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六山學院
作者:風吹過的沙      更新:2020-04-21 10:38      字數:4174
  最快更新三國求生手冊最新章節。

  崔琰抄錄三字歌時用的是標準的八分隸,字跡工整中透著些許雋永,顏良自問是寫不出如此規矩的好字。

  中間還有一個小插曲,崔琰在抄錄的時候問道:“敢問明府,區區有一事不明,此十句歌訣之中提及四人事跡,其中有前朝尚書令黃文疆與本朝少府孔文舉兩位的孝悌事跡,亦有孟母三遷之事,隻是這竇燕山從歌訣上看當也是一方賢達,可區區卻孤陋寡聞,並未耳聞,不知卻是何人?”

  崔琰這一問就尷尬了,顏良這波逼乃是隨手裝之,根本就沒仔細推敲,想著這啟蒙讀物應該無甚大礙,且還特意小心地隻念了前十句,後邊一概沒念下去,沒想到還是出了紕漏,把後世五代時人竇燕山給提前說了出來。

  顏良打個哈哈道:“這竇燕山乃是燕山當地一位賢達之人曾教養膝下五子俱都為社稷棟梁,可能地域偏僻,季珪也未曾耳聞罷了。”

  崔琰交遊廣闊,又極喜遊曆天下,說是博聞強識亦不為過,他聽了顏良的解釋,猶自半信半疑,但這三字歌卻是的的確確首次聽聞,卻哪裏想得到顏良是剽竊後人的作品。

  這時候崔琰也把十句歌訣抄錄完畢,薔夫高高興興地上前接過在百姓麵前高高舉起展示,百姓們自然是高聲喝彩不提。

  顏良為了避免被崔琰繼續追問竇燕山之事站出來道:“崔令到縣之後,大力興學,令各鄉恢複鄉庠,實乃利國利民的善政,有感於此,我欲重修增擴各縣縣校與郡中郡學,令更多的莘莘學子可以慕教化識經典。”

  “且郡、縣、鄉、裏各級學校庠序均會向所有近學的孩童提供基本的餐食,若其中有貧苦人家的孩子,還會適當給予補助,當使我常山境內每個適齡孩童均能識文斷字。”

  “以後各級官立的學校庠序均不再收受束脩,而由各級學校自行發放俸祿。各地將劃撥相應的田地作為學田,所產出之物用作支付教授俸祿以及學生的餐食、補助等等。。不足者將由各地府庫以及福利彩票盈餘中補足。”

  “此外,郡縣還會設立獎學金,用以激勵各級學校中成績優異的學子,且在優異學子學成之後,充入各地官署為吏為佐。”

  顏良十分突兀地宣布了好幾項重大決定,其中的影響甚至廣及整個常山,讓隨行的官員和崔琰等人驚詫不已。

  其實顏良這一番話並非無的放矢,也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早有籌劃,正巧趕上崔琰在井陘大力興學,便乘勢提了出來,也好在崔琰麵前大大裝一波逼。

  兩漢之時,社會富足,文事大興,尤其是光武帝劉秀在當上皇帝之前還是太學生出身。

  在打下江山之後,劉秀也是封存兵戈休養生息,恢複生產大興教化。

  所以說這年頭高端的經學禮義雖然還是被各家各族世代傳承有所壟斷,但社會之中的普遍教化要比後世一些朝代強得多。而且,世家大族在一些高端經學方麵的壟斷也有鬆動的趨勢,比如熹平石經便是朝廷集天下精英士人們的努力,校正出的經義範本,刊刻在太學外的石碑之上供所有人拜讀抄錄不過這種種文明盛況都建立在天下太平的基礎上,當天下紛亂之後,文明的傳承也受到了威脅熹平石經費時八年校訂刊刻,但卻隻完好地保存了六年,當董卓的西涼兵進入雒陽之後,巍峨都城毀於一旦,太學石碑也遭到了破壞放眼到天下郡縣也是如此,亂世之中,原本十分興盛普遍的學校庠序也紛紛停課停辦,影響了教化傳承顏良作為新中國下生長出來的錘子鐮刀黨人,當然明白教育對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他來到常山之後雖然大部分精力放在軍務上,在政務上插手不多,但覺不代表他不在與思考種種問題眼下便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有崔琰這個名動河北的名士首倡,顏良大力支持並闡發開來也不會令人覺得突兀果然,崔琰聞言後無比鄭重地朝顏良深深一拜,說道:“明府此言大善,若種種措施得以施行,則常山教化將冠絕河北矣!”

  顏良回道:“若無崔君冒雪進山來黑山鄉布施教化,我亦不會有所感,此亦崔君之功也!”

  顏良與崔琰一頓商業互吹而圍觀的百姓們也紛紛拊掌稱讚,口稱二人是賢府君與賢令君一頓作秀完畢,顏良與崔琰都被鄉薔夫邀請到他的居所裏用宴席間顏良問及崔琰有何賢才可推薦主持郡中以及各縣的教化興學之事了解過一些三國曆史的顏良知道,曹孟德手下前後有三人為他薦舉了大把的良才,為首的便是荀彧,然後主持選用的便是崔琰與毛玠有了此三人的大力薦舉良才,曹老板才極為有效地充實了各地的官署,實實在在地打下了魏國的基礎由此說明,崔琰聲望素著交遊廣闊且有識人之明。。顏良又怎能不好好壓榨一番崔琰道:“明府手下功曹張德林、主簿田伯然、五官掾劉孔才、文學掾張稚讓等,均是勤幹之才,有彼等督促各縣學校事足矣。”

  顏良道:“張廣、田燦、劉劭、張揖等人才具我亦知之,不過郡學與縣鄉之學有所不同,鄉庠重啟蒙,縣校再進一步可教習禮義,郡學卻得教授各種經義,非飽學之士無以擔當,敢問崔君可有人選?”

  在顏良的概念裏,鄉庠可比作小學,縣校可比作中學,郡學則比作大學中小學的教育還算問題不大,畢竟漢朝的底子在,合適的文人也不少,但大學就有些難了,不是普通文人可以支撐得起來按照顏良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選自然是崔琰的老師鄭玄,不過鄭康成在不久前病逝了,而且即便鄭玄還健在,估計顏良也請不動他,人家可是連天子的公車征辟都敢於回絕的大儒。若是郡學興辦起來後,教學水準低下,那還不如不辦,若要辦好,非得有合適的人才才行對於這等難題,顏良肯定是沒辦法的,隻得拋給一門心思興學的崔季珪身上崔琰想了一想後突然眉毛一展,說道:“有了!在下想到一人卻是極為合適,隻是不知請不請得動他。”

  顏良也一喜道:“啊?是何方賢達?”

  崔琰道:“非是旁人,正是明府同郡長者張子明是也!”

  顏良驚道:“張子明?可是任縣張臶張公?”

  崔琰道:“正是任縣張公,我前與公孫君遊曆至並州,聽聞張公正在上黨,便折道往謁,聆聽張公教誨。張公素好鑽研學問,卻不耐俗務,不好官爵若明府請其來常山開課授學,定能使常山郡學名揚河北!”

  對於張臶其人,顏良後世也有些印象要說張臶在三國演義裏根本沒出現過,三國誌裏也隻是草草提及,卻為何能讓人記住呢?

  無他,因為這家夥太能活了張臶出生於漢永和元年(136年),到現在建安五年(200年)已經是七十五歲,在這普遍壽數不長的年代裏算得上是長壽之人可據顏良所知,此人一直活到了魏正始元年(240年),足足一百零五歲堪稱是三國第一人瑞且張臶的脾性也古怪,少時遊曆過太學,學問為時人所推崇,但其人卻好似對仕途並無興趣,學成之後就回鄉隱居在袁紹入主冀州之後也有人向他薦舉張臶,袁紹多次征辟,張臶不厭其擾索性遷居了上黨,可謂是相當不給麵子來到上黨後,袁紹的外甥高幹不死心,還想表舉張臶為樂平令,張臶照樣不鳥他且顏良還知道,在原本的曆史發展上,曹阿瞞抵定河北就任丞相之後也征辟過張臶,張臶根本就不去見曹操曹操的孫子曹叡繼位之後,當時頻頻發生天災,朝臣們又薦舉張臶,麵對曹叡的征辟張臶照樣以年邁老病為由推脫凡此種種。。可見張臶是多麽不愛當官,不鳥權貴此時崔琰提議邀請張臶來郡學開課授講,雖是個極好的人選,但難度也不小顏良問道:“張公德行學問我亦深為之拜服,奈何張公素來不耐俗務,不好官爵,不阿權貴,我又如何能請動他大駕?”

  崔琰笑道:“若是旁的時候,旁的事務,或許張公不會應允,隻是此時請其來常山開課授講,或也不為難事。”

  顏良見崔琰顯得胸有成竹,便問道:“噢?這卻是為何?”

  崔琰答道:“我到上黨之時,恰逢高並州欲表張公除樂平令,張公卻避而不受。張公德高望隆,座下門徒眾多,此番拒絕了高並州,頗受高元才所忌,張公正有意離開並州,若明府盛情相邀,或可促其成行。且張公不好名爵利祿,唯傾心學問,明府請其來常山開課授徒,與征辟表舉其為官大有不同,不可混為一談。”崔琰此話說得有理有據,連顏良也聽得覺得大有把握,心想怪不得此人能為曹孟德的主持官員選用,果然是大才啊!

  顏良在穿越之前可是在政府部門裏打熬了好幾年,各種各樣人也看得不少,知道張臶便如同後世某些德高望重的學者,對官位的欲望不大,但若有機會能夠得到一些學術獎項,在學界留名,則十分熱衷他立刻轉念道:“既如此,則常山郡學亦不當喚作常山郡學,當改個名稱才好,免得張公以為我是辟除他為官。”

  崔琰讚道:“明府有此不拘一格之度量,則張公必能應邀而來哉!”

  顏良問道:“那郡學又當喚作何名呢?”

  崔琰道:“郡學雖不冠常山之名,但當讓人一提及便能聯想到常山為宜。”

  顏良讚同道:“崔君所言極是隻是名稱卻不好起。”

  這時候一直陪同在旁的麽弟顏佑道:“府君,下吏倒有一名可供參考。”

  顏良問道:“立本有何提議,快快說來。”

  顏佑道:“時值正旦,府裏縣裏又得為縣中各大名山供奉法食,以求得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元氏縣素有六大名山,其中三公山、封龍山、靈山素來得供奉法食。光和年間前常山相南陽馮府君又應吏民之請,先後上書詣太常,為毋極山君與白石山君更造神廟恢拓祠宮,立碑銘德,頌山之神,置吏犧牲從製。月醮時祠,禮與前三山同。”

  “下吏以為,名山大川,各有靈性,自古至今多有博學之士隱逸山林,開課授徒,若明府以六名山為名,建立學校,必能合乎名士高人心意。”

  顏佑話頭剛完,顏良還沒說什麽,崔琰就讚道:“好提議,不說遠的,便說本朝盧侍中便曾在緱氏山中講學,吾師康成公亦曾在不其山中授徒,若建學於山中實乃風雅之事!”

  顏良欣慰地看了看麽弟顏佑,心想我家究竟還是有人才的,顏佑雖然在下曲陽時和魏傑二人都是紈絝子弟,但來到常山之後一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今天更是琢磨心意提出了這個極為優秀的建議古時之人素來認為名山大川各有神靈。。比如將白石山成為白石神君,逢年過節祭祀,或者遭逢天災時還會去祈雨等等這元氏縣內的六座名山倒是極好的由頭,逼格既高,又能把學校建立在山腳下節約地方顏良道:“立本提議甚好,則名山興辦學校,極為合宜,你且說說,當喚作什麽?”

  顏佑被二人接連誇獎也笑道:“下吏以為當喚作六名山學。”

  “六名山學,六名山學。”

  顏良心裏默念幾遍,心想這六名山學怎麽聽起來怎麽怪怪的,仔細一琢磨才發現這念起來太像秋名山了,那自己豈不是變成老司機了?不行不行,這不是開往幼兒園的車顏良尋思片刻,說道:“六名山學不夠大氣,便喚作六山學院吧!主持學院教學之任的便成為山長,我這便請張公為六山學院的第一任山長。”

  《三國求生手冊》。

  最快更新三國求生手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