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作者:明日當歌      更新:2020-05-21 23:16      字數:2190
  北域難得的召開大會,廣邀九境各路名師豪傑。

  究其原因是,大家對新北境之主極其感興趣,都想見上一麵,看看是什麽樣的角色,今後對北境的態度該如何。

  發起人是東境皇主,北域九境,加上華朝,還有大燕,齊朝總共有三大皇朝,各占一境,其餘具是學宮和宗門的地盤。

  運朝之勢弱,可見一斑。

  不過,如軍北域的第一高手,卻是出自運朝,那便是東境大燕皇主。

  正因為大燕皇主是北域第一人,所以才成為這次大會的發起人。

  運朝與門派,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這麽有意思的聚會,李寧沒事自然要去看看,正好為接下來的計劃做打算。

  大會地點定在海納川,不屬於九境任何勢力,是一個中間緩衝區,後麵慢慢有行人居住,建立起一片綠柳聖地,端的清淨閑適,引人入勝。

  一襲男裝,紅衣似火,隻見李寧甩了甩馬尾,神采飛揚,端的一個驕傲的小公子似的。

  “好風景,現在才看見,可惜了過往大好時光。”在不遠處一個搖扇藍衣配玉玨的男子搖擺著頭,一臉感歎。

  “如今見到了,那便不可惜。”與男子一通漫步行走的白衣男子淡笑。

  “那倒也是。”藍衣男子從不把過去的事情拿出來回味何況也不是什麽值得回味的。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突然,藍衣男子又蹦出這麽一句。

  白衣男子心知他指的是什麽,也是一聲歎息。

  文道修為不錯。李寧賞風景的時候順帶抽空瞅了他們一眼,像是前輩點評後輩。

  在一轉頭,看見路邊的一對少年少女,你拉著我的手,我扭著身子,就像是在在鬧變扭的小情侶。

  李寧即便不刻意聽,也不時有幾句話傳入耳中。

  什麽“你和剛剛那個女的什麽關係?”“你到底喜不喜歡我?”還有“我們不一直兄妹之情嘛。”

  真的好一口瓜。

  最後隻見那少女哀戚戚的拉著少年的手,像是在苦苦哀求。

  男女局勢,瞬間轉變。

  “嘖,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個渣呢。”李寧搖搖頭,看著綠柳都覺得它更綠了。

  天涯何處無芳草出自《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秋千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意思是春日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之上已長出了小小的青澀果實。

  不時還有燕子掠過天空,這裏的清澈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

  眼見著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來越少,(但是請不要擔心)不久天涯到處又會再長滿茂盛的芳草。(春天還會到來的)圍牆之內,有一位少女正在蕩著秋千,她發出動聽的笑聲。

  圍牆之外的行人聽到那動聽的笑聲,(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麵)。

  慢慢的,牆裏笑聲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這詩上片寫傷春:觸目紅花紛謝,柳綿日少,青杏初結,普天芳草,充滿了繁華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

  下片寫傷情:借“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意象,寓有對朝廷一片癡心卻被貶官遠謫的惆悵,含蓄地表達出作者仕途坎坷、漂泊天涯的失落心情。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

  王士《花草蒙拾》稱讚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

  蘇先生多情對單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說明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於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於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衝淡了先前濃鬱的傷感之情。

  接著,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詞中最為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裏沒有青青芳草呢。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

  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麽也平靜不下來。牆院裏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牆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後卻心緒難平。

  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並不知道牆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

  男子多情,女子無情。

  這裏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向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麽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向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人回味、想象。

  “這一首,挺有意思的的。”李寧看餘光撇了一眼已經在遠處去少年少女,忍不住搖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