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作者:明日當歌      更新:2020-05-21 23:16      字數:2209
  時間過的極快,三天一轉眼就到了。

  花朝節舉辦這一天,整個東境都仿佛更活躍一般,街上人來人往,到底是歡喜之聲。

  首先肯定要祭花神,廟裏燒香或者於花樹下祭祀行禮祭拜為花神設神位都可。

  正是: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

  預卜的方法很簡單:是日忌雨,晴則帶來百物豐熟的吉兆

  祭祀完她也不拘著朝臣,讓他們自己玩去。

  很多姑娘都在護花賞花。

  即女孩貼紅紙紅線或五彩紙,綢帶在花枝上,即獻給花神的禮物來裝扮花神,憑自己的喜好裝飾花樹打扮的越漂亮者為魁,邊祈福,邊賞花。

  正是:

  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彩嫋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

  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

  夜晚聚眾提燈遊行,謂之“花神燈”。

  《博異記》《鎮洋縣誌》都記載了賞紅的習俗: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

  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變的豔麗女子入其花園,對他說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風神)出頭阻撓,故請他幫忙解難。

  崔氏遵彼指教,置備彩帛,畫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五更時分,他將彩帛懸於園中的花枝上。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一朵也沒被吹落。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

  由於懸彩護花的時間必須安排在五更,故稱“花朝“。

  賞紅的作用嘛,一是為了賞花,二是護花還有間接祭祀花神和本花,為自己祈福以及競賽等等。

  此外民間還有在種花,文人則行栽花盆景,插花貢酒,香的雅事,插花供於畫下案上。

  還有一個分常有名的活動叫做撲蝶會。

  是的,李寧也跑去湊熱鬧了。

  不用靈力,隱者身份,自己到處蹦蹦跳跳,像個小傻子似的,還別說,撲死了不少蝴蝶??

  嗬嗬,她的畫風跟別的姑娘好像是差的有點大來著。

  然後她又跑去采摘野菜了,《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

  至於應景佩飾,那是應該的,什麽節日配什麽服飾嘛。

  一有簪花:《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

  不同於剪紙花,而是簪真品,宋代男女最風靡的簪花,戴於頭上。

  花朝節怎能錯過簪花習俗呢。

  二花勝並相贈:婦女剪彩帛為花插頭。

  馬中錫《宣府誌》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彩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並且以此紙花互相贈送或以真花贈友。

  李寧給幾隻愛寵都送了。

  還有最後最最不能錯過的東西,節日特色美食!

  花朝節最有名的是花糕: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但傳說始於女皇執政時期。

  女皇嗜花成癖,每年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

  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

  這也是食花糕的由來。

  還有就是吃花,

  太宗在花朝節這天曾親自於禦花園中主持過“挑菜禦宴”,很是有名。

  還有一個比較普通沒有特色的春菜粥,其實就是粥裏放雪菜(或加毛豆)小辣椒等。

  嗯,味道還是很不錯的。

  清粥小菜偶爾也要試試嘛。

  當然,花朝節必不可少的就是花了。

  即便是以前,國人的花情愫依然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其形成與發展也隨看國運和文化的興衰而起落。

  在她的世界,全球約有花卉3萬種,原產於她的故國的花卉就有1萬~2萬種。

  故此,許多國家讚譽“沒有中國的花卉,便不成花園”。

  愛花是國人的傳統,古往今來,人們或觀賞花的姿韻,或品嚐花的美味,更賦予其各自的文化品格,每種花蘊含著不同的人格寓意。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插花這個環節了。

  插花,也叫花藝,和茶道一樣,也是沒落於本土,興盛於他鄉的傳統藝術之一。

  李寧每每思及此,都略感鬱鬱。

  雖然國家大力宣揚傳統文化傳統藝術,但是想要真正重新興盛起來,還遙遙無期。

  正因為如此,插花還分中西藝術呢。

  傳統的插花藝術與西方花藝最大的區別在於:西方重造型,而我們重意態。

  中花藝強調:自然之真——保持花木的自然生態,依據季節造型;人文之善——重視其敦睦人倫的社會效益;宗教之聖——花是有助悟道的聖物,常以花供佛、以花修道;藝術之美——從選材到搭配,講究和諧、清雅、明秀。

  祖國的藝術,基本上都是看重意境的。

  李寧親手插了花,送給李嵐,作為臨別禮。

  插花裏有隻柳枝。

  折柳贈別是一種行旅風俗,在詩文、戲曲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均有反映。

  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相傳是取自於《詩經》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柳”與“留”諧音,借此表達依依不舍之情。

  此外,俗語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柳樹生命力很強,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折柳送別,也就寓含著希望遠行的人,能夠在他鄉頑強地生活下去。

  同時,折柳贈別是對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

  古人視柳樹為可以辟邪卻鬼的“鬼怖木“,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行人帶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遠遠躲開,確保旅程的平安。

  此去前途未卜,李寧對李嵐固然有所冀望,可是也是他能活生生的去,活生生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