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願往一遊
作者:風吹過的沙      更新:2021-01-06 02:13      字數:4382
  溫縣都亭,李安來到一處客舍門口左右看了看,見無人留意自己方才推門入內。

  客舍裏正是曹操派來的吏員,見李安來到,立刻迎上來問道:“怎麽樣,打聽到什麽消息了?”

  李安搖搖頭道:“也無什麽消息,與前幾日的差相仿佛,都是說司馬懿病重臥床不起,我去到本地一名曾經上門給司馬懿診治過的醫者那兒借機打聽,那醫者對司馬懿的病情也是哀歎連連,顯然不怎麽看好。”

  吏員皺眉道:“難道,司馬家的小兒真個得了風痹?”

  李安卻咬著牙道:“我料他是裝的,那婢女突然暴斃,定有蹊蹺!”

  吏員道:“你在懷縣之時不是親自潛入他宅中試探,說是他並無反應麽?”

  李安道:“想必是他故意忍著不動,便是得了風痹,被我用力戳便也會醒了吧!”

  吏員歎道:“哎,泰然,我看你是魔怔了,既然我等多方打聽試探都無所獲,那也隻得接受司馬小兒風痹的事實了!”

  李安不甘道:“不!掾君再給我些時間,我定能查出蛛絲馬跡來!”

  吏員見他如此堅持,心中不快道:“前來溫縣也是你的提議,然我等耽擱數日一無所獲,曹公還等著我回去複命,可拖延不得。我意已決,明日便啟程返回許都吧!”

  李安嘴巴張了張,卻最終沒能說出什麽反對的話,隻是默默點頭退了出去。

  二人說話時雖然刻意壓低了聲音,然而仍是沒能逃過有心人的耳目。

  都亭的客舍乃是長長一排,間隔成多個單間的形式。

  就在他們說話的這間屋舍隔壁,正有兩名吏員同時用杯子抵在牆壁上,並把耳朵緊貼在杯子竊聽。

  在聽完二人的對話後,其中一人拿出紙筆草草把聽來的內容記錄下來,然後交給另一人核對,在核對無誤後匆匆出門,拐了幾個彎就從司馬家的角門入內。

  當司馬防看過這份竊聽資料後,輕輕冷笑了一聲道:“曹阿瞞果然多疑,竟然還派人試探。”

  溫縣可不比懷縣人多眼雜,此地乃是司馬家的大本營,隻要司馬防有心,沒有什麽事情可以瞞過他。

  尤其是司馬懿曾說他在回家前一天晚上曾經遭到不明身份者的試探,倆人不謀財不害命,卻偏偏用枯枝戳刺他,定然大有問題。

  司馬防當時就吩咐下人,發動族中的力量監視碼頭、城門,嚴密注意外來人口。

  李安等人剛剛跟隨著司馬懿的行蹤來到溫縣時就被司馬家的人給盯上,見他們住進都亭後也不訪友也不行商更愈發可疑,故而才派人住到他們隔壁竊聽。

  眼下既然查有實據,司馬防愈加堅定了把兒子送出去避風頭的心意。

  “汝等多派人手,隻顧遙遙看著他們,切記不能太靠近,以免打草驚蛇。”

  “諾!”

  就在司馬防這邊悄悄準備的時候,司馬懿卻渾然不知,隻感覺回到家中一切都安逸得很。

  司馬家的宅邸規模宏大,分給司馬懿的小院更在宅邸中央,不虞有閑雜人等進入,他大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家裏活動。

  這一日,小夫妻二人對坐屋中,司馬懿拿著一卷《漢書》邊看邊與張春華講解。

  司馬懿恰巧說到故京兆尹張敞手持便麵走馬章台、日日為妻子畫眉之趣事,引得張春華嬌笑連連。

  “篤篤篤”

  說話間突然有人敲門,司馬懿下意識地止住話頭,張春華小心翼翼地把門打開一條縫,見是自家親信管家這才放他入內。

  管家道:“少主,夫人,張、山二君子來訪。”

  張春華聞言喜道:“啊?可是我元祐兄長與伯旭表兄來了?”

  “正是,二位君子聽聞了少主病重的消息,特意從平皋趕來。”

  “那還不快快有請,便說夫君身體不便,請他們來內室相見。”

  張春華是河內平皋人,其父張汪如今在外為官,其母山氏乃是懷縣人。

  除了父母雙親外,張春華還有個兄長名叫張希,字元祐,從小身體不佳,故而未有出仕。

  前些時日恰好山氏的侄兒山曜從懷縣到平皋遊玩,住在張家。

  當聽聞司馬懿得了風痹的消息後,丈母娘山氏憂急不已,便喚兒子和侄兒匆匆前來溫縣探視。

  稍傾,有二人匆匆入內,一人稍年輕,正是張希,另一人年長一些,則是山曜。

  二人原以為會看到司馬懿臥病在床的情形,沒曾想卻看到站在門後拱手相迎。

  “仲達……仲達……你……怎地……”

  張希一直在家讀書,有些未經世故,故而一時間沒反應過來,言語間就有些結結巴巴。

  反倒是山曜年長且老成得多,一眼就看出此事必有蹊蹺,便道:“仲達無恙便可,也省得姨母操心。”

  司馬懿微微朝東麵躬身拱手道:“不肖之事,倒是讓長輩費心了,二位裏邊請。”

  待數人坐定後,司馬懿才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解釋了一遍。

  張、山二人聽後恍然大悟,原來其中還有如此關節。

  張希道:“仲達能不畏強橫,不慕權勢,實乃真君子也!”

  張希的話的確是當代年輕士人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太學一脈都是如此踐行。

  當初梁冀跋扈,宦官禍國的時候,太學生都在士林領袖的帶領下向強橫的權勢階層反抗,表達自己的聲音,企圖改變現狀。

  但年輕人的熱血往往會被有心人利用,且熱得快涼得也快,最終能成事者寥寥。

  比起張希的一根筋想法,曾經在地方為吏,又被舉孝廉入朝選官的山曜則關注點更為全麵。

  山曜道:“仲達初舉計吏時,我就以為必能飛黃騰達,果然在許都得了司空青眼。曹司空如今權勢正盛,門下吏員署為地方令長著比比皆是,為郡國守相者亦不鮮見,仲達拒絕曹公征辟倒是可惜了。”

  司馬懿點點頭道:“此事吾亦知之,然區區以為權臣秉政非是長久之計,日後如何尚且難料,怕是這渾水不好蹚。”

  山曜道:“仲達考慮得也是,既然你已經裝病,那短時間內倒是不好再突然病愈了。”

  司馬懿道:“那是正好,我正嫌郡中事務太過繁雜,樂得在家中讀聖賢書。”

  山曜清楚這個表妹夫的才能,誇道:“以仲達之才,區區郡中事務簡直信手拈來,合當署一縣之地,方能伸展拳腳。”

  張希卻道:“仲達之才,區區一縣之地豈不是埋沒了,依我看,當署一大郡。”

  山曜笑著附和道:“元祐所言極是,料仲達日後定能為二千石。”

  張春華聽兩位兄長都如此誇讚自己丈夫,喜滋滋地道:“兄長,吃蜜餞,這是自家醃製的,極是可口。”

  張希喜食甜,聞言拈了一枚嚐了嚐,果然笑著稱讚。

  山曜卻不喜吃蜜餞,說道:“我二人為姨母催促,一路上沒少為仲達的‘病情’擔心,妹妹你就拿這些蜜餞應付?少說也要整治一席好酒菜才行吧!”

  張春華咯咯笑道:“好好好!你們聊,我這就吩咐廚房拿酒來。”

  大戶人家就是奢侈便捷,不多時,一席酒菜布下,幾人也不管是不是飯點,立刻喝了起來。

  酒過三巡,張希問道:“仲達這次打算病多久啊?”

  司馬懿道:“能病多久就病多久吧!反正這天下紛亂,也實在不是我輩伸展拳腳的時候。”

  山曜聞言也感歎道:“是啊!眼看西涼賊人被一一驅除,黃巾餘孽也殄滅殆盡,哪料得到各路豪雄彼此交鬥,就連曾為盟友的袁曹二公都反目成仇,以至於……以至於……”

  山曜說著說著就有些哽咽,乃是因為說到了他的傷心處。

  原本山曜的前途也是一片錦繡,被郡中舉孝廉,入朝選官時托了些門路,署了個冤句令的美差。

  然而山曜到任沒多久,袁曹之戰就開打了,山曜當時還擔心濟陰郡會不會成為前線。

  一開始戰局的發展還算好,河北大軍從黎陽過河一路往許都方向殺去,並未進入兗州腹地。

  然而山曜卻沒料到,有一個名叫也顏良的家夥好死不死率領數千偏師東出兗州,一路上把陳留、濟陰等地給攪和得天翻地覆。

  山曜一介書生,雖然也曾看過幾冊兵書,但從未經曆過戰陣,見河北大軍勢如破竹殺了過來就慌了神。

  他又聽聞南來的援軍西涼驍將張繡就在冤句以西的濟陽遭到夜襲大敗,再無力阻止河北軍的行動。

  所以當顏良的兵馬來到冤句城後,山曜索性就拿根繩子往梁上一綁。

  大家可別誤會,他並不是想不開要與城偕亡,而是把縣令的銅印一掛,自己先行開溜。

  如山曜這種情況雖然有些不齒,但在當時也不鮮見,畢竟打不過逃跑再正常不過。

  山曜原以為,既然顏良率領的偏師都能如入無人之境,那袁紹的主力兵馬一定也已經獲得了巨大優勢,指不定朝廷中發號施令的人就要換一換。

  他不戰而走也算是交上了半份投名狀,雖然比不上獻城那麽赤誠,但我也沒有率兵死守不是麽。

  但山曜萬萬沒有想到,他為日後投向袁大將軍埋下的伏筆卻把自己給坑得不輕。

  因為顏良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占據冤句,他在冤句撈了一票後就繼續出發前往成陽、句陽,待顏良離開後,冤句就被李典等人收回。

  在官渡之戰後,曹軍更是繼續收複了濮水以南的大片區域,與河北軍形成微妙的相持。

  總體而言,此戰袁紹與曹操都沒有贏,乃是兩敗俱傷的局麵。

  對於這種局麵,決策者當然要找些替罪羊來背鍋。

  袁紹那邊把鍋蓋在了郭圖、馬延等人頭上。

  曹操這邊,按說對上顏良屢屢失利的夏侯淵是最大的背鍋俠,但曹操念著親戚情分隻是輕輕發落。

  按照曹操的說法,夏侯淵麵對強敵卻越挫越勇,始終能守住濟水一線大體不失,攻可折過。

  既然夏侯淵不背鍋了,那陳留、濟陰下邊各縣一些畏敵避戰逃跑的官吏就成了最佳替補。

  山曜也十分悲催地被列為新一批背鍋俠,被朝廷下令嚴厲斥責,並罷去一切職務,算是在仕途上留下大大的汙點。

  曹操與夏侯淵各自找到了替罪羊,算是留下了幾分麵子,但這對於甫從地方選拔出來的山曜而言完全不能接受。

  好端端一個千石縣令,轉眼間成為了罪魁禍首,再也不得重用,隻能返回家中戴罪。

  因為背負了畏敵而逃的惡名,山曜不願在懷縣家中久待,這才前往平皋姨母家中。

  司馬懿自然是曉得其中緣由,便安慰道:“伯旭兄也是受了牽累,替人受過,想必不久之後,定能洗脫冤屈,重新起複。”

  山曜搖了搖頭道:“正如仲達所言,如今世道實在不是我輩伸展的良機,這官啊,不做也罷!”

  反倒是張希沒心沒肺地道:“正是,你倆都辭了差事,與我一同鑽研聖賢之學,豈不甚好?”

  酒又喝了一會兒,司馬懿卻想起一事,問道:“伯旭兄,當初在兗州接連戰敗曹軍諸將的可是現今常山相顏立善?”

  山曜想起此人就來氣,說道:“正是此人,我可是聽說了,此人如今被拜為度遼將軍,還封了侯。而此人還不知好歹,居然堅辭不受,來往許都與常山的使者都已經來來回回好幾遭了。”

  司馬懿問道:“此事我也有所耳聞,伯旭兄且與我詳細說說,顏立善在兗州是如何施為的。”

  山曜便把他耳聽來的顏良種種事跡道來,其中不乏一些倒了好幾道的消息,有所誇張放大。

  司馬懿卻聽得津津有味,聽完後說道:“顏將軍果然用兵如有鬼神之助也!我聽說他在常山施政也頗為清明有為,又建六山學院,廣召博學之士,如張臶、邴原之輩,皆在學院教授學問,使得常山文教大興,士人雲集。”

  張希道:“此事我亦有所耳聞,想常山終究偏僻,竟然也能有此成就,殊為不易啊!”

  山曜卻道:“仲達卻為何對常山之事了如指掌?”

  司馬懿微微一笑道:“我實有意往常山一遊也!”

  PS:回家趕了半天,終於碼完了四千字大章,大家將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