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五章
作者:明日當歌      更新:2020-05-21 23:16      字數:2110
  韓非子這個人吧。

  李寧想了想,才華橫溢,對故國忠心耿耿,可惜了,他沒有碰到了一個一個英明的韓王。

  而欣賞他的秦始皇,卻是他國君主。

  他們之間隔著的是國與國。

  韓非師從荀卿,但思想的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歸本於黃老”,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是韓國的貴族,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淩,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韓非寫了《孤憤》等一係列的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

  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的感歎。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

  秦王嬴政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於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

  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馬上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原本不重用韓非,但此時形勢緊迫,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政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被信任和重用。

  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子是韓國的間諜,秦王嬴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

  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王嬴政在韓非入獄之後後悔了,便下令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

  曆史究竟有幾分真幾分假不可考據了。

  韓非究竟是否真的想過要為嬴政效力也不得而知了。

  可是,終其一生,韓非有幸碰到一個懂他的人,大約還是更為欣慰一些吧。

  知己難求,知己難得。

  後人也隻能歎一句“陰差陽錯。”

  韓非,他不該生於韓國,若他生於秦國,又何來這諸多種種遺憾。

  李寧想著,大多數人認為韓非雖死於秦而其學說卻在秦付諸實行。事實上,秦始皇對韓非思想的欣賞是有選擇的,秦始皇行為及秦朝統治與韓非的思想主張皆存有諸多差距,尤其在在法治與人治、法製標準、農商關係、鬼神觀念、君主利益追求等方麵存在較大矛盾,韓非學說並未被秦始皇接受和付諸實踐,韓非學說與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的分歧是極為明顯的。

  韓非主張治國必須依賴“法、術、勢”,君主在治理國家時應該“決於法”,而秦始皇卻走向“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極端。雖然,韓非在論述君、臣、民關係時,突出君主權力和威勢居首位,是君主治理的前提和基礎。

  但是,在國家的治理中,韓非則明顯突出法的重要性,以法製引導君主權勢的規範運行,君主必須依靠法進行治理,極力勸諫君主以法為本,強調法是君臣關係的保證,堅持以法作為行為的至高標準,這其實是另一層次上對君主權力和君臣關係的規範和約束。

  秦始皇在法家思想傳統的影響下,明確宣揚“事皆決於法”,表現出秦法嚴整、井然有序的狀態,使得秦法推行以雷霆之勢席卷六國,實現了“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卓越成就。

  然而,秦始皇對於君主權勢的迷戀和過度緊張,實際上卻逐漸演變為“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秦始皇力求由自己掌控帝國上下,而沒有遵行韓非所主張的那樣,政由君出、事由臣勞、舉措皆軌於法的理想狀態。

  依賴自身權勢和主觀智慮,這本身便是對《難勢》篇所要強調的法、勢互補理論的破壞,更是對法家思想治國精髓的破壞,因而絕不能將其歸為是韓非君主極權傾向所導致的惡果。

  韓非所主張的是法有為、君無為、依法而治。君主的使命是確保法的有序運行和強力執行,“決於法”才是君主權力運行的規範和保障,如此才能避免君主好惡以及大臣背公詢私,以致國家混亂。

  然而,秦始皇則堅持極端的強權威勢主義,大權獨攬的同時又獨斷專行,並未以君勢支撐法治運行,而是單向性的以“術、勢”強化君權,最終的結果必然形成事無巨細“皆決於上”的極權政治。

  此外在刑法上也有諸多不同。

  再者在農商上,韓非思想裏的“重農”和“抑商”是一體兩麵的,“農商”是不可兩存的矛盾兩麵,然而秦始皇施政中卻與之不同,有“農商並舉”傾向,彰顯商賈富家之事,見於史籍者頗多。

  韓非認為商人不是生產,於國無益,因而主張重農本、抑工商,貶低“商、工、遊食”群體的社會地位,從而迫使其安心農本。

  但從秦始皇在刻石中“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所宣揚的內容來看,“諸產得宜”表明秦始皇並未照搬法家戰爭時期的主張,而是了解手工業、商業對社會經濟的重要作用,在“重農”的基礎上,調整法家絕對打擊工商的經濟政策。

  還有對鬼神之說,以及如何運用君王權勢上的分歧。

  沒有能完全和別人的想法一模一樣。

  秦始皇對韓非思想的欣賞,主要是其“術論”和“勢論”部分理論,集中表現為《孤憤》《五蠹》等篇所論述的運用“術”、“勢”以強化君權、打擊權臣的主張,至於君主**、重刑思想、禁絕私議等,和韓非雖有共鳴,但是並非來源於韓非,也非韓非之創造。

  秦始皇與韓非的思想存在明顯的差異和矛盾,集中表現法治與君主關係、農商政策、鬼神迷信認知、君主利益追求等方麵存在的矛盾分歧。

  李寧想,她的執政方式理當向始皇看齊,但是在一些思想上,也應該借鑒《韓非子》。

  兩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正理。

  不過一位論法同樣不可取,唯有法製與德治並行,如此方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