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作者:明日當歌      更新:2020-06-28 17:56      字數:2127
  華帝早在萬年前不管事了,這萬年主持朝會地是第一帝子李澤。

  對,李寧後來和白亦承又有了一子一女,是龍鳳胎來著。

  這兩個地關係,就是他們的兒女都懶得理了。

  就是各自沉迷求道,對彼此都越發冷淡而已,不算啥⊙?⊙?

  第二帝子李渚,倒是沒有和他大哥爭權奪利的心思,就是沉迷打仗而已,華朝所統治的三座大千世界,其中被搶回來的天逸大大千世界就是被他打下的,戰功赫赫,是實打實的主戰派,兄弟倆感情可好了。

  至於帝姬李瀧,這位比較不一樣,她沉迷教學生,最大的夢想是桃李滿天下,如今已然成果斐然。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就是李瀧的座右銘,短短十六個字,莊重典雅,寓意深刻。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意即身正才能師為人範。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

  至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所學要為世人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範。”

  學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學問、知識和技能,學為人師,就是要使“學”能成為後學的師表。

  行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品行,行為世範,就是要方方麵麵,時時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夠成為社會中的模範。

  簡單的說就是老師應該努力做好學問,有充足的知識和品格來教導學生;要努力樹立自己的形象,規範自己的行為,為世人做個好的典範,成為社會中的楷模。

  這是儒家文化在教育行業的高度概括,是教育事業的優良傳統,教師隊伍的:“喜歡學習就接近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

  聖人的德行和理念,塑造了一個偉大崇高而不朽的思想體係,使他流芳百世成為後代人永遠學習和敬仰的楷模。

  李寧知道這個小女兒的夢想之後,笑了挺久的。

  然後很欣慰並全力支持。

  桃李滿天下,春風滿人間。

  李寧也沒有想到女兒會產生這樣的興趣,還蠻有意思的。

  說起老師,她最深刻的影響莫過於《師說》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意思是說: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

  《師說》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

  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複和嚴正的駁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

  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是想當有意義的一篇文,當然,主要是當年背的太熟練,所以李寧至今印象深刻。

  不過說道老師,還有一篇也值得說道,那就是吾師。

  《吾思聖神賢》詩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師行師,自可名師。聖學博學,方成絕學。知善致善,是為上善。性勿惡,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

  這是說,遇事能多加思慮,定會有所奇思妙想。這樣,離問題本身的開解便也不遠了。

  心中若能常懷為人師表的信念去踐行師道,他日自然能成為一代宗師,名揚天下。

  也隻有智學、精學、博學,即有針對性、選擇性地廣泛學習,最終才能成就一番不朽的學業

  知道了善的價值與本義,又致力於通過行動去追索、實現它的,就已經算得上是至善盡美了。

  又說聖賢之所以成為聖賢,那是因為他們不斷地使性情保持恭良溫遜乃至尊敬不惡。

  同時又能對自己以及周邊事物的美好形態表示讚賞和依依不舍。他們每天日以繼夜地致力學習、實踐、辯證懷疑,每天不斷地交流、審問以反思自己。為的就是讓行為有所彰顯、感應,而思念、精神永傳不朽。

  這同樣很有意義,李寧也蠻喜歡的。

  若是李瀧真的下定決心,李寧自然全力支持。

  而李瀧,也本心如初,一直在踐行自己的目標。

  別說,三個兒女雖然各有缺點,但是儼然都已經長成,李寧也看放心了許多。

  大世,沒有經過大戰的如何稱得上大世。

  而這戰爭,就快要來了。

  李寧閉關萬年,就是在為接下來的大戰做準備。

  諸天的聖尊又不是吃幹飯的,上個紀元就有人就下種種後手,就是為了對付接下來的大戰,由此可見情況之嚴重。

  孩子們有自保之力,李寧才能發心的去幹架。

  畢竟接下來,她大概很難分出精力去照顧孩子。

  大戰之中,聖尊都得隕落,何況幾個帝子帝姬。

  隨著修為越發深入,她就越發感覺到時間逼近的腳步聲。

  當然,大戰必然有人趁勢崛起,李寧和華朝若是能把握住機會,那麽聖尊聖庭都不是最後的終點。

  這就是為什麽人人都感到急迫,卻沒有人想方設法避戰的原因。

  修士,與天爭,與地爭,與人爭,掙脫而出的,才能真正逍遙自在,失敗的,就是一抔黃土,化作肥料,以待孕育出更精彩的人物。

  李寧,期待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