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越甲與武卒
作者:蒼山淺陌      更新:2020-04-24 12:12      字數:2325
  三國之九原虓虎最新章節

  次日,張遼送給了呂布一份特別的禮物,呂布看後頓是喜出望外。

  據張遼所說,這本古籍是在阿骨打的藏寶庫中找到,張遼見其年份久遠,便將其妥善保管帶回了薊縣獻給呂布。

  這本古籍明顯經曆了許多年頭,封皮都已有些殘破不慘,依稀可以辨別出兩個用簡化版金文寫的兩個字:越甲!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而這本古籍中記載的,便是鼎鼎大名的越甲訓練之法。

  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便是用這三千越甲一雪前恥,成功複仇滅掉吳國。

  曆史上關於勾踐複仇夫差之事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有人說是西施的美人計使夫差喪失了鬥誌;有人說是範蠡的絕世謀略才是影響最後戰局的關鍵;也有人說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使得夫差麻痹大意,從而被勾踐複仇翻盤。

  但無論是哪個版本的說法,其中都一定離不開三千越甲的身影。

  沒有他們,就算勾踐、範蠡和西施三個人全都累死,吳國也不會平白無故的滅亡。

  至於三千越甲的訓練之法,在這幾百年時間裏早就不知所蹤,要不是張遼的獻禮,呂布這輩子都未必能得到這份古籍。

  這越甲訓練之法是不是孤本呂布不敢確定,但呂布覺得,就算不是孤本,當今世上也很難找出第二本來。

  也不知道阿骨打撞了什麽大運,竟是能得到如此珍貴的古籍。

  或許是哪位鮮卑的前輩無意中獲得的吧?但此時呂布便是無從得知了。

  但不管怎麽說,現在這越甲訓練之法歸呂布了,以後就改姓呂了!

  穿越者外加掛β的呂布自然清楚精銳特種部隊的重要性,所以他來到這個世界後便建立了許多特殊的兵種,比如說虎賁營、陷陣營、鐵浮屠等。

  但呂布的訓練之法大多都是沿用後世的方法,雖然成效顯著,但卻並不完美。

  而這本越甲訓練之法便是如同雪中送炭,若是運用得當,定能叫這些兵種的戰鬥力更上一層樓。

  呂布端著熱茶的手都是有些略微的顫抖,這便是所謂的“激動的心,顫抖的手”。

  呂布小心翼翼的將茶杯放在了一旁的桌上,生怕水灑到了這本古籍之上。

  看過之後,呂布的不複先前的激動和欣喜,因為這份古籍上所記載的越甲訓練之法並不完整。

  這就像一本武功秘籍,分為上下兩部,呂布手中的這份古籍隻記載了一些越甲的基礎訓練之法以及結陣抗敵之法,對於越甲的逆天戰鬥力的由來,這本古籍上毫無記載,看後呂布未免有些意興闌珊。

  但也不能說這本古籍毫無用處,其中的不少訓練方法是呂布前所未聞的,可取之處還是有的,隻不過和呂布的預期差了一些。

  呂布倒也沒有太過於失望,這種機緣本來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奢求太多隻能是自尋煩惱。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正是因為呂布的心理預期過大,最終才導致了失望。

  呂布突然想起了後世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版本:那就是三千越甲的訓練之法有傷天和,三千越甲從上到下都服用了壓榨體能潛力的禁藥,以健康和壽命為代價來換取非人的戰鬥力。

  勾踐自然不會讓這種事情流傳於世,三千越甲全部被勾踐滅口,其訓練之法也被勾踐銷毀。

  也正是因為此事,範蠡才在功成名就之時退隱山林,因為他知道了太多秘密,怕勾踐加害他。

  當然,事情的真相如何,並沒有人知道,沒有相關的史料流傳於世,就連民間傳說也是少的可憐。

  畢竟年代太過久遠,具體的事實怎樣,根本就無從考究。

  呂布反複閱讀了幾遍這本古籍,將其中所記載的訓練之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摘抄編製成冊,結合現有的訓練方法,對麾下幾支特種部隊的訓練之法加以改良。

  可以預見,有了越甲訓練之法的加持,這幾支特種部隊的戰力必會更上一層樓。

  說到越甲,就不得不提到吳起的武卒了。

  吳起是個全能型人才,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一生曆仕魯、魏、楚三國。

  但吳起的汙點也有很多,母喪不奔、殺妻求將這些都為吳起神話般的戰績添上了幾個汙點。

  吳起是繼孫武之後,既善於用兵同時又具有高深的軍事理論的第一人。

  曆史上,吳起作為軍事家與孫武齊名,後世論兵,莫不稱“孫吳”。

  作為政治家、改革家,他與商鞅齊名。

  吳起一生在魯、魏、楚三國出將入相,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對後世用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吳起治軍嚴明,能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得部眾擁戴。

  但其為博取功名而殺妻求將的做法,一直被後人所不恥。

  吳起治軍主張兵不在多而在“治”,曾嚴格考選步卒,創建有戰鬥力的常備軍“武卒”。

  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胄,執12石之弩,背負矢50個,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裏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

  吳起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勁之師。

  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即進擊敵軍的士兵以明軍法。

  吳起始終認為軍隊的戰鬥力不是由士兵的數量決定的,而是取決於士兵是否精銳。

  所以吳起首創武卒,並製定了一套武卒的選拔方案。

  也就是說在戰國初期,吳起就已經想出了負重跑這個辦法了,並把負重跑作為考核士兵的一項標準。

  吳起命士兵身著甲胄,拿著弓弩,背著箭矢和劍、口糧等,在半日內跑完百裏。

  能完成的士兵才可以進入武卒,一旦進入,全家的徭役和賦稅全部免除。

  這樣一來吳起就極大的調動起了士兵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士兵們一看被選為武卒就有這麽多好處,一個個都是搶破了腦袋往裏進。

  將士兵積極性與切身利益相關聯,這亦是吳起的高明之處。

  秦國士兵的戰鬥力為何聞名天下?還不是殺的越多賞的越多?

  不把軍功和切身利益掛鉤,誰會拚了命的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