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孔子懂武,詢問身世
作者:蒼山淺陌      更新:2020-05-16 07:43      字數:2210
  不過黃承彥怎麽去西域了?而且黃承彥的夫人是蔡諷的女兒,並不是什麽西域女子啊?

  呂布現在也隻是推斷出了個大概,具體是什麽情況,這個還得問黃月英或是黃承彥。

  光靠憑空推測,就是呂布想破腦袋也想不出到底是怎麽回事。

  於是呂布便委婉的詢問起了黃月英的身世,黃月英也沒瞞著呂布,反正以後都是一家人了,這些事呂布遲早都會知道。

  故此黃月英大方的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對呂布原原本本的講述了一遍,這才算是解開了呂布心中的謎團。

  事情的起源得追溯到黃承彥年輕的時候,別看黃承彥這老頭現已臨近風燭殘年,但他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個仗劍走天涯的遊俠。

  黃承彥是儒家弟子這沒錯,但漢代的儒生和士族都是佩劍的,受孔夫子的影響,漢代的儒生和士族大多都有一個“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夢想。

  這個流派的集大成者,便是王守仁。

  此人不光能講經,還能帶兵平叛,甚至打仗打的比將軍都好,可以說是個樣樣精通的大能級人物。

  至於孔子,可不要被他老人家的外表可蒙騙了,他老人家可不隻會講學。

  這事得先從他老人家的遺傳基因上說起,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文武雙全、驍勇善戰,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

  據說叔梁紇的身高在2米4以上,往那一站跟個小山一樣,作戰時身先士卒、勇猛非常。

  在偪陽之戰中,叔梁紇用手舉著城門,為自家的士兵爭取到寶貴的撤退時間,此舉跟紫麵天王“力拖千斤閘”有些相似。

  而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換算過來,孔子雖然不到兩米,但怎麽也有195;另一種說法就是孔子身高22米,二者之間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但不管是那種,反正孔子是個大高個就對了。

  據說孔子跟他父親一樣,也是能徒手舉城門的奇男子。

  關於孔子的武藝,各類史書中都略有記載。

  《列子說符篇》記載:“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淮南子主術訓》記載:“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弘,勇過於孟賁,足躡與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句話再次將會武功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那個征伐不斷的年代,懂武藝是一個必備的生存技能,要不然孔夫子如何周遊列國講學?

  作為儒學流派的創始人,像射、禦這類的技藝,孔子不但要修習,甚至還要達到精通的程度。

  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凡是來找孔子拜師的,一般孔子都會將其收為弟子,故此孔子座下三千弟子可謂是三教九流,沒有兩下子,如何能鎮得住場子?

  子路便是個爭強好鬥之人,他手下有一幫小老弟,想要教育這樣的人,肯定不能以言語開導之,那孔子的教育方法便不難猜了。

  沒準子路跟孔子過招,三兩下便被孔子放倒在地,直接就被孔子給打服了。

  至於有關孔子的記載中為何沒有多少孔子與人交手的經曆,其原因有二:首先孔子有子路這個暴脾氣的弟子打前陣,一般人都打不過子路,孔子自然無需出手;

  其次便是儒家以“仁愛”為本,作為儒家的創始人,他老人家總不能經常拎著刀跟人對砍吧?這與儒家的教育理念不符。

  孔子的弟子冉有曾經為季氏帶兵打仗,並大勝而歸。

  季氏問冉有是跟誰學的打仗,冉有的回答則是“學之於孔子”。

  《禮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這段話將孔子的暴脾氣詮釋的淋漓盡致。

  《禮記·檀弓上》記載: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簡單翻譯一下:

  子夏問孔子:“如麵對父母生死仇敵,我該怎麽辦?”

  孔子的回答則是:“臥薪嚐膽,枕戈待旦,打死也不做官,與仇人不共戴天;萬一哪天碰見了,不管在衙門前還是大街上,抄家夥就幹,沒帶家夥赤手空拳也得往死打!”

  這麽暴力的回答,你跟我說孔夫子是個隻會講學的讀書人?可別開玩笑了。

  書歸正文,漢代士族的佩劍自然不是裝飾,佩劍者基本都會一些簡單的劍術招式,雖然不說精通,但簡單防身還是能做到的。

  若是稍加勤學苦練,寶劍在手,一個打幾個亦是不在話下。

  趁著年輕,趁著骨子裏充滿了熱血,黃承彥沽酒伴劍,遊曆了許多國度。

  自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後,大漢和西域各國的聯係便變得密切起來。

  黃承彥能夠踏足西域的土地,也並不是什麽讓人詫異的事情。

  西域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讓黃承彥流連忘返,讚歎不已。

  有劍有酒的快意人生,怎能少得了女人?

  黃承彥是儒學弟子,可不是佛家弟子,研究學問與找女人並不衝突。

  西域的民俗原本就比中原開放,外加青年黃承彥風流倜儻,所以便有了許多魚水之歡、**一度之事。

  直到後來,黃承彥遇到了一個美豔絕倫的異域女子。

  二人一見鍾情,黃承彥斬斷了與先前的所有女子的聯係,一心隻愛她一人。

  後來這個女子便懷上了黃承彥的孩子,黃承彥更是歡喜,一心一意的守在她的身旁。

  十月懷胎,西域女子為黃承彥產下一個女兒,黃承彥為其取名為黃月英。

  年少輕狂的黃承彥甚至都要放棄返回大漢的念頭,打算一輩子與她廝守在這片土地上。

  隻可惜天不遂人願,在黃月英尚在繈褓中的時候,二人所在的部落便與其他部落發生了戰爭。

  那是一場極其慘烈的戰爭,整個部落被敵人殺的血流成河,橫屍遍野。

  雖然黃承彥會些劍術,但他怎麽會是成百上千人的對手?

  受了傷的黃承彥隻得且戰且退,帶著黃月英母子倆逃離了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