟萬全那麽熟,跟了傷病營好幾年,可她有事都是營子門口說。

  想當年常連芳受傷,那時兵營是占據了一處村落歇息,並未插旗算不得營。

  聖駕在此,這女人簡直膽大包天。

  管四兒問:“大哥……那,那咱管麽?”

  陳大勝沒有立刻回答這個問題,他是很認真的想了一下才道:“不!”

  他不願意管了。

  等到那女人跳的遠了,這幾人才滾出草地,向遠處看去。

  “大哥,那邊好像是譚二的靈堂。”

  陳大勝目光凝滯觀察,片刻後忽道:“東西收拾一下,我們走!”

  “走?!”管四兒聞言大喜,扭臉問陳大勝:“大哥我們要逃了麽?”

  逃?逃哪兒去啊,這孩子竟說傻話。

  當初老家水淹了,全村人不是也想逃麽,長刀營初選那些戰馬衝過來,他們不是也在逃麽,在無數城牆下,戰場上總有人想逃,可是他們都死了。

  像是他們這樣的,老天爺從不給第二個選擇,往前!不生即死!

  這幾人行李本就不多,戰場上皇宮裏打掃來的東西,他們也早就尋了渠道換成了銀子藏了起來。如此也沒多大功夫,他們便一人背著一個小包袱,默默的跟著陳大勝往那靈帳處去了。

  都沒問他們的頭兒為什麽往那邊去,反正就是頭往哪兒走,他們就跟著。

  頭要是死了,餘清官上。

  靈帳內,皇爺還在問話。

  靈帳外,文武兩班大臣就安靜的呆著,武帝自登基脾氣一向不錯,也不知道今天是如何了,把大家一直提的仁君兩個字都忘記了麽?

  倒是沒有多久,一小太監舉了一把油傘出來,遮在了太師李章的頭上。

  約一炷香的功夫,皇爺總算在譚家諸人及滿朝文武的困惑下,問完了譚士元嫡出三子的情況。

  等他問完,他便對身後笑說:“譚家後繼有人,譚卿有福了。”

  譚士元聞言,忐忑的內心方緩緩放鬆下來,然而那心還未落地,便聽到皇爺又是一聲道:“好!賞!賞兩位長公子鬥牛闊玉腰帶各一條。”

  腰帶這東西是極有說頭的,可是譚士元卻不知道該是高興呢,還是需要謝罪。

  他最愛的三字唯心也不知道怎麽了,皇爺並未說賞。

  身邊有太監很快端來兩個木盤,盤裏果然放了兩條極考究的上品闊玉腰帶。

  譚唯同他們跪接之後,皇爺便笑著對滿麵惶惶的譚唯心道:“朕今日送你一個字吧,隆禮。”

  譚唯心一張小臉越發迷茫,隻是皇爺賞了東西,他到底要謝恩的,如此他便趴下磕頭謝賞。

  待他謝恩完畢,便又聽到皇爺問他:“你可知隆禮是何意?”

  這個讀過書的便都知道。

  譚唯心答:“回陛下,這是聖人在禮注釋裏說過的話,乃是尊敬遵從禮法之意……”

  這孩子話音還未落,站在一邊的譚士元已經撲通跪倒。

  譚唯心看到父親跪倒,已經是嚇傻了,他不敢說話,就呆呆的看著皇爺。

  皇爺笑著點頭,還伸出手摸摸他的腦袋道:“好孩子,果然是靈透聰慧,希望你不要辜負朕的期盼,以後把你祖母照顧好……”說到這裏,他扭臉吩咐張民望道:“帶他下去,給他換斬衰過來……”

  看著親生兒子被倉皇帶走,譚士元到底不掩悲聲喊了一聲:“陛下!”

  對,這是陛下了,再不是他們從前骨子裏就看不起的破屋頂楊藻了。

  武帝楊藻慢慢的走到潭士澤的靈位前盯了好半天才說:“昨日內大臣呈上了三份折子,你們家人又跟朕要冥地,又跟朕要軍資,還要賞功,都知道,現在朕就是個窮光蛋,可是就是把朕的老底兒掀了,這些也都給你們,誰讓朕的前鋒大將軍沒了呢……”

  他回過頭看著譚士元道:“朕不想有日見到朕的武肅公,他問我,即當初可把腹背交托,怎舍得我光身上路,死無全屍不說,連個摔盆的都沒有?即得了人家的便宜,譚卿,你就舍個兒子出來……”

  武帝話音未落,帳外忽然響起一陣絲弦聲,有個女子在靈帳頂端說到:“算你有良心!也不不枉他跟你一場。”

  “什麽人!!”

  “護駕!!!”

  一刹那,周遭亂了起來,有親衛抽刀正要上前護衛,卻聽到武帝一聲訓斥道:“莫慌!是故人!!”

  如此,大家便逐漸逐漸安靜下來,俱都緊張的看著帳頂。

  那女子又道:“他可曾說過我?”

  武帝嘴唇抽動,總算是按捺住情緒說:“他說,若有一日我登基賞功,就請我給他封個侯爵,再給他個有桂花樹的院子,這樣他就敢跟你爹提婚事了。”

  那女人輕笑了一聲,帳頂徐徐傳來一陣琴聲,琴聲破雨,不悲不怨,如送友人遠行,殷殷切切……

  待那琴聲奏完,武帝抬頭問帳頂那人道:“秦姑娘?”

  那女子笑道:“三十多歲的老姑婆了,還姑娘呢,改名兒了啊。”

  武帝挑挑眉毛,到底歎息一聲道:“你二人從來都是一樣的執拗,算了,卻不知道秦姑娘如今喚做何名了?”

  “情不移,七情六欲的情,矢誌不移。”

  “你,怎麽不下來拜拜他?”

  “他不讓我進軍營。”

  “不是進來了麽,既然來了,朕恕你無罪,好歹讓他見見你。”

  “不入帳便不算的,我從前也偷偷這樣,今日,也……不見了吧,勞您大駕,幫我把這個燒祭了吧。”

  那帳頂緩緩送下一頁紙,武帝伸手接過低頭看了一眼,還沒看完,便聽到剛跑來護駕的孟鼎臣道:“陛下,她走了。”

  武帝點頭,轉身走到那燒盆前,伸將紙在蠟燭上點燃,一刹,諸人便見那紙上這樣寫著。

  “墓有重開之日,人無再少之顏,花有複綻之期,情無再見那年。”

  (這詩來曆,請看讀者有話要說)

  那女子又如燕兒一般的在兵營帳頂走了……

  而此刻,常連芳正被人捂著嘴拽到一處旮旯不能動,他驚慌極了,卻看著一個披麻戴孝的女人,站在不遠處的帳頂停下,又看向靈帳的方向……

  一陣秋風襲來,她頭頂的麻布蓋頭被風吹去,一顆鋥亮的光頭便露在雨中。

  耳邊有人低低道:“三弟別出聲,是我!”

  作者有話要說:這首詩,其實隻有半句,就是前麵,墓有重開之日,人無再少之顏。

  這半句詩提在我老家附近高平的一處墓穴牆上,當年打開墓穴的時候,這個墓地並無棺槨,隻有壁畫還有半句詩,想是墓穴修好,主人要遠去,便寫了這個,卻再也沒有回來,也不知道葬在那裏。而那個地方,卻是當年人屠白起坑殺三十萬降兵的地方。

  然後很多年後,我是個刷抖音續命的憨憨,再次看到這半句,就續寫了後麵,花無複綻之期,情無再見那年。

  我覺得,那個離開的墓主人他有個故事,而我有了個與古人對話的機會。

  潭士澤這個人物,他很複雜,我覺著,一個好家庭,貴族出身的大將軍,為何他會殘暴,會把人命不當一回事?所以,他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成長線,還有一個屬於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