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作者:明日當歌      更新:2020-05-21 23:16      字數:2138
  但是。

  君權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力,主要利益即鞏固和強化其統治實力,以及保證君權的獨占性,這就將君權置於其他一切的對立麵,即其他權力成為其潛在敵人。

  而利益的衝突就導致相權不可避免的處於君權的對立麵,曆史上君權與相權的合作的例子並不是很多,而君權與相權的衝突則成為中國古代中央集權製度下的主要方麵。

  例如:君王與丞相之間本身關係上,其信任關係由於其自身的身份導致並不能真正的成立,曆史上不乏功勳卓著的名相,但善始善終,功成身退的寥寥無幾,許多丞相結局淒慘,甚至還有很多直接被定為亂臣賊子,奸黨等。

  而在宰相機構的建構上,隨著朝代的更替,皇帝的更換,皇權在不斷地加強,宰相的權力在不斷地遭到蠶食。

  難道皇帝就一定容不下宰相嗎?

  也不是。

  但凡是人就有野心和夢想。

  有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也想嚐嚐當皇帝的滋味。

  還有的有自己的報複,想要實施自己的改革,與皇帝的思想背行。

  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後麵的皇帝也越來越容易猜忌宰相。

  所以宰相權力機構的複雜變化及宰相身份的變化等,體現了相權與君權的矛盾日益激化。

  但君權還是一直處於主導地位的,相權也隻是輔佐君權的地位。

  君權與相權作為我國古代國家政治核心,二者之間相互統一又矛盾,而矛盾又占了主要方麵,這樣的關係推動了我國曆史的發展。

  可以說,古代王朝史就是君權與相權的博弈史。

  至於文人和皇帝的矛盾。。

  文官和皇帝的關係非常複雜。簡單從封建道德來說,皇帝是文官的君父,文官有義務為皇帝鞠躬盡瘁。

  但是另一方,皇帝作為儒家道德世界觀中的天子,皇帝有義務成為世人道德楷模,為天下人做道德聖人,所以文官也要輔佐君王成為聖人。

  可以說,皇帝是古代政治家的總代表。文人是皇帝治國方略的思想策劃。

  曆史上,皇帝與文人之間的關係一直是非常微妙,又耐人尋味的。

  在諸子百家盛行的現在,如此多的文人,那麽他們與萬乘之尊的皇帝是怎樣的存在狀態呢?

  運朝和宗門的不可協調性真的那麽大嗎?

  如果問李寧,她就會回答你們。

  如果文人木有武力,那麽不會這麽難搞,可是這是一個文人口出即可毀天滅地的時代。

  這也是一個運朝衰落的時代。

  當運朝衰落而文人強勢,那到底誰住誰次?

  即便是在凡俗世界,皇帝與文人的關係,也複雜至極。

  自從**皇帝出現,文人地位就下降了許多。

  從人們沒有學派之分,大多都是通士,以其地位和能力甚至可以代天做令,改變天子王侯的意見。

  但焚書坑儒以後,文人隻是皇帝之下的一個術士,皇帝自己成為代天傳言同誌人間身兼二職的真龍,文人倒成為皇帝命意的執行者了。

  皇帝與文人中,主導雙方關係的關鍵一方是皇帝。曆史上,真正的理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皇帝不多。

  皇帝與文人之間,人數上看,文人是絕對多數。瀏覽曆代文人也有幾種,事君以顯名的是一類,事君以得祿的是一類,事君以為社稷的是一類,事君以就黎民的是一類,事君以展誌向的是一類。

  因此,有以美文博皇帝賞識的,有以宏文述心中不平的,有以操行喚起皇帝思考的,有以生命捍衛自己理想的,有以隱士之心求全自己身心的,有以更高權術弄君弄臣的,……如果要全麵耙疏文人行狀一定是很困難的事。

  古代文化除了皇權**色彩意外卻誕生了令人永遠刻骨銘心的人、文、事,特別是精神。

  司馬遷認識到問題的關鍵,忍辱苟且中以130篇文章提醒人們關注曆史的命運變數,陶淵明開創了文人與山水相處的意境,竹林七賢創設了以無限的放浪反詰世道與文人的背離。大唐文人滋潤了文人與皇帝中間的主如果土、人民、每個生靈的內心等宏大地帶。宋代文人卻把文人、皇帝、社會、百姓、社稷又雜糅在一起進行渾厚的文化再創。元朝文人把自己的思考交給戲子演出來走向大眾。明清文人用沉思的哲理或章回的微不足道的小說,闡發皇帝、文人、社稷之間的大悲,另一些人則走到民生裏,拋棄了皇皇大道,在曆史上抹下一道悲壯濃蔭的色彩。晚清的文人開始了他們最不願意的嬗變,要拋棄世代流傳的長久以瑰麗多姿存在自己內心的中華文化,把西方的還根本弄不清的唯利是圖的文化要強製裝在自己的頭腦中,並且要按照這樣的文化指導自己的實踐,於是在保皇和革命中掙紮了好久,這樣痛苦的曆程在古代世界幾乎獨一無二。

  文人最後選擇拋棄皇帝,那麽皇帝呢?明朝八股取士與嚴密的朝堂管製,知識分子已經是徹底的奴才了,清朝前期把大批知識分子通過文字獄變成罪犯了。

  沒有萬馬齊喑,因為馬都沒有了,知識分子這一脈差一點斷根了吧?

  也許,皇帝老早就已經先拋棄了知識分子。

  李寧絕不願意和諸子百家變成這般關係。

  可是,事實上,很多事情,都是要誰做過一場,才能真正好好坐下來思考。

  把批好的最後一本奏折放到一邊,李寧輕輕呼了口氣,揉揉額頭。

  “可有好好招待我兩位師兄。”李寧像是突然想起來什麽,開口問到

  身邊隨侍的棋立刻回道:“知道是您的師兄,下麵不敢怠慢,務必使二位少主滿意而去。”

  李寧聞言點頭不再過問,紀茗二人來的沒有掩飾,李寧也第一時間知道他們踏入東鏡。

  可是,現在李寧還不打算見他們。

  想也知道二位師兄是來幹什麽的,李寧無意這時候和宗門起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