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崔琰薦良才
作者:風吹過的沙      更新:2020-04-21 10:38      字數:4386
  最快更新三國求生手冊最新章節。

  通常顏良來到某個縣鄉視察時,縣令長、鄉有秩薔夫等都會畢恭畢敬地相迎。

  但每次來到井陘卻總是意外,前一次顏良綴著崔琰的步伐一直尋到了黑石鄉,這一次倒不需要往縣城外跑去尋崔琰,隻是在縣吏的指引下來到了城南的縣校裏。

  來到縣校門口後,顏良製止了縣吏的通報,屏退旁人隻與田燦、張揖等文吏入內。

  縣校的規模可比之鄉庠要大得多,是三進院落,第一進為學生們受學之處,第二進是講師們處置公務以及給部分學生開小灶的場所,第三進是住宅。

  第一進中的學生正跟隨一名講師念誦著《孝經》,兩漢以孝治國,大多數皇帝都在諡號前冠以孝字,所以這《孝經》是每個學子必讀的經書之一。

  顏良站在堂外靜靜聽了一會兒就從側麵繞過來到了第二進。

  在第二進堂外,顏良聽到了崔季珪那清朗的聲音,正在與幾名縣校講師交談。

  一名講師問道:“令君,《孝經》粗教一遍之後,接下去當教什麽為宜?”

  崔琰道:“可以教《詩》,我覺得教《詩》之前,可以把府君的三字歌教習一遍。”

  講師道:“這三字歌雖然淺顯易懂朗朗上口,隻是也太過短小,一日之間盡可教會。”

  崔琰也道:“是啊!這三字歌言簡意賅十分精煉隻是每每念來總有意猶未盡之感,或是府君還有下文亦未可知。”

  在堂外偷聽的顏良微微一笑,邁步入內道:“季珪兄,毋憂,我這不是把下文給你送來了麽?”

  崔琰等人往門口一看,見是顏良前來,連忙出來拜見。

  顏良一一扶眾人起身,說道:“諸君乃一方師表,不必多禮。稚讓,且把我讓你謄抄的歌訣拿來。”

  張揖聞言從隨身的包裹裏拿出一卷竹冊,顏良接過後親手交給崔琰,說道:“季珪兄,前度我匆匆作文,也不方便多言,這回把後續篇幅一並寫下交予你,若是你覺得可行。。便拿去用吧!”

  顏良交給他的自然是後世《三字經》全文,上一回在黑山鄉他隻現場發揮了十句,回去之後,顏良好好回憶,算是把後邊的百來句抄了個大概。

  當然,其中有一些尚未發生的曆史人物事件各自節略修改。

  比如“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這類大預言術範疇的內容一概刪減。

  又比如“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裏關於謝道韞的那段改成了“班大家,續漢書。”

  還有一些句子顏良有些記不太清,便根據上下文義編造了些。

  之後顏良還拿給了文學掾張揖,讓他幫忙修改潤色,查看有無不通順之處。

  修改整理後的新版《三字歌》比章太炎等人增補的短了不少,才八十多句,不過放在眼下作為一個啟蒙讀物也足夠長了。崔琰是個好文之人,接過竹冊急急忙忙地翻開觀看“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

  “明府作得好歌啊,此歌淺顯易懂,以之教化孩童最是恰當不過,當在常山全境推而廣之。”

  顏良微微一笑,這當然是好文了,可是經過千百年無數文人認證過的“季珪兄若覺得合適用便是了,我此來可是找你有另外一樁要事,我們且邊走便說。”

  在回到縣寺的路上,顏良向崔琰說了他此行乃是要去往上黨親自拜謁張臶並邀他同行一起勸說張臶出任六山學院山長崔琰聽聞之後也頗感驚訝,他以為顏良為表尊重,大約會遣郡中綱紀或者族人前往,沒想到顏良真個要親自前往上黨對於顏良如此重視學校教化,崔琰自然是大力支持,當下便答應與他同行顏良沒有在井陘多停留,直接折返向南,從井陘山北邊往西轉入了鼎鼎有名的井陘道若說西藏高原是世界屋脊,那麽八百裏太行就擔當得其中原屋脊的美名此時的太行山還沒有被統稱為太行各以大大小小的山頭名字命名,但不妨礙它成為阻隔冀、並、司、涼各地的要隘井陘道從何時被人類建成使用已經不得而知,但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向是燕趙之地通往秦晉之地的要道,有“燕晉通衢”的美名井陘道約長一百五十裏,全部建在崇山峻嶺之間,其中險要之處幾乎是“車不得方軌,騎不能成列”,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顏良來到常山之後,也十分重視井陘道的安全,便遣了昌琦帶兵兩千餘駐紮在井陘道西側的上艾縣,再遣顏枚帶兵兩千駐紮在井陘道東側的石邑縣,用以從兩頭監視保障在顏良沒到常山之前。。井陘道幾乎被黑山各山頭所把持,幾乎所有通行井陘的商旅都要對黑山交納過路費不過當討逆營將士扼守住了井陘兩頭,並禁止常山商人往西邊販賣貨物之後,黑山眾賊覺得無利可圖,也不願與討逆營輕易開戰,便退出了陘道主幹道附近區域,算是恢複了兩頭百姓的正常通行顏良帶人先來到了東側出口的井陘關城,隻見此處關城雖不顯得有多高大,但關門異常狹窄,僅僅容得下一輛車經過關外的陘道兩側也用石塊壘出一條隻容兩車交錯的狹窄通道,哪怕有千軍萬馬也展布不開此處原本有幾個老弱郡兵把守,他們收受來往商旅好處有之,偷懶怠慢有之,謀取私利有之,盤查奸邪卻肯定沒有興趣去做所以顏良一上任就把他們全都給裁撤了,讓顏枚所在的石邑營派一屯人駐紮。有了這兩百人常駐,憑借地利足以抗拮一兩千人的強攻短時間內不失顏良還是第一次來到井陘關,難免要登上關城視(裝)察(一)一(波)番(逼)天下抵定之後,井陘關的作用大減,城樓也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城樓上的城堞多有缺損,不過仍舊難掩雄關氣勢從關城樓上往前看去,隻見麵前群山連綿,重巒疊嶂,陘道就夾在山嶺之中七彎八繞,時不時被山體遮擋顏良感歎道:“井陘關為天下九塞之一,當年秦將王翦奪井陘,以至趙國亡;偽趙陳餘不用李左車之謀,不守井陘而身死,可見此關之重。”

  隨行的崔琰道:“秦掃六合,漢兼天下,此乃大勢所趨即便有雄關所阻,亦不過早晚罷了。”

  顏良點頭稱讚道:“季珪兄所言極是,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雄關再是堅固,也敵不過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崔琰問道:“噢?敢問是何因素?”

  顏良道:“那至關重要的因素便是人!”

  “秦多路伐趙,雖破井陘,仍為趙將李牧所敗,功虧一簣。三年之後,秦再度伐趙,又破井陘,然彼時趙將李牧已為秦人施加反間之計,被趙王除去。趙國自斷其臂,遂亡國祚。”

  “高祖能拔韓信於微末用張耳於降人,天下英傑匯聚麾下,項羽剛愎自用,不得人心,而陳餘小人,亦不用李左車之良謀,乃至於身死軍敗。”

  “可見,自古以來決定天下的非是塞城險關,而是如何得人用人!”

  顏良這番指點天下縱論興衰的言論十分霸氣,包括崔琰在內的一眾僚屬均為之讚歎崔琰歎道:“明府所言甚是,天下興亡,看得還是天下之人呐!”

  顏良轉過身來,鄭重地看著崔琰道:“故而,為了常山之興,此番去上黨定要說服張子明主持六山學院,季珪兄還當盡力助我。”

  或許是顏良的目光太過灼熱,崔琰下意識地垂目避過,答道:“下吏自當盡力而為。。說動張公東來,使常山文教大興。”

  顏良哈哈笑道:“還不止於此,前些時日長史與我言,季珪兄乃河北冠族,名儒弟子,交遊遍天下,缺了任何人才盡管向季珪兄開口便是,季珪兄隨意薦舉一二,便夠我用。”

  崔琰笑道:“那是長史戲謔之言,當不得真矣!”

  顏良故意把麵色一板道:“莫非季珪兄惜言如金,不願為我薦美才乎?”

  崔琰道:“琰隻怕所薦之才不能如明府之意也。”

  顏良立刻陰轉多雲,多雲轉晴,笑道:“無妨,我自是信得過季珪兄的眼光。眼下常山各縣長吏所有缺員,又廣置屯部,急缺人手,我聞清河崔氏族中能人輩出,季珪兄為何不薦幾人前來?我自有美職以待。”

  崔氏乃清河大族,自然有諸多子弟出仕郡縣,崔琰原本也沒想著借由自己的關係薦舉人才,此刻被顏良問及倒也一時之間想不到合適的人物。沉思半晌,崔琰才念起一人,心想從弟德儒素頗有才學,因其大器晚成,向來不為宗族中人所重視,如今隻是在縣中為吏,倒是可以薦之,以顏府君之明,當能賞識他崔琰道:“吾有一從弟名林,秉性自然,或可薦與明府堂前。”

  顏良聞言大喜,崔林崔德儒?那可不是大魏司空麽?這個好,笑道:“可是崔德儒?我亦久聞其名,季珪兄果然隨口所言皆是大才,還請速為我召之。”

  崔琰有些莫名其妙,詫異道:“難道明府聽說過吾弟之名?竟知其字?”

  顏良心道不好,自己太過激動,忘記低調,竟然一口喊出了崔林的字,當下隻能打哈哈道:“自是有所耳聞,當日是誰來著,嗯……對,是伯然與我提過,伯然,是不是?”

  田燦在旁邊打醬油,突然聽到顏良提到自己先是一愣,心想我什麽時候和你說過什麽崔林,不過田燦的反應快立刻卻笑嗬嗬地道:“對,我是曾與明府提過一提,不想崔令君也薦舉崔德儒。”

  崔琰看了看田燦才將信將疑地道:“德儒與我素來相善,我去信一封,或可邀其前來。”

  顏良心道崔琰果然和荀彧有得一比,隨便掏摸掏摸就能掏摸出個司空來,不行,我得再壓榨一下“季珪兄,進來常山境內大舉屯田,我曾聞故尚書、遼東太守崔公子真長於農事,曾著有《四民月令》教人稼穡之事,不知崔公可有精於農事的後人?”

  聽顏良提及崔寔與他的著作《四民月令》,崔琰也嘖嘖稱奇崔寔雖然在當時很有名氣,不過卻是因為他的另一篇著作《政論》,其中針砭時弊多有對刑罰與德教的辨析,為世人所警至於他的農書《四民月令》此時還名聲不顯,素來不為主流士族所重視,顏良能一口就說出此書的名目來,怎不讓崔琰稱奇崔琰道:“子真公雖也是崔氏中人,然其為博陵崔氏,與我清河崔氏雖祖上同宗同源,然早已分居兩地,各立宗祠,早已出了五服。”

  顏良心道這大約便是後世清河崔與博陵崔的分別吧,不過這都姓崔,說不定崔琰也熟,說道:“噢?不知季珪兄可知子真公的後人可有精於農事者?吾欲禮辟其前來為各屯田部厘清時令,勸教稼穡。”

  崔琰想了一想道:“子真公有子名恢,恢子虞,字孟祖,我早些年途徑博陵時,倒是與孟祖頗為相善,博陵崔氏上至子玉公、子真公起,皆潛心農桑之事,深得理民勸農之要旨,孟祖於農事亦有所得。若明府欲要相邀。。我或可修書一封至安平,卻不知是否有效。”

  顏良問道:“安平?博陵崔氏居於安平?那倒是巧了,我從兄訥見為安平丞,季珪兄可修書一封,我亦去信從兄處,請其代我上門延請,或能說動其前來。”

  崔琰道:“如此,便依明府之言。”

  顏良哈哈笑道:“季珪兄果然交遊廣闊,識得殊多俊傑之士焉,看來我這一路上少不得要向季珪兄多多討教,看看還能不能撿個漏。”

  崔琰對顏良如此臭不要臉也是暗暗擦汗,隻得報以一個苦笑其後一路上,顏良不停拉著崔琰品題人物,且不止是冀州之內,還包括冀州之外顏良前些時日在家中回憶三國誌上的知名人物,但有很多隻記得個大概,這次正好拿出來一一問崔琰崔琰果然交遊廣闊博聞強識,對其中不少人物都有所耳聞,知道這些人的生平來曆這也幫顏良好好修補了一下他的人才招募計劃表,待到來到上黨時,雖然還沒見上張臶,但顏良已經大呼不虛此行《三國求生手冊》。

  最快更新三國求生手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