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吾道不孤
作者:風吹過的沙      更新:2020-04-21 10:45      字數:4297
  三國求生手冊最新章節

  這皮弁青年的言語頗為慷慨激昂,很是引得二樓上食客們的注目,也包括鄰桌仲長統等人在內。

  仲長統聽得明白,先前那席上的青巾青年與長冠青年都與常林、楊俊等人一般是河內口音,這在上黨很常見。

  但最末那個皮弁青年的口音卻大相徑庭,不似關東諸地口音,而似是關西雍涼之地口音。

  他也略感疑惑,怎麽在此處竟然也有人安利常山之政,豈不是把我的風頭給搶了。

  仲長統卻不知道,這些卻是有心人人為推動的結果。

  如今各地割據,消息閉塞,原本去年那場大戰的消息,包括近些時日來常山發生的諸般改變,若是走正常途徑未必能傳揚到此地來。

  但田燦、張揖等人隨顏良來此地拜謁張臶之後就留了下來再沒離開,一方麵安排張臶東行之事,一方麵與這些遊學士子交遊,大肆宣揚顏良的光輝事跡和常山新政。

  田燦本就交遊廣闊,又有著河北名士之子的加成,一段時間下來成績斐然,成功影響到了諸多士子。

  這其中主要原因也是顏良的戰績太過顯赫,尤其上艾境界上新發生的那一戰,就在離眾人不遠之處,尤其具有說服力。

  如六山學院免收束脩,有學堂,有宿舍,有免費餐食,有助學、獎學金等等政策如今在羊舌鄉這塊小地方早已盡人皆知。

  時常來張臶堂外聽課的學子,倒有一大半有意跟隨張臶一起前往六山學院繼續深造。

  那長冠青年聽他如此高聲暢言,尤其是大為貶低並州刺史高幹,嚇得臉都白了,連忙拉住他的袖子低聲道:“迎仁兄,且慎言,慎言!”

  那青巾青年也道:“閑談莫論人非,有些事情與我等無關,就少言語幾句吧!”

  那皮弁青年被同伴相勸倒是牛脾氣上來了,梗著脖子道:“怕個什麽,這天下之事,肉食者做得,還不興我輩士子說道說道麽?”

  聞聽此言,他兩名同伴隻是暗暗苦笑,並不搭話,而旁邊桌上的仲長統卻擊節讚歎道:“說得好!天下事天下人盡皆議論得。”

  那皮弁青年見有人附和,轉過身來朝仲長統拱手示意,仲長統亦回了一禮。

  這當口,青巾青年看著仲長統一桌上的人物若有所思,然後直起身子拱手道:“那邊可是溫縣常君當麵?”

  常林聽聞有人招呼自己,注目看去,想了一想後答道:“在下正是常林,來者莫非是荀公高?”

  青巾青年拱手道:“是,後進正是荀緯,卻不料在此處遇見伯槐先生。”

  而他身旁的長冠青年也起身招呼道:“在下苟靈見過伯槐先生、季才先生。”

  楊俊聞言看去,笑道:“原來是安至啊,許久未見,卻是好巧。”

  仲長統沒想到對麵之人與本桌之人都認識,笑道:“卻是真巧,既然大家都相識,不若把桌案靠一靠,也方便敘談。”

  那邊的荀緯、苟靈立刻答道:“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店鋪夥計很有眼色地幫忙移動桌案讓兩桌靠在一起,眾人圍成一個小圈子,仲長統又吩咐多上些酒食,他自從得了顏良的資助後出手頗為闊綽,不計較這些用度。

  經過介紹得知,眼前三名青年,戴青巾的是河內郡野王縣人荀緯,字公高,戴長冠的是河內郡山陽縣人苟靈,字安至,戴皮弁的是漢陽郡冀縣人秦壽,字迎仁,都是前來上黨向張臶求學的學生。

  荀緯家離開常林家較近,因而認得常林,苟靈認得楊俊,也聽聞過常林的大名,故而剛才二人把常、楊二人認了出來。

  荀緯道:“敢問伯槐先生也是得知子明公欲要前往常山,故而前來送行麽?”

  常林點了點頭,問道:“我得知消息後方才趕來,還未拜謁子明公,不知此事究竟是個什麽情況?”

  荀緯道:“子明公在十天之前突然在講學時宣布他即將離開上黨前往常山,擔任六山學院山長。當時大家都十分疑惑,不知子明公好好的為何要去往常山,而那六山學院又是什麽所在。”

  “不過子明公向大家簡單介紹了下六山學院的設置,大家便稍解疑惑,知道乃是常山顏府君感歎聖賢之學後繼無人,發動士民捐資募款興修的學舍。”

  “六山學院不但延請子明公,還有康成公高徒甘陵崔季珪等飽學之士開課授講,隻要附和要求的入學學子均有種種優厚待遇。”

  常林點點頭道:“既然子明公願意前往,自有一定道理,那諸生們的反應如何?”

  荀緯答道:“同學們如今也是議論紛紛,其中有對六山學院秉持懷疑態度者,也有支持子明公願意追隨者,不過近些時日常山方麵各項政令的消息頗多,大家態度漸漸傾向於追隨子明公前往常山。”

  秦壽補充道:“最關鍵是前些時日郡界上那一戰實在太過震撼,討逆將軍以千人硬撼近萬賊人,還能得獲大勝,實在是振奮人心,原本一些對常山有些懷疑的也改了口。”

  常林笑道:“聽你二人如此言語,想是也打算追隨子明公前往常山了?”

  荀緯答道:“緯隻願研習學問,在哪裏都是無妨。”

  秦壽卻道:“壽離家千裏遊學各方,本就是要看一看天下英傑人物,聽聞討逆將軍乃人中龍鳳,自當往觀之。”說罷又問道:“安至,你如何說,下決斷了麽?”

  苟靈本來還沒有做決定,主要是覺得常山離家略遠有些難以抉擇,此刻被好友當麵問及,卻不好意思拒絕,說道:“也罷,便隨子明公前去看看吧!”

  仲長統笑道:“原來這麽多人願意追隨子明公前往常山,伯槐兄,你也不要猶豫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常山如今氣象萬千,我輩怎可不往觀之。”

  常林卻不正麵作答,隻微微一笑道:“待見過子明公再議。”

  少年王象見諸人聊得熱切,對那免束脩包餐食的六山學院極為眼熱,不過他方受楊俊大恩,自覺當聽楊俊吩咐,也不便表達什麽期望。

  楊俊心思敏銳,從王象的表情就看出端倪,說道:“羲伯,我原本就想讓你拜在子明公門下研習學問,如今子明公將前往六山學院,你正好跟隨前往。”

  王象道:“這怎生使得,象隻願侍奉先生左右。”

  楊俊一哂道:“我哪需侍奉什麽,倒是子明公年齒漸高,你倒可以為我等盡心服侍一二。”

  王象隻道:“晚輩隻是孺慕先生,不願遠離先生。”

  楊俊笑著拍了拍王象的肩膀道:“嗬嗬,男子漢大丈夫何故作小兒女態,你學得聖賢之學日後做個有為之人,便是回報了我。況且,明日待見過子明公後,說不得我也會送子明公往常山一行,正好也將你帶去。”

  見楊俊都如此說了,王象也低頭道:“但憑先生安排。”

  此間年齡最小的常時沒心沒肺地拍手笑道:“原來這許多人同往常山,屆時定十分有趣啊!”

  第二天一早,常林、楊俊等人就前往張臶所居的草廬拜謁。

  因而二人年齡較長,德行素著,與旁的弟子門人都不相同,張臶也對二人十分重視,引幾人入內室內敘話。

  見禮之後,常林問道:“子明公,外間傳揚公即將離開此間前往常山,弟子不知究竟,故而前來問詢。”

  張臶道:“你二人即便不來,我也會移書向你們說明情況。你們也知道,袁大將軍幾次征辟,高並州又表舉,我均一一拒絕,老夫一把年紀,無意於蹉跎政務,隻願窮經皓首此生。”

  “此番常山顏府君親自前來延請我,當是看清了這一點,隻言請我去六山學院開課授講,具體細務他會另擇人輔弼,那處設施完備,錢糧無缺,若能假以時日,定能文風蔚集,再現古時學宮風采。”

  “況且,顏府君還提到兩項事情,另外頗為意動。一者,其感歎太學石經被毀,欲效仿熹平舊事,收集石經範本,重新摹刻立碑,傳之於世;二者,其言石經易毀,為不使聖人之學斷絕,當複製書冊萬卷,使天下讀書人可人手一卷。”

  “爾等也知,高並州貌似寬厚,實則忌刻,我因拒絕其表舉事,在並州也不可多留。此番顏府君誠意相邀,正是我離去之機,更何況顏府君有此宏願乎?”

  聽聞張臶徐徐道來,常林與楊俊互視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裏的驚訝。

  張臶先前所提六山學院的種種優厚條件倒是並不突出,與其他人所講都差不多,也不過是地方官員重視一些,錢糧充足一些。

  但最後所提兩事卻非同小可,當年熹平石經可是朝廷集四方飽學之士,費十數年之功才有所成,可惜現世十年後即遭逢西涼亂兵進京,雒陽古都毀於一旦,石經亦遭到破壞殘損,如今的狀況每況愈下。

  若六山學院能在張臶的主持之下,收集石經範本,重新刊刻公示於天下,那定能名揚宇內,引四方向學之士前來。

  而且,當年朝廷擬定石經原本時,古文經學一派與今文經學一派就博弈重重,最後互相妥協才定下如今的範本,若是六山學院重新設立石經,負責擬定版本的之人,豈不是可以在其中夾雜私貨?

  要知道,雖然天下士人都自居聖賢傳人,但其中的經義如何詮釋則分歧多多,誰都想自己的所學得到天下人的承認重視。

  刊刻石經已經具有極其重大的影響,更何況還要複製書冊萬卷,使天下讀書人皆可人手一卷?

  楊俊略有些興奮地問道:“常山府君真的說要刊刻石經,複製萬卷,傳之於天下?這刊刻石經倒也罷了,複製萬卷書是何等浩大的工程啊,卻如何做到?”

  常林等人也附和道:“確乎,當年熹平石經共四十六碑,數萬言,想要複製萬卷,所費人力可非同小可。”

  這個年代,雖然已經有蔡倫改進造紙技術,但製作起來難度頗大,價格也高,所以如今主流的書寫載體還是竹簡,高端一些才會用紙張和絹帛。

  這年頭的文書需要傳播,都是由書佐一一抄錄,如朝廷尚書台就養著數十上百的書佐謄抄政令發放郡國。

  如果要把數萬字的六經文字抄一萬卷,且不提需要多少竹簡,筆墨,光是抄都得把人手給抄斷了不可。

  張臶麵對眾人的疑問,說道:“我當時亦對此有所質疑,不過常山府君卻言他有特別的辦法,雖然非一朝一夕可速成,但假以數年時間,屆時莫說萬卷,便是十萬卷,百萬卷,亦可輕鬆複製。”

  眾人中荀緯是個書呆子,聽聞此等奇技,忍不住驚歎道:“常山府君竟有如此神技?簡直聞所未聞。”

  仲長統笑道:“顏府君行事每每別出心裁,卻又恰到好處,便如比武大會,福利彩票,專賣權唱賣,足球比賽,免費入學,募集流民屯田等等,你若到了常山之後可親眼見之。”

  張臶看著仲長統道:“從常山府君所言所行來看,其在常山推行種種並非虛言,我亦心有疑惑,當親眼目睹,親身體會。聽聞公理亦從常山前來,當已有所體會。”

  仲長統答道:“弟子確乎到過常山,且還去過冀州其餘郡國,如钜鹿、趙國、魏郡等地,有所比較之後,更覺得常山氣象非凡,弟子亦有所不解,故而前來上黨向先生請教。”

  張臶微微頷首道:“公理遊曆天下,親身踐行的作風十分可取,如今老夫亦沒能前往,故而不便置喙,待去到常山之後,或能有所收獲,再與公理探討便是。”

  說完後,張臶又對常林、楊俊道:“伯槐、季才,你二人學識精深,可願隨我往常山一觀其地風物?”

  常林與楊俊剛才就為張臶所說的話而動容,如今受到張臶親自相邀,更不好拒絕,當先齊聲答應道:“弟子自當隨張師前往。”

  張臶捋須笑道:“有伯槐與季才攜行,吾道不孤也!”

  ps:祝大家2020順順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