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拜師(二)
作者:國手丹青      更新:2020-05-06 15:21      字數:5241
  隻見劉小明老師在全場的注視下,起身朝著門口走去了。

  接下來又有一位老師在麥克風說道,大家先不要擅自離場。我們會有專門的老師組織大家安排宿舍和教室。希望大家有秩序的進行,在這兒先感謝大家的配合了啊。

  隨後,從門口走進了大隊的老師,將會場內的學生按照一列一排的形式分割。然後按此形式分別帶出。

  由於蘇喆三人最後到場,所以等待的時間也比較長。更讓蘇喆驚訝的是,他竟然在人群之中看到了熟悉的人。那個在校考過程中坐自己旁邊的美貌女孩兒。她似乎也看到了自己,蘇喆有意識地低下了頭,試圖讓她別看到自己。

  可是事與願違,更何況蘇喆校考的操作在這個未曾謀麵的女孩心中留下了補課磨滅的印象。

  其實女孩兒的名字叫呂雅。隻不過蘇喆不曾注意罷了。第一次的相遇,呂雅並未把蘇喆當做單位。因為蘇喆的打扮並不出眾,甚至還很邋遢。呂雅當時就心想,這種連自己都收拾不好的人還怎麽考試,哪知道之後蘇喆的操作就狠狠的扇了自己一個耳光,而且是很疼的那種。從第一場考試到結束,他每科隻用很短的時間就已經交卷走人了。

  毫不避諱的說,呂雅能夠明確的感覺到這個男孩和絕大部分考生都不是一個層麵上的人物。除非就是他提前知道考題並且練習過很多次。假如說這是藝考的話還有些可能性,但是如果是校考的話那就一點概率都沒有了。

  呂雅根本忘不了蘇喆臨走時的那個背影。直到現在,呂雅都感覺那個背影對於自己包含著一絲絲的嘲諷與戲弄。

  呂雅的家庭條件是很優越的,父親呂南在XX市也都算有頭有臉的人物了。父親在XX市有一家屬於自己的上市公司。身價早已超過三十億。因為從小的衣食無憂和嬌生慣養。女兒打小學習成績並不靠前。所以在高中的時候,在好友的介紹下,呂董事長被迫送女兒走上藝考之路。

  在我們看來,身價超過三十億的董事長為什麽會考慮這種細枝末節的事情。哪怕是女兒考不上也無所謂啊。就自己的存款也夠她下半輩子錦衣玉食了。可是在呂雅的父親看來。事情不是這樣來說的。

  就呂董事長自己來說,他本身就是出自貧苦之家。未接受高等教育是他自卑的心理陰影,這也是他一生的遺憾所在。所以他不願意看到自己最疼愛的女兒也步他的後塵。一開始的時候,呂南並未想過非讓自己的女兒考個啥好的學校,能讓她完整的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或者是靠她自己的努力考個大學就行了。

  到後來才明白了一所好的院校對於女兒未來的發展和她以後的圈子是多麽的重要。

  在女兒慢慢接觸了藝考之後,呂南突然發現,自己的女兒不同於以往的開始靜下心來畫畫了,那種專注的眼神是騙不了的人的。就平常來說,呂雅是絕對不會在一個地方呆幾個小時看書的。但在藝考的魔力之下。呂南經常性的看到女兒端坐於畫架前,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去描摹、觀察一幅畫。

  呂南可以看出來,女兒不但不抵觸,反而對藝考很有興趣。便大力予之資源加以培養。可是還是有些晚。就現在的社會情況來說,即使是一般的家庭,父母也會用盡心思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孩子的課外技能和興趣。當然了,大部分家長會選擇孩子主攻美術和音樂。但是不得不說,雖然培養一定的興趣愛好對於孩子的未來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對於一般的家庭而言。這個經濟負擔是很直白,很客觀的。

  這次劉小明來本市做巡回演講,呂南也是非常重視。劉小明這個名字,哪怕自己沒有接觸藝術行業,但是親朋好友一致投以讚成票。可見他在藝術圈裏的影響力。呂南也就把這件事安排到日程了。

  在劉小明剛到本市的時候,呂南就以私人企業家的身份招待了劉小明,並將自己的千金愛女介紹於劉小明認識。

  大家都是成年人,有些事也就不用說的太明顯了。劉小明並沒有反對。自己來就是有招收門徒的意圖。隻要孩子符合標準,他還是欣然接受的。不過他剛見到呂雅的第一眼,他就知道,這個孩子沒有資質成為自己的門徒,哪怕他爹是富翁。

  就劉小明的授課經驗來說,他確信自己的認知沒有錯。那就是既長得好看又條件好的孩子專業一定不會太好。這個認知也同樣適用於文化課方麵。

  但自己不可能當著人家父母的麵就說出來吧。就算是他爹不是富翁,作為一位老師,不呢個隨便的數落自己的學生,這是為人師表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和職業素養。因為劉小明從一開始從事美術教育這方麵來說。他就一直嚴格要求自己。隻要家長將孩子交給他,他

  就有責任有義務對這個孩子的學習負責。

  這個孩子如果說成績出現問題,那麽和他就有很直接的關係。

  每一個孩子都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放棄一個孩子就是放棄了一個家庭。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著“立德樹人”的責任。而且“立德樹人”是一個長期的、持久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經過時間的打磨。歲月的積澱。還有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堅實的理論經驗才能到達。這就需要教育者不斷提升自身品質,以身作則,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總結,傳授給受教育者道德觀念和道得行為。

  培養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有正能量的藝術類人才。

  美術類教師應該樹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將德育作為高校教育的出發點。在當今高校美術教育中也應踐行這一出發點,以其偉哥本,結合美術教育中的美術作品、美術技能、美術思想,來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內外兼備的優秀學子。

  美術教育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且還是一種文化傳承,提升美術受教育者的自身修養,就能使其通過大師的作品與大師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大師借用作品所傳達出來的精神內涵和情感取向,進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造出有靈感、有價值的美術作品。這就說明“立德樹人”對高校美術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小明從事於美術教育,亦稱為專業美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基本目標的一個專業,其中專業知識指素描、油畫、色彩、國畫、書法、等相關的專業技能。他總是要求自己在教授學生技能之前先要“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實際學習生活中把握自己的道德底線,堅守自己的情操。才能更好的讓藝術和道德融入生活,融入思維,融入靈魂。

  當然,空談“立德樹人”隻是白搭,這無疑是對美術教育者道德水平的挑戰。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文化產業的功利化和商業化越來越明顯,許多藝術作品逐漸與商業掛鉤,藝術的標準也是一降再降。藝術的天平開始越來越向商業化傾斜。

  利益為上和功利主義的風靡,使得越來越多的師資隊伍的教學責任感和為人處世的價值觀發生了扭曲,不少的教室抵抗不住外界的誘惑,依靠自身具備的藝術條件,瘋狂地高產高銷可能毫無建樹和藝術價值地作品來獲得巨額地報酬。

  這無疑是一種身份消費了,借用自己取得地名氣,拋售沒有經過思考、反複揣摩加工粗製濫造地藝術作品,當然了,那已經脫離了藝術作品地範疇。

  不僅使自己的道德水平遭到了質疑,而且對學生道德水平的培養也產生了不良影響。這就需要在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中,首先保證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水平,踐行“立德樹人”的原則。教室在美術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尤其是為人處世的態度,教室舉手投足的表現會映射到學生的腦子裏。

  然後經過加工形成二次效應,所以教師自身的道德水平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應該重點關注考察教師的自身素質,定期開展交流活動來促進教師的思想文化建設,增強美術教育者的道德認知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而“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這樣的話,學生的藝術之才會是正向的。

  受教育者的個性與道德能否互相平衡?這個問題劉小明有著自己的認識,由於美術本身所具有的審美標準不同,具體到人就更加難以準確定義審美。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一千個人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說明每個人都有獨到的見解,尤其是經過藝術熏陶的人,追求藝術的思想較為濃烈,一般都會形成異於常人的個性。

  有些學生為了追求個性,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知,小到穿衣風格、發行配飾,大到封閉自我,不予外界交流,通過僅有的抽象作品來彰顯自己的個性,最終達到一種極端主義,甚至認為道德本身也是可以挑戰的。

  對於這樣的學生,劉小明一直比較重視,因為這樣的學生他會獨立的投入到畫麵之中。他們對於畫麵有著異於常人的悟性和理解,總能創造出一些新的藝術作品。如果將這種想象力加以合適的培養,這種孩子在藝術之路的發展是很可觀的。

  就現在的高校美術生來說,往往沉醉於自己的藝術世界中,構造生活、藝術和思想的框架完全憑借自身的個性化,缺乏實際理論,而且對於道德感的認同較差,隻關注個體發展而忽視集體效應。學生在個性化的驅使下對道德產生的不重視無疑是教育者應該重

  點關注的問題。

  道德是掌管個性化的口袋,如果個性化跳出了道德的束縛,將會產生很嚴重的社會威懾力。但是如果是因為道德,限製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在美術教育者的教育過程中,既要注意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又要注意培養他們正確的道德觀念,把握好個性與道德的尺度,努力使個性和道德達到一種動態平衡。

  再者就是認識美術本體內容與德育關係的挑戰。高校美術教育越來越多的將培養“德藝雙馨”的學生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但是有些教育者缺乏對於美術本體內容和德育關係的認知,隻教授學生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忽視對學生在美術學習創造中,包括對美術技巧因素的掌握。

  還有對美術表現出的藝術形式的理解和思考在內的引導,這種現象勢必會導致學生的專業素養和道德品質達不到有機結合,限製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高等美術教育要注意到美術本體與德育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專業技巧的傳授基礎上,踐行“立德樹人”的理念。加強道德教育,培養專業與道德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就劉小明從事這麽多年的美術教育來說,他總有一個習慣,他從不會在意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當然了,學生個人的基礎能力的表現關乎於學生自身的天賦和能力。但劉小明終點觀察的是學生的道德表現。他最討厭的就是學生對自己撒謊,也許這也算是他的性格短板吧。但就是改不了。

  但不得不說,劉小明在美術教育這一專業領域中有著獨特的方式和正確的引導觀念。在他看來,美術教育本身就是培養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通過視覺感知外部的世界,長期的直觀感覺帶給精神上的震撼,形成一種藝術上獨特的審美。

  著名美術學家朱光潛曾經說過:“美的本質問題不是孤立的。它涉及美學領域內的一切問題、每個時期的藝術創作實踐情況以及一般文化思想情況,特別是哲學思想情況,最後都要牽涉到社會基礎。”

  可見美的本質是被歸結到社會中的,而擁有正確的審美意味著對社會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高等美術教育中要加強課堂建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製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深入專業技能的培養;開展實踐活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真正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

  其次就是豐富學生的藝術實踐形式,藝術實踐成為現在高等美術教育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課堂上美術教育者進行某個教學技巧的教授後,為了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了解,會借助某些教學手段來強化學生的認知,比如讓學生臨摹一幅畫或者根據某幅畫來提問學生的感受。

  這就屬於課堂實踐。而課外實踐相對來說就比較廣泛,形式也更加多樣化。現在美術專業的學生經常出去寫生,有的去大城市,有的去鄉下田野,根據他們各自的感受描摹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和建築形式,通過實踐引導學生了解大自然、感知本土文化,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文化和濃鬱的愛國主義情懷。

  另一種課外實踐表現形式就是利用美術學習者的專長來為社會做公益。例如有些美術學校經常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藝術展覽、藝術會演和感恩作品的贈送活動。用自身的美術底蘊來為社會做貢獻,讓更多的人欣賞藝術,實現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契合。

  唐代韓愈在《師說》中強調“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從中可知中國的師道古已有之,並且一直傳承到現在。中國美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繼承開拓史,師道傳承一代又一代延續造就了今日美術的輝煌。

  每一位繪畫大家都有相應的傳承者,“師徒相授”是美術教育中最常見的形式。而劉小明此行正是為了踐行這種形式而來。在學習中,教育者的技術,藝德、品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

  現在許多美術教育機構都會聘用“德藝雙馨”的大師級藝術家來教導學生,不同的機構之間還會交流學習,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立德樹人”。

  高等美術教育涉及到學生的專業水平和道德教育,要協調好兩者的關係,在實踐中既要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又要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劉小明源於多年的美術教育經驗而來。也正是因為他保持著一顆純潔的“立德樹人”之心,在美術教育界,劉小明能夠以巨頭的身份統領一切。

  而蘇喆不知道的是,這一切的美術教育經驗就是他所要真正領悟的要領,這關係到未來的藝博在他手中的發展,是輝煌或掉落。僅一念之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