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作者:秋風攬明月      更新:2020-10-30 00:01      字數:2811
  邊塞詩的種類也有很多種,有激勵將士的邊塞詩,有描寫邊塞風光的,也有同情將士的邊塞詩等等等等。

  海聖出題,隻是廣義上的一種出題方式,並未限製下麵的學子寫哪一種類型的邊塞詩。

  所以無論寫什麽題材的邊塞詩都可以。

  蘇毅思索了一番,在草稿紙上寫下了《老將行》這個題目。

  老將,戰場經驗豐富,往往能夠在大戰之中穩定軍心。

  蘇毅之所以寫老將,是因為蘇毅覺得,不應該再出現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樣的悲劇。

  特別是,前段時間戰功卓越的楊勝軍老元帥竟然被罷黜。

  這件事情讓蘇毅感慨萬千。

  楊勝軍老元帥鎮守北方重鎮五十年時間。

  為了抗衡蠻族,好幾個兒子都戰死沙場。

  六十年前,蠻族入侵,北方的燕雲十六州都被霸占。

  直到楊勝軍擔任北方統帥之後,方才穩定住了局麵。

  那時候楊勝軍還是飛將軍。

  年輕有為。

  轉眼之間,已經成為了老將。

  蘇毅一直都在擔心一件事情,楊勝軍被罷黜之後,北方蠻族異動頻繁。

  大戰是否再次席卷北方大地?

  到時候隻怕又是生靈塗炭的場景。

  蘇毅提筆寫下了《老將行》這首詩的內容。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一身轉戰三千裏,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薛帥不敗由天幸,廉頗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雀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穎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

  ……

  這首詩寫老將少壯時的英猛,但又像廉頗一樣,老年受冷遇,但卻年老不忘國事,十分可悲。

  詩中既寄予了欽佩,更寄予了同情。

  映射到現在。

  表達了蘇毅對楊勝軍老元帥的同情。

  寫完這首詩檢查了一遍,發現沒有任何問題。

  蘇毅便將內容抄錄在了試卷之上。

  等待了一段時間,交上了試卷,蘇毅簡單吃了一些東西,喝了一些水便開始閉目養神,到了未時一刻的時候,府試第三場試卷,也就是經義卷發了下來。

  經義卷的題目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語出《論語衛靈公》。

  看到這個題目,蘇毅不由沉思起來。

  這句話乃是流傳甚廣的一句警示名言。

  海聖本身是一個強硬派,主戰派人物。

  對人族被妖魔,蠻族欺壓的事情一直十分不滿。

  如今府試經義卷,卻出了這樣一句警示名言,海聖是什麽目的?

  喚醒世人的警覺嗎?

  上一次大規模戰役還是六十年前,人族丟掉燕雲十六州。

  那時候,烽火連天。

  大家都能夠感受到真正的殘酷。

  楊勝軍老元帥出任北方大軍統帥之後,他率領的大軍穩住了北方戰局。

  這才為人族贏得了幾十年的和平。

  隻是哪怕如同楊勝軍老元帥,也無力反攻蠻族。

  如此長時間的和平,讓很多人忘記了人族所麵臨的困境。

  妖魔蠻族,甚至還有墮落書生,亡人族之心不滅啊。

  ……

  蘇毅沉吟片刻,開始在草稿紙上寫到: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是以,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蘇毅這篇內容是引據了孟子思想,來闡述孔聖人的思想。

  然後又寫到了不居安思危,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到時候必然會出大難。

  仔細檢查了一遍,發現沒有任何問題之後,便將內容抄寫在了試卷之上。

  考試時間到了之後。

  蘇毅交上了試卷。

  隨即返回了考房之中,吃了一些東西,稍微活動了一下,便休息了。

  明日早上還剩下最後一科。

  也就是策論卷。

  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卷。

  不知道府試的策論卷會是什麽樣的題目。

  翌日。辰時。

  第四張試卷策論卷發了下來。

  蘇毅填寫好自己的信息之後,開始審閱試卷。

  策論的題目如此寫到:

  “如何看待賞罰之事?”。

  其實這個題目之後,蘇毅微微詫異。

  看到海聖之前出的試題,鋒芒畢露。

  再加上縣試試卷也是如此。

  本以為海聖府試策論的文章也可能與戰爭有關係。

  倒是未曾想到,出的試題竟然是關於對賞罰的理解。

  海聖看似鋒芒畢露,但其實也是見好就收之人。

  如果不知收斂,到時候在文廟這邊怕是也會受到打壓。

  畢竟文廟聖人這邊不少人可是貴勳出身。

  ……

  蘇毅思考了一番之後。

  提筆在草稿上寫下《刑賞忠厚之至論》這個標題。

  隨即蘇毅寫到: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歎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籲俞之聲,歡忻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嶽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嗚呼,盡之矣。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時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製賞罰,亦忠厚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