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龐統的條陳
作者:風吹過的沙      更新:2021-01-06 02:12      字數:4472
  牛大、夏侯衡、仲遐仨人蹲在白龍山腳下激情昂揚地謀劃著如何再立新功,雖然他們三個臭皮匠湊一塊兒未必能抵得上諸葛亮,但馬城裏可還有一個可以與正牌諸葛亮一換一的龐士元早已經對此有了籌劃。

  隨著馬城之戰逐漸收尾,顏良自然要召集身邊的將校幕僚,對此戰進行總結,擬定之後的安排。

  由於城外的追捕工作仍在進行,故而能匯總到馬城的也不過是部分戰報,但也已經讓人大為振奮。

  偽護烏桓校尉閻柔被捕,東部鮮卑大人素利被追得遠遁,彌加先被城下擊敗,再度被軻比能擊破,部眾大潰,僅以身免,直接往燕山外的草原方向逃去。

  戰事如此順利令顏良也有些出乎意料,不過他想想也就釋然。

  畢竟閻柔身邊的這些部眾都是東一夥西一隊地聚集起來,本質上和草原遊牧民族的部族兵並無太大的差異,其戰鬥力著實不夠看。

  而閻柔的盟友軻比能已經被自己提前策反,東部鮮卑素利、彌加等人各有各的利益考量,一旦遇險絕不會與閻柔一條心。

  如草紙一樣的盟友,麵對自己手下這把鋒銳的利刃,還選擇了最不擅長的攻城戰開局,其結局也就注定了。

  隻不過,顏良原本的計劃是通過馬城攻防戰拖垮敵人,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再趁敵人敗退時尋機野戰克敵,為攻打大小寧城創造有利條件。

  如今敵人在馬城下就直接潰敗了,使得原先擬定的計劃也就有些不太適用。

  戰機稍縱即逝,顏良也容不得軍謀們細細商議,直接把他們全部叫到一塊兒舉行軍務會議。

  麵對超出預期的大勝,身邊軍謀們主要持兩種看法。

  一種看法是仍維持先前的計劃不變,隻需稍稍提速,將部隊休歇的時間縮短,盡早開赴大小寧城。

  另一種看法則以為大小寧城之主閻柔已經被俘獲,二城無主,當不作休整立刻揮軍東進取之,遲恐生變。

  兩邊對於事情緩急的分析雖有不同,但都認為要盡發馬城之兵東進攻打大小寧城。

  這兩種看法其實都比較中規中矩,畢竟顏良此次帶來的兵馬總共也就八千多人,要攻下大小寧城,看上去的確是要全力為之。

  顏良本人也傾向於第二種看法,即不作休整立刻東進。

  那麽問題來了,眼下城外的追捕工作還沒有結束,好些兵馬還未返回。

  已經返程的隗冉所部主力則衝殺了好一陣,人馬皆疲,再走上七八十裏路到了寧縣哪裏還有力氣攻城。

  且若是正常攻城,不能全靠騎兵,還得帶上步卒打造攻具。

  步卒走七八十裏路到了寧縣,或許寧縣也已經得知了前方兵敗的消息,那也就失去了奇襲的意義。

  顏良左思右想不能定奪,便問道:“諸君可還有別他的建議麽?”

  從事中郎辛儒在軍謀中資曆最深,是大家公認的幕僚之長,他率先出列答道:“啟稟將軍,在下以為,我軍也方經一場大戰,諸部皆疲,若不經休整,恐平添傷損。”

  顏良聞言點了點頭,這也是他擔心的地方,如今天氣仍炎熱無比,若是部眾沒有折損在戰場上,而是累倒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辛儒此言一出,又見顏良點頭讚許,眾人便都以為將軍要采取第一種方案,以原計劃行事。

  不料顏良又轉頭問道:“其餘諸君可還有其他建議否?”

  顏良如此一問,機靈些的便知道他恐怕並不太讚同這個提議,一些原本支持立刻東進的軍謀們就蠢蠢欲動。

  不過他們能說的那些話剛才都已經反反複複拿出來辯論過好幾回,也並無什麽新的內容可提,一時間倒並無人站出來說話。

  這時候,平日軍議時並不怎麽愛發表意見的龐統出列道:“啟稟將軍,在下倒有一些尚未仔細思考的淺見。”

  顏良聞言眉頭一挑,立刻問道:“士元有何高見隻管說出來一起推敲推敲。”

  龐統拱手道:“方才辛中郎的考量著實有必要,如隗營督等部方才經曆一場艱難廝殺,將士們若不及時休息不利久戰。”

  龐統先出言恭維了一下辛儒,讓原本暗具戒心的辛儒麵上一寬,一些支持緩進的同僚也都點頭認可。

  顏良卻並不表態,隻等著龐統的下文。

  果然,龐統話鋒一轉道:“隻是馬城之戰開打前,我等都未料到能一戰擒獲閻柔,大敗東部鮮卑,若仍依原計劃行事,待大小寧城中留守之敵得悉此間消息,敵或會閉城堅守,或會搜掠一空後從容遠遁隻留下一個空城予我,如論如何,恐都非將軍本意。”

  龐統這麽一說,眾人就犯迷糊了,心想難道他支持立刻東進?那為何又說將士們不休息不利久戰?

  顏良說道:“然也,若任鮮卑兒與閻柔殘部從容撤走,未免讓此戰的勝果留有遺憾,士元可有什麽對策?”

  龐統道:“在下以為,眼下大小寧城之主已經陷入我手,留守敵兵不過些烏合之眾,並不需要我軍全軍往攻,隻需遣一支兵馬直趨二城,用上一些手段,或可輕鬆拿下。”

  “即便不能輕易拿下,隻消故作疑兵驚擾,使得二城之敵驚疑不定,不敢從容搜掠遠遁,亦已經達到拖延的目的。待各部稍加休歇,再全力東進,則二城順勢可得也!”

  顏良眼睛一亮道:“一急一緩,二者相合?妙哉!士元可還有具體之策?”

  龐統道:“在下這裏寫有一些尚未經過推敲的想法,還請將軍過目。”說完便呈上一冊書簡。

  顏良取過書簡後打開一看,發現書簡上的內容著實不少,寫得密密麻麻一大堆,但當他仔細一看後卻是禁不住咧開了嘴。

  當他把這份計劃書從頭到尾一一看完後更是大笑道:“哈哈哈!士元果然早有準備,妙!妙哉!進武,伯寧,元直,你們且也看看。”

  龐統的這冊計劃書在隗冉、辛儒、徐庶等人手中一一傳閱,眾人一開始聽聞龐統的建議時還不覺得如何,隻以為他不過是將兩種方案取了個折中,臨時拿來迎合顏良的想法。

  但直到看了龐統獻上的計劃書後方才發現,原來龐統並不是一時起意,而是早就有了腹案。

  計劃書裏提到了馬城攻防戰後可能出現的幾種結果,比如作戰不利被迫防守,兩軍相持,戰事順利擊退敵軍,大敗敵軍斬獲豐厚,大獲全勝擊殺俘獲敵軍重要人物等俱都提議。

  不僅如此,龐統還根據每一種結果各自擬定了一套對應方案。

  這特麽就很令人無語了,就好像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可以走一步看五步,已經算是棋力不弱,但另一個人已經能夠走一步看十步,境界遠遠高出一大截。

  看過如此詳盡的計劃書後,眾人都對龐統的思慮縝密周詳而讚歎不已。

  計劃書寫得十分詳盡,眾人當然不可能逐字逐句去看,紛紛翻到最後大獲全勝擊殺俘虜敵軍重要人物的那個結果,看龐統提出的應對方案。

  這個應對方案裏提到,如果戰事大順,並俘獲了敵方關鍵人物,應當全力追擊,盡量把敵人留在馬城到寧縣之間,並派出一支偏師嚐試奇襲大小寧城。

  奇襲的方式可偽裝敗兵,可偽裝東部鮮卑盟友,也可利用中部鮮卑軻比能部等等方案,並不采用步卒穩步推進的方法。

  即便是對龐統隱隱間有提防之意的辛儒也不得不承認,這個應對方案極具可行性,且似乎仔細研究過將軍的過往戰例,定下的方案很附和將軍一貫的行事作風。

  待眾人都看完後,顏良問道:“士元所提的最末一種結果,其下的應對方案,諸君以為如何?”

  眾人都為龐統如此細致周道的工作態度心折不已,一時之間哪裏能有反對意見,紛紛附和稱好。

  反倒是龐統自己說道:“將軍,在下這份條陳隻是在戰前推敲,即便再如何演算,也無法和實際的戰果完全一致,故而不可一概照搬,還當注意具體變化。”

  顏良問道:“那士元便說說,當注意什麽變化?”

  龐統道:“如今閻柔被俘,東部鮮卑也潰散,但素利、彌加等豪長尚未授首,若其安然逃脫,返歸大小寧城,亦會對我軍奪取二城形成不利影響,故而上上之策乃搶在敵人逃歸大小寧城之前謀取二城,如果不行,亦當在此戰消息剛傳到大小寧城時,趁敵人驚慌失措即行攻取,不可令敵人有過多的應對時間。”

  “且還有一點,條陳中提及利用中部鮮卑軻比能所部襲奪大小寧城之事乃是下下策,若非萬不得已不當用之,尤其是如今我軍大獲全勝,更無須借重外族之手收複二城。”

  “軻比能雖暫時聽取將軍命令,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吾以為絕不可讓此人得到大小寧城,甚至都不能允許其進入城中,如若不然,二城除了遭受閻柔餘部與東部鮮卑的侵害,還會遭到軻比能所部再度侵害,大大有違將軍體恤民人之心。”

  顏良讚道:“士元所言極是,我與那軻比能擬定他拿出三成繳獲交換俘虜,可大小寧城絕不包括其中,哪裏容得下他落手。那士元可有什麽具體對策?”

  龐統微微一笑道:“具體對策在下倒尚未想到,不將軍妨聽聽眾人有何高見?”

  顏良聞言微微一愣,不過立刻就領會了龐統如此說的用意。

  這一份預先做好的條陳已經令龐統大出風頭,並且指出了大的方向,按說對於細節龐統不應該沒有考慮。

  他不繼續說下去,自然是不想獨領風騷,而是將表現的機會讓予他人,免得太遭人忌。

  對於龐統如此表現,顏良心中更是讚賞不已,便從其所請向眾人征集意見。

  眾僚屬見顏良定下了基調,便紛紛根據自己的見解提出補充。

  徐庶便提道:“如今城外尚有牛大等部繼續搜捕逃敵,將軍不若傳令城外各部不必刻意返歸,而是乘勢東進大小寧城,如此也可省下來回往返的時間。”

  顏良道:“嗯,元直所言甚是,既然各部已經追遠了,便毋須折返了,直接追到寧城便是。”

  秦壽提議道:“將軍先前在白龍山口布置下伏兵扼守要道,或已有所起效,不若令各部直趨白龍山集結,會同夏侯衡、仲遐等人共定行止。”

  顏良道:“妥,白龍山乃必經之路,夏侯衡與仲遐人數雖不多,但各個精銳,可作為襲奪大小寧城的主力。”

  沮輝提議道:“今日一戰也並非所有兵馬都經曆惡戰,還有一些兵馬猶有餘力,比如中山騎兵,將軍不妨派其連夜東進。”

  對此提議顏良倒並沒有一口子答應,而是轉頭看向了中山郡兵負責騎兵的那兩個軍候。

  那兩名軍候先前便十分知趣,帶人追擊時也有分寸,此刻見顏良目光掃來,立刻表態道:“我等所部尚可一戰,願聽從將軍調派。”

  顏良見狀笑道:“若二位所部還有一戰之力,那便連夜趕往白龍山,若此番能拿下大小寧城,我定會表二位上功。”

  二人立刻俯首應諾。

  吳質提議道:“與閻柔一同被俘的賊人中定有不少貪生怕死之徒,可挑選一些人,許以寬大論罪,有彼輩引路,或可對我軍奪取二城有所助益。”

  顏良道:“可,季重可先去篩選,若彼輩可棄暗投明,助我順利拿下大小寧城,前罪俱可不論!”

  “還有,那些東部鮮卑裏,你也可去篩選一番,想必會有人甘願帶路。”

  辛儒提議道:“奇襲大小寧城之事必當有人為首,不妨以牛大總責其事。”

  顏良道:“可,便以牛大為首,不過牛大未獨掌兵事,還當有人輔弼。”

  辛儒立刻應道:“臣願親去牛大軍中輔之。”

  辛儒在軍謀中資格最老,本身也有一定能力,很受顏良看重。

  正常而言,辛儒作為謀臣之首並不需要親自攬下前線監軍的活計,不過或許辛儒感受到龐統對自己地位的威脅,提出要親臨前線穩固地位。

  顏良也隱隱領會到了辛儒的心意,便答道:“也好,伯寧代我去主持此事。”

  “來人,取一副甲胄來,我要親為伯寧披上。”

  顏良如此關心的舉動讓辛儒十分意外,心情激動地任由顏良幫他披上甲胄,然後學著將士們著甲時的樣子對顏良行了個握拳當胸禮。

  顏良不經意地瞟了龐統一眼,然後回了一禮道:“切記要注意自身安全,萬勿親涉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