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作者:鬱鬱蔥蔥2010      更新:2020-04-17 13:27      字數:4049
  第二十五章歸去07

  “這話倒是不差”吳詡聞言不由笑道:“難得你竟看得比我明白”

  到底是在終南山行宮待了一段時日的人啊

  吳詡忍不住揪了一下李治下顎的胡須已經由兩三寸長了,看起來還頗有些道骨仙風歎道:“你的想法是不錯,卻還需防著這好經被壞和尚給念歪了”

  李治挑眉笑道:“這就要看媚娘你的手段了”

  吳詡也不謙虛,道:“此事必定可行。”

  如今天下太平,大唐帝國國富民強,君權高度集中。

  加上此次一舉鏟除了宗室之中最大的反對勢力,可以說,如今大唐上下,再沒人敢在吳詡麵前哪怕是暗地裏嗆聲了

  趁此機會,她若挾君威下發一些政令律法,定是能夠暢通無阻的

  而她家二郎大概也是看準了這個機會,乘機辭去了東宮之位,推了四郎上來。

  一來徹底消弭了母子二人因各自地位勢力變化而產生矛盾的可能,二來也趁了其常伴兄長的心願。

  至於四郎

  還真是個全新的開始啊

  吳詡心裏暗暗一歎:四郎是根好苗子,可惜年紀略小,有個兄長在旁帶著,傳授經驗教訓倒也不錯

  攝政王就攝政王吧

  吳詡既然已經下定決心,李治也就放了心,當即命李三郎等人開始著手撰寫攝政率。

  雖說又是一個新事物,但攝政王神馬的,顧名思義啊

  李三郎等人何等聰穎,不用兩天功夫,就把攝政率給列出了一個提綱來了。

  至於細節部分,由政事堂慢慢吵著先,上皇他老人家可是要回終南山行宮修養去了當然,他還要把吳詡也一起拉走。

  美其名曰:今上也該放個假歇歇了,一般瑣事你們就看著辦吧,有啥大事就找新出爐的攝政王好啦

  為了避免政事堂那幫老頭子跑來堵人,李小九陛下很光棍地留下一道詔書,然後十分機智地連夜起駕,拉著吳詡跑路了

  等眾人反應過來的時候,帝國兩大巨頭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既沒回終南山行宮,也沒回長安。

  留在神都的一幹大小相公隻能大眼瞪小眼,麵麵相覷。

  好在吳詡還有點良心,留了一份手書給李三郎,表示自己隻是跟著上皇出去微服私巡一段時間,不日即回。

  此外,吳詡還表示,新任東宮的官屬不作大的變更,隻增加一些少年作為侍讀,具體選拔工作交給長孫詮全權負責。

  至於修撰攝政率的工作,吳詡希望政事堂要嚴肅對待,她希望等攝政王――齊王李賢撫民回來,就能看到比較完善的草稿

  此外,皇帝不在期間,有啥重要的工作,乃們就直接請示攝政王和太子吧。

  咳咳,就醬紫。

  念完武皇手詔的李相公,笑得一臉如沐春風,卻令在場諸人生生打了個寒戰。

  “武皇既然如此看重吾等,吾等豈能令其失望”

  眾人聞言,唯唯稱是,便是張文瓘、魏叔玉等人也將滿腹怨言給咽了回去。

  李相公這次可是真惱了

  =============開溜遊山玩水的分割性================

  “阿切”

  隨著一聲清亮的噴嚏聲,官道之上,一隊人馬遝遝而來,正是被李相公恨得咬牙切齒的翹朝“二聖”一行。

  “定是李三在念叨我呢”吳詡揉了揉鼻子,訕訕道。

  翹班出來遊山玩水啥的,感覺是挺爽的,不過被留下的人就

  怨念估計很大誒

  吳詡又揉了揉鼻子,看看官道兩邊的風光,隨即就把那一絲絲愧疚給拋到了天邊哥為了大唐江山夙興夜寐了這麽多年,也該享受一把了

  想著,吳詡一夾馬腹,向前快跑了起來,她把此時已換了一身騎裝,帷紗覆麵,端的是英姿颯爽。

  難得李治今兒精神也不錯,與吳詡並轡而行。

  二人之後還跟著三輛馬車及二十餘騎侍衛。

  說是微服,二人才不會蠢到什麽人都不帶,兩個人跑出來瞎逛呢

  這也是李三郎等人並不擔心二人安全問題的原因。

  吳詡一時興起,策馬跑了個痛快,將一幹侍衛甩了個數十丈遠,這才緩下步子。

  李治倒是一直不緊不慢跟在她身後。

  這一路也有不少行人,或步行或騎馬或駕車的,不一而足。

  而今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一路走來,也並沒有發現各州府有什麽治安問題。

  吳詡心中得意,道:“當今盛世,比貞觀之治如何”

  之後上來與之並行的李治,聞言隻是一笑,並不答話。

  吳詡知道他是不欲言及自家老爹的黑曆史,便也就此打住了,正要轉移一下話題。

  卻不想,已有人聽到了吳詡方才的話,忽然就插了話來:“比及當今,貞觀豈敢稱治世”

  吳詡與李治聞聲,回頭一看,竟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小郎君,駕著一匹十分可愛的小馬跟在二人之後呢。

  這q人q馬的,說話要不要這麽老氣橫秋的

  吳詡忍俊不禁。

  李小九卻是一瞪眼:“你這小郎君才多大年紀,竟也知道貞觀朝的事”

  那小郎君聽到李治這話,一張嫩臉頓時脹得通紅,“吾已年過十五了”

  你說的是虛歲吧,孩子

  吳詡悶笑著想著。

  而且,這娃聽人說話的重點是不是搞錯了啊

  眼見李小九越發吹胡子瞪眼了,吳詡忙笑著上前打圓場:“這位小郎君想是也從帝都出來可有什麽新聞”

  那少年聽到吳詡的問話,小臉可疑地又紅了一層,略有些結巴道:“武、武皇平定逆賊,帝都安然如初雖說東宮讓、讓賢乃一大憾事,但齊王實乃仁義之君,雖有攝政之號,卻無僭越之行”

  少年顯然對前東宮太子李賢十分崇敬,對新任東宮也抱有極大期望。

  提及當今皇帝吳詡,他倒是比較謹慎,“武皇見識深遠,為國為民頗有建樹”隻是性子不像個女子,行事與其姓氏一般淩厲。

  後一句到底沒有說出來,吳詡聽得十分滿意難得聽聽民間真實的聲音,還真擔心有人抱怨呢

  話說,史上阿武的名聲可是相當糟的啊

  眼見吳詡笑靨如花,李治在旁不禁哼了一聲。

  那少年卻會錯了意,以為李治不讚同他的話,不由瞪圓了眼。

  李治覺得越發氣悶了:“你這小郎君說話倒還有積分見識,隻是,隻聽你提及今上和東宮,怎不說說上皇如何”

  此話一出,不僅是那少年,便是吳詡也不由側目。

  李小九這貨,難道是妒忌了

  “上皇上皇自然是千古難遇的一代聖君”短暫的呆愣之後,那少年便露出一副狂熱的神態,簡直像是遇到了偶像的瘋狂粉絲一般。

  李治不預這少年對他的評價如此之高,不禁露出一抹古怪之色來。

  “太宗皇帝有開國安邦之功業,尚不敢稱千古聖君”

  雖說做兒子的總喜歡跟老爹比較,李治卻從不覺得自己有一天能跟他爹相提並論的,更不要說聲名比他爹顯赫這麽多

  千古聖君神馬的

  聽著還是有那麽一點小激動啊

  “太宗皇帝固然有安邦之功,惜乎貞觀末年數次遠征高麗未成;雖有善於納諫美名,卻重用關隴勳貴”

  “上皇則不同”

  “都說大帝仁弱,可漢家曆朝曆代有哪位帝皇能做到今日之成就”

  “我大唐,自大帝登位以來,北伐高麗,東征扶桑,西討吐蕃,殊無敗績,國土綿延千裏,萬國來朝”

  少年說到興起,雙臂一張,如大鵬展翅一般,看得吳詡膽戰心驚,生怕那娃從馬上栽下來

  不過聽到那少年大讚李小九在位時的武功,吳詡也不由得沾沾自喜一番,說來那幾次大戰也都是有她一份功勞呢

  至於文治方麵,完全是有目共睹的

  科考製度的推行,全民教育的普及,以及信息輿論的控製,這些等等,讓整個大唐上下都風氣都煥然一新。

  固然還有些頑固的世家仍然滿心不忿,可“家世已不再是出人頭地的唯一標準”這一觀念已經開始深入人心了

  就如眼前的這個少年,看他的年紀明顯也是科考製度的受益者啊

  說李小九陛下是千古聖君神馬的,其實也不算違心了

  李治當然也早已想通了這一節,他能當上皇帝,不是沒有心結的,隻是當時的情勢不容他退縮。

  幸好還有吳詡一直陪著他

  李治側頭,正看到吳詡也在看他,即使隔著緯紗,他也能感覺到,媚娘笑得很開心呢

  真是美人一笑傾國城呐

  即使已是老夫老妻多年,李治還是有些遭不住

  此時此刻,他隻想抱住她,親上一口

  隻可惜這是在官道上,而且邊上還杵著這麽個不長眼的毛頭小子

  別以為讚他兩句,他就會這小子另眼相看了,毛都沒長齊呢,就會偷看別人家的娘子了,真當他是瞎的嗎

  上皇陛下傲嬌地哼哼:“話說得是不錯,怎不見你留在帝都為國效力,卻在這裏閑逛”

  此話一出,那少年的臉越發紅了,連眼眶都有發紅的趨勢

  而另一邊吳詡已經笑得止不住。

  “小郎君怕是年紀不夠,入不了大學堂吧~~”說著,吳詡又扯了扯李治的袖子,輕聲道:“天色可不早了哦”餘音嫋嫋

  “咳”李治一聽這話,哪還有跟人聊天的心思,故作嚴肅地回了吳詡一句:“此子倒是有幾分見識,可入明堂”

  說罷,他從袖中取出一枚玉玦,遞給那少年道:“你執此物到帝都見明堂執事,便可入學。”

  那少年果然愣住了,雖然之前他也曾懷疑過吳詡一行是帝都來的貴人,卻不想對方隨手拿出一塊玉玦就能讓他進明堂學習

  難道

  雖然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少年還是鎮定地接過了李治的玉玦,並且冷靜地道了謝

  如果眼前二人真的是他所想的那兩個人的話,大概是絕對不希望別人說破他們的身份的

  少年壓抑這心中的激動,詢問道:“不知相公與娘子接下來要去往何方,小子不才,願為向導”

  李治斜了他一眼,道:“向導就不必了,你倒是抓緊時間趕去帝都吧,若我猜的不錯,不日就要開恩科了”他跟媚娘這一溜號,李三郎那狐狸必然是要教唆二郎多招些青年才俊入朝做苦力的,正好還能借著東宮新立的東風充盈弘文館,培養東宮新班底

  眼前這娃倒是個好苗子啊

  吳詡見李治一臉算計,簡直不忍直視,隻能勸那少年趕緊返回長安,別失了機遇。

  那少年略一猶豫,便調轉了馬頭,走了好幾丈路才終於想起來還沒向吳詡二人通報自己的名諱。

  “小子宋璟,不敢請教二位”爾康手。

  那廂李治早已一夾馬腹,頭也不回走了。

  吳詡倒是覺得這少年名諱挺耳熟的,卻也沒放在心上,直到當晚休息的時候她才反應過來:我勒個去那小子不會就是那個宋璟吧

  路上隨隨便便遇到一個少年就是未來的名相,吳詡覺得自己的運氣實在是太逆天了

  可是,若沒有這份逆天的運氣,她又怎麽能走到今天呢

  吳詡看著身旁已經不再年輕的李小九,忽然覺得,與其說是她的運氣逆天,倒不如說是他的不離不棄才成就了今天的她,今天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