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出人意料的請求
作者:風吹過的沙      更新:2021-01-06 02:13      字數:3473
  “明公?明公?”

  眼見高坐太師椅上的袁大將軍雙眼定定看著前方,久久不發一言,顯然已經神遊物外,坐在他身側的主簿陳琳壓著聲音叫喚了幾句。

  在陳琳的連聲叫喚之下,袁紹才一個激靈,從愣神中蘇醒過來,看著麵前一眾正襟危坐的臣僚們,想起這是在議事之中。

  “哎!自己的精力愈發不濟了!”

  在心中暗暗感慨了一番後,袁紹輕輕拍了拍椅子的扶手,說道:“這椅子太過舒適,坐得連動都懶得動了!”

  眾人雖知袁紹在找個由頭為自己的出神而開脫,但哪裏會有人不識相揭穿,紛紛點頭附和。

  “度遼將軍所獻此椅形製高廣,正適合等德高位隆之人來坐,也隻有明公才配一坐!”

  “正是,此椅名曰‘大將軍椅’,由明公來坐堪稱是名副其實。”

  “此椅所墊之白虎皮完好無缺,連一個箭眼都無,端的是絕品,也不曉得度遼將軍是如何得來的。”

  “白虎皮配大將軍椅,真真絕配啊!也隻有明公的一身貴氣才能坐得安穩了!”

  聽著臣僚們一陣不嫌害臊的吹噓,袁紹的嘴角也微微揚了起來,點頭說道:“嗯!顏立善倒是有幾分七竅心思,今日召諸君前來,也是要議一議他的這份表章。孔璋,你且來念一念吧!”

  “諾!”陳琳依言上前,欠身接過帛書,麵向眾人念了起來。

  顏良到達鄴城第二日即前往大將軍府麵拜,雖然袁紹以身體抱恙為由沒有接見了他,但仍是使人接下了這份表章。

  先前一些時日,不少人知道袁紹接下了顏良的表章,但具體內容如何卻無人得知。

  故而聽陳琳要當眾念顏良的表章,眾人皆是提起了精神,想要聽一聽如今河北第一紅人想要說些什麽。

  陳琳打開帛書,並沒有逐字逐句地讀,而是先一目五行地瀏覽了一下,這是作為書記官的習慣。

  匆匆草覽了這份表章後,陳琳雖然麵上古井無波,但心中大為稱許,無論是文中內容還是遣詞用句皆是極佳,心道顏良最近的文章功夫大為見長。

  殊不知,顏良如今手下文人墨客眾多,如崔琰、王粲、劉楨、吳質、蔡睦等人皆有文名,這份表章意義重大,必然經過多人草擬潤色,哪裏還需要他親自下筆。

  表章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他顏良永遠是袁大將軍的人,絕不會有所動搖。

  具體表現在朝廷已經三次遣使者前往朝廷宣詔,但詔書中的“高邑侯、都督幽並沿邊郡國軍事”他都一概回絕,隻接受了袁大將軍先前授予的“度遼將軍、常山相”以為正名。

  第二,如今朝中仍被奸佞賊子把持,漢室岌岌可危,曹賊更屢屢派出使者意欲離間大將軍與顏良之間的關係,是可忍孰不可忍,建議再度整肅兵馬誅除逆賊。

  隻消大將軍有所表示,顏良將是最先站出來的馬前卒,率領麾下敢死之士殺向許都。

  第三,隻要大將軍吩咐的事情,不管是美差還是苦活髒活,顏良都可以一概接下來,並不會有絲毫怨言。

  比如鄴城中多次討論讓依故度遼將軍之事移駐曼柏縣,以鎮撫羌胡與西涼賊寇,但也有傳言說五原苦寒荒鄙安排顏良前往是明升暗降。

  對於這些傳言顏良根本不予理會,反而表態如今邊境不靖,自己作為度遼將軍責無旁貸,主動申請前往鎮撫。

  第四,若是他顏良移駐曼柏,與常山遠隔千裏,自然不能再兼著常山國相之職,還請大將軍另擇賢能任之。

  隻是他在常山這一年多來,為了籌措練兵剿賊之資,頗是施行了一些新政,倒也有一些成效,還望繼任之人莫要輕易改弦更張,以至於朝令夕改荒廢政務。

  待長長的一幅帛書念完後,在座的大多數眾臣僚們俱都是麵麵相覷,有些難以相信自己的耳朵。

  什麽?顏良主動請求前往五原,還要辭去常山相?

  這與自貶何異?

  就算是顏良近來風頭太過有些引人忌憚,但也不至於要如此低三下四吧?

  袁紹把眾人的反應盡收眼底,輕咳一聲說道:“諸君以為如何?”

  話音剛落,袁尚就接口道:“兒以為,度遼將軍一片忠悃之心,願意前往五原鎮撫羌胡,應對西涼賊寇,正當明文嘉獎,許其所請。”

  袁紹側過臉看了自己的愛子一眼,心道雖然讓顏良移駐曼柏本就出自你的謀劃,但眼下也不必如此著急站出來表態。

  哎!尚兒的城府還是不夠深啊!

  有了袁尚開頭,眾人大都對顏良的提議大為稱許,眾口一詞之下,竟無半點反對之聲。

  可這卻把在座的一個人給急得不行,作為支持長子袁譚繼嗣的核心人物,鄴城令辛評自然不會讚成袁尚一派想要調離顏良的提議,早先在議事上就多次出言反對。

  這一回驟然聽聞顏良的表章內容,很是讓辛評吃了一驚,心中罵起了顏良如此不智,難道沒看出來這是袁尚與郭圖的奸計嗎?

  他在心裏還把親弟弟辛毗和侄兒辛儒給罵了一通,如此大的事情,怎麽不提前知會自己,他也好提前有個準備。

  在辛評看來,顏良與自己兄弟交好,侄兒辛儒又為顏良所重,顏良就算不全力支持袁譚繼嗣,也肯定不會反對,是一個值得爭取的助力。

  如此關鍵的一個人物,放在常山牧守一方,絕對要比跑去五原郡那旮旯角落要好得多。

  更何況袁尚一派主張的,他們袁譚一派必然要反對。

  眼見眾意濤濤,生米將要煮成熟飯,辛評再也等不了,起身說道:“臣以為不妥,黑山賊寇剛剛平複,且有再度為患的苗頭,若顏立善離開常山,誰人可以鎮之?

  且常山兵馬方從幽州平亂歸返,尚未有太多時間休歇,若是現在就調去並州鎮撫羌胡應對西涼賊寇,隆冬臘月行軍千裏必使將士生怨,且將士們能否適應並州的氣候水土尚在兩說。

  顏立善在常山雖然僅僅一年多時間,但把常山治理得井井有條,如今上繳賦稅冠絕河北,若是輕易換人,怕是會使得常山之政有所反複,影響了明公的討逆大計。”

  也虧得辛評有急智,瞬息之間就鎮定心神一下子提了三條反對意見,且條條有理有據,非是胡言亂語。

  眾人聽了辛評的說辭後也是頻頻點頭稱是,明眼人都看出來五原曼柏那鬼地方肯定不如常山舒泰,顏良到那裏去絕非什麽美差,大家近些年都收受了常山不少禮物,有人帶頭的情況下跟風附和幾句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不過座中有人卻對推動顏良去五原之事十分上心,立刻站起來反駁道:“顏立善數月之前就上書言黑山賊患已經盡數平滅,時隔半年卻突然冒出些賊人聲稱黑山賊,豈不蹊蹺?難不成是有人在養寇自重?

  若不是黑山賊,僅僅是些許蟊賊托名,又何須顏立善親鎮,著一校尉剿之可也。

  人皆言常山兵馬冠絕河北,又曾在黑山用兵,熟悉並州氣候水土,且顏立善深通統禦之道,怎會指使不了手下將士?

  若說常山之政,不過是大將軍準允地方行些便宜之策罷了,少了誰人不行?

  既然顏立善願意為大將軍分憂,鄴令何必多加阻擾?”

  出言的非是旁人,正是昔日袁紹手下首席親信,如今袁尚的幕賓郭圖郭公則。

  按說郭圖如今在冀州並無一官半職,本沒有資格與會,但袁三公子想要帶一兩個隨從也無人可以置喙,故而才與主簿李孚一同隨同在側。

  辛評轉頭瞪著這個同郡老鄉,心中一片鄙夷。

  原本在袁紹幕下的一些潁川人士都是支持長子袁譚繼嗣,郭圖也不能除外。

  不過在袁譚被派往青州,袁尚又代理冀州政務後,郭圖便與袁尚眉來眼去。

  在被貶官罷職後,為了重新起複,郭圖更是全盤倒向了袁尚,背棄了昔日的主張。

  “黑山賊首張燕的頭顱如今還掛在鄴城北門之上,汝難道忘了?黑山賊與顏立善有深仇大恨,何來養寇自重一說?

  黑山與常山相鄰,其地氣候水土相仿,然五原地處邊塞,在草原與瀚海的包夾之中,與常山迥異,汝可曾知曉?

  就算顏立善統禦有方,但在深冬時節長途跋涉必有折損,這些兵馬都是日後南下討逆的骨幹,何必去折騰?

  至於顏立善的治政之力,大筆大筆運來鄴城的賦稅錢糧自有說法,不是某人可以輕易指手畫腳抹去的功勞。”

  辛評的反擊倒也犀利,還連消帶打地狠狠落了郭圖的臉麵。

  說起來郭圖還年長辛評一些,早些年作為袁紹手下第一紅人,向來是鼻孔對人,並不把辛評看在眼裏。

  如今卻被辛評狠狠批駁,言語中更是一口一個汝,連一個正式的稱呼都懶得用,直氣得他七竅生煙。

  故而郭圖不假思索便出言道:“如今並州生亂,正合調顏立善前去鎮撫,汝三番兩次阻攔,莫非是有什麽險惡用意嗎?”

  此言一出卻是令眾人一頭霧水。

  並州生亂?

  並州又生得哪門子亂?

  莫非是說宣稱黑山賊的蟊賊?

  但若是黑山賊重生,哪裏需要顏良去五原郡鎮撫,在常山不更近麽?

  若不是黑山賊,那又是哪裏生亂?竟需要顏良去鎮撫?

  而與郭圖同來的袁尚與李孚卻齊齊皺起眉頭看向郭圖,顯然是十分不滿郭圖的口無遮攔。

  連一直坐看眾人表現的袁大將軍也察覺出了不對,轉頭問道:“顯甫,這是怎麽回事?”

  PS:很久不動筆,速度有些慢,三千來字碼了四五個小時,累了累了先睡了,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