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作者:明日當歌      更新:2020-05-27 22:51      字數:2296
  李寧摸摸下巴,轉身毫不猶豫的走掉,她更傾向於是在。。。釣魚。

  哼╯╰

  說起來釣魚還是一項好運動呢,可惜後來被附加了各種意義。

  釣魚是一項休閑、競技均可的體育運動。

  曆史悠久,曾是人類祖先獲取食物的一種手段。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釣魚逐漸成為一度成為最流行的休閑運動之一,不僅老少皆宜,而且有利於健康。

  根據垂釣水域還可簡單的分為溪釣、池釣、庫湖釣、海釣等幾類。

  這項起源於古代先民的生產活動,隨著生活環境的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從生活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充滿趣味,充滿智慧,充滿活力,格調高雅,有益身心的文體活動。

  華夏大地有縱橫交錯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穿山越穀的溪流,為垂釣提供優良的自然釣場和豐富的魚類資源。

  古往今來,無數釣魚愛好者陶醉於這項活動之中,他們懷著對大自然的熱愛,深穀的清風吹走了城市的喧囂,釣竿的顫動帶給老人以童子般的歡樂,隻要一竿在手,性情暴躁的小夥子也會“靜如處”此中樂趣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李寧也是釣魚愛好者,可惜她一般沒有什麽時間,這個愛好也隻能是愛好而已。

  都知道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不過事實上,她所在的祖國曆史上有名的第一個釣魚人其實並不是薑太公。

  古帝舜,舜號有虞氏。

  《孟子·離數篇》說:“舜生於諸溤,卒於鳴條,東夷人也。”

  舜很有才幹,被推為部落聯盟的大酋長。大酋長有權祭天、巡狩。

  有一次,雷澤的漁民爭著開墾雷澤邊上的土地,釀成氏族間的大械鬥。舜知道,就親自排解。舜出巡時釣魚是為了獲得食物,這與後世的娛樂性垂釣是不相同的。

  第二個也不是薑太公,而是駕八駿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滿,是一位大遊曆史家,是繼舜之後第二個有名的釣魚人。

  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在東征途中,常在水邊垂釣。

  在西征時,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國,他在黃河邊上一邊釣魚,一邊觀看河邊參天的古小木。周穆王時期,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諸侯朝聘貢獻的玉帛、獸皮、珍玩和地方特產很多。

  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黃河之畔垂釣,已不是為了獲得食物,而是消遣娛樂了。

  而人們熟知的薑太公則是第三個有名氣的釣魚人,這個故事就廣為人知了。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呂尚蓋常窮困,年老矣,以魚釣虷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

  薑太公釣魚的軼事,古代詩人、劃家曾作過很多詩、文和藝術作品來反映,白居易在《渭上偶釣》詩中評論得最中肯:“昔日白頭人,亦釣此渭陽。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

  薑尚在渭水釣魚,實際上是等待時機。

  自遇到周文王,他從此放下釣竿,輔佐文王和武帝,打敗紂王,成為曆史上有名的功臣。

  這個頌詩的,讓她覺得更像是薑太公的性質。

  不過這釣著誰呢?

  李寧搖頭,走她的路。

  一個態度:與我無瓜。

  說來這些詞語的意思不過都是人類所賦予的罷了。

  李寧突然又笑了,這麽說也有意思。

  這都可以再涉及一個高層次了。

  宇宙萬物到底有無意義,是否一切的一切都隻是被人類賦予了意義?

  一切縹緲無定,人類可能隻是意外的產物,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概念都是人類的臆想?

  若真的去細究,那可以想破頭腦了。

  意義是活的精神,是基本上每個人都能懂的,能感受到的概念,為什麽偏要下一個幹巴巴的書麵定義呢?

  感受到意義,並且相信這意義是獨立存在的。

  不是通過頭腦想出來的,而是通過心靈接觸到的。

  意義高於那些論據,沒有為什麽,是,就是生命和宇宙;倘若不是,就隻剩下虛無和幻滅。

  去人少的海邊,如果晴夜,繁星點點,聽大海亙古不息的濤聲,看一看銀河。

  即使最冷漠的心靈,難道就沒有一絲感動嗎?

  有些東西,是不能深究的,也沒有到那個份。

  就如同人類三大唯心哲學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裏來?

  我要到哪裏去?

  我是誰?這個問題恐怕是世界上最無聊的問題了,我就是我,是張三,是李四,是李雷,又或者是王五。

  但同時,從哲學的角度上來講,這個問題又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甚至於說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也並不為過。

  張三也好,李四也罷,這不過都隻是一個名字而已,如果拋開這個名字之後,我又是誰呢?

  思考這個問題往往令人一臉茫然,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就會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我生從何來?去往何處?

  而這一連串的問題,沒有一個能夠得到確切的答案。

  這是因為從根本上來講,這可能並不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一個科學問題。

  要弄清我是誰,就必須要知道什麽是我?

  於是乎就引出了一個經典的科學問題,生命與意識。

  生命與意識到底是統一的,還是毫不相關卻又緊密相連的?

  在科學界,觀點很多,不過都可以分為兩種,一種認為人的生命是一個統一體,意識完全是大腦活動的產物,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體和組織器官就是一個人的全部。

  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生命是一個結合產物,是身體與意識的結合,當然,也有人將意識稱之為靈魂。

  雖然其中有所不同,不過可以姑且認為都是一回事。這兩類觀點各有道理。

  第一種觀點的認識,可以被現有的科學水平完全的證明。

  但是有科學家認為這種說法無法解決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我為什麽是我,我的意識為什麽支配著我這個身體。

  抱持反對意見的科學家和學者提出了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說法,那就是其實人類自身已經意識到了身體和意識是分離的狀態。

  無論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任何一種語言和文化的人群,他們在提到自己的身體時,都會用到“我的身體”這種意思說法。

  乍一看沒什麽問題,細想起來就會發現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