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作者:明日當歌      更新:2020-05-21 23:16      字數:2187
  東境在磨礪兵馬了。

  一時之間其他八境紛紛如臨大敵。

  東境這些年的發展大家是看在眼裏的,華主的野心也是明目張膽的,最重要的是她還有那個實力,誰敢無視,誰敢大意。

  在其他八境暗中交流的時候,李寧隻是輕輕吹了吹煙,抿了口熱茶。

  “準備的如何?”

  “已然準備妥當。”下方的臣子恭敬的回答。

  李寧沉思不語,揮揮手,讓人下去。

  打仗有一個很必要的先提條件,也就是她之前說過的出師有名。

  無論哪裏,戰爭總是常有的事情,而戰爭往往是分正義和非正義的。

  如何判定正義與否呢,“師出有名”這四個字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師出有名的話,往往是正義的一方。如果師出無名的話,那麽即使贏了戰爭,也多少有些勝之不武。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雙方都師出有名,那麽自然是勝利的一方代表正義了。

  “師出有名”的出處為:《禮記·檀弓下》:“師必有名。”意思為:出兵發動戰爭必須要有一個正當的理由。當然隨著後續發展來看,師出有名並非單純指發動戰爭而言,也比喻為做某件事要有充分的理由。

  可能有人會極端的認為師出有名是無用的,是沒意思的,是無趣腐朽的儒家理念。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這背後還是大有深意的。

  例如眾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是明朝赫赫有名的皇帝,而朱棣本來隻是明朝的一個藩王,但發動了靖難之役,由此才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將帝係轉移到自己這一脈。

  那麽朱棣既然是造反,又是如何為自己正名的呢?

  其實認真說來,朱棣造反的原因在於建文帝大規模削藩,先弱後強以後要對燕王朱棣下手,所以朱棣為了活命,就起兵造反了。

  但無論建文帝朱允炆怎麽做,畢竟是“君”。而朱棣這個燕王即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也隻是個“臣”,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朱棣即使是被逼迫的造反,那也是不對的。

  但朱棣很聰明,他起兵造反以後,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是以誅齊泰和黃子澄為名,去建文帝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而朱棣這麽做的依據在於援引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太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可謂是師出有名。

  朱棣這麽做,首先表明自己並沒有造反的意思,而是朝中有奸臣,所以才起兵的。而且他的矛頭直指主張削藩的齊泰和黃子澄,那些還有實力的藩王自然是支持朱棣了,雖然沒幫朱棣,但也沒有攻擊朱棣,不至於使朱棣腹背受敵。

  可以說朱棣這麽一做,不隻是師出有名,使自己的造反披上合法外衣。更是拉攏了一批對削藩不滿的藩王和大臣,可謂是一舉兩得。

  師出有名了最起碼代表自己是對的,而且還可以拉攏一批人,獲得很多人的認可,這樣一來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反之來說,如果師出無名的話,那麽大家自然是人心惶惶了。

  因為你今天可以無理由的對他發動戰爭,明天自然也可以無理由的對我發動戰爭。這樣長此以往,就是將自己推到所有人的對立麵,使所有人敵視自己,那麽就會出現失道寡助甚至群起而攻之的情況,自然是得不償失。

  戰爭從來不是單純的武器對抗,而是人的對抗,還不僅僅是軍人的對抗,而是民心的對抗。

  打戰不一定要師出有百名,但是師出無名的話,除非雙方實力差距達到了絕對恐怖的程度,不然侵略者必敗。

  有名,才有理,有理,才有號召力。有號召力,才能將士用命、民眾支持、國際認可。

  至於所謂的理由很“假”。這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度或者後來人的角度看的,而這個“理由”,隻需要得到能夠幫助打贏這場戰爭的人的認同便夠了。

  隻是需要一個借口而已。

  不能理解的話,聽過一句話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是出自《孟子·公孫醜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麵,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楚漢戰爭劉邦勝項羽最為典型反秦戰爭中,項羽坑殺秦降兵,盡失三秦民心,劉邦則收之;項羽盡毀秦公室,而劉邦卻散之;項羽壓製反秦諸候,劉邦卻許之以好;楚漢戰爭暴發後,項羽所到之處人人畏懼不敢降,而劉邦卻成為最後的贏家。

  這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也就是得民心。

  唯有師出有名,方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才能做到得道多助。

  十幾年的帝王生涯,越發磨煉李寧,心思越發深沉。

  不過能個名頭出兵自然不是她的最終目的襖,太小打小鬧了。

  李寧悠悠的看著窗外,她在等八境聯盟呢。

  不知為何她總有一股莫名的迫切感,她猜是天道在警示她。

  這股迫切感逼著她不得不加快步伐,唯恐一個不小心就是萬丈懸崖。

  所以要動,來局大的。

  看起來九境一個級別的,她憑什麽這麽有底氣呢。

  李寧其實一直想嘲諷這些憑實力說話的武夫。

  不錯,這個世界是弱肉強食,是武力至上,永遠強大的武力才能坐穩屁股底下的位置。

  可是,在同樣的,在實力沒有過於懸殊的時候,計謀是很有用的。

  而八境,顯而易見,在李寧眼裏,並不算懸殊,那點差距,是可以計謀抹去的。

  誰又能想到,所謂的九境,一個級別的人物,竟然真的有人會臣服另一個呢。

  不是在大方向跟著走,而是交出身家性命,完全臣服的那種。

  聯盟,會有人提出來的,因為現在單獨一境,都不是她的對手。

  何況,其他境主,有野心,想要削弱其他境,想要鷸蚌相爭坐收漁翁得利的也有。

  很簡單的明謀。

  別說他們沒有察覺到不妥,即便察覺到了,也不得不跟著她的計劃走。

  因為,這確實是唯一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