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作者:鬱鬱蔥蔥2010      更新:2020-04-17 13:27      字數:3606
  純文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 <fonlt;<b></b></font> 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br>

  第二十三章 兒女

  李小九陛下比起他爹李二陛下來,無論是性情還是行政方式都讓文武百官十分喜愛。

  這就是個活生生的仁君呐!

  而且,別看這位陛下長得文文弱弱的,他的武功已經遠超太宗高祖,不但拿下了連隋煬帝和太宗都啃不下的硬骨頭高句麗,還一統東方諸島,成了名副其實的東方霸主。

  隻憑這一件功績,就已經足夠流芳百世了!

  大唐的文武百官都與有榮焉。

  而之後的收吐穀渾,平吐蕃,更是讓眾臣對李小九陛下的崇敬到了極點!

  這樣一個千古大帝,即使稱‘天皇’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盡管李小九陛下有多少優點,也改變不了他是抽風帝李二陛下的親兒子。

  李小九陛下很少抽風,但這並不表示他不會抽風。

  先是,天後借著追封故太子弘之際,追封了已經過世了十多年的長女,諡號為‘思’,一應喪儀都按照親王製度。

  之後,天後又收養了一個跟故太子長得十分肖似的小娘子為義女,冊封為安定公主。

  這兩件還算小事,之後發生的事讓長安上下官民都目瞪口呆。

  就在長安上下因為太子忽然逝去而悲痛萬分的時候,李小九陛下忽然降旨,扣留了所有入京奔喪的藩王。

  不但如此,長安城的幾路禁軍的統領也被天後一紙敕令給抹成了白板。

  朝中各位相公都被不同程度地貶謫了。

  除了首相李績是主動要求‘退休’的外,李義府、魏叔玉、長孫詮、薛元超和許圉師等人都被貶出了長安,政事堂居然隻剩下許敬宗一個相公。

  六部尚書侍郎也被大換血,不論他們曾經是哪個相公的親信,還是二聖的直接心腹,沒有一個不被撤換的……

  替換的官員幾乎都是新人——不是說他們的年紀輕,而是根本就沒在中樞幹過的生麵孔,論起官職來,這些人最多就是一州一府的一把手而已,之前連六部侍郎都沒當過!

  這要怎麽理事啊?

  天皇陛下這難道不是抽了嗎?!

  可是,沒有人敢發出半聲異議。

  君不見,連政事堂的相公們都不敢說半個字,乖乖的去外地道刺史了嗎?

  乃們這些四五六品的小官吏,有什麽資格跳出來訴說委屈?

  再說,現在整個長安城的兵馬都在天後手上呢,天皇陛下要是朕那啥了,天後不會殺手不管的!

  於是,困擾了吳詡和李小九多年的官場大換血行動就這樣順利的完成了。

  當然,貶謫李三郎他們這些相公這一舉動隻是權宜之計,等風頭過了,自然要把他們召回來的。

  至於倒黴的許敬宗,他隻是被吳詡給捉弄了而已。

  誰讓他總想往上蹦躂呢,這次就讓他當一次猴大王,過一把當首相的癮好了~~~~

  大換血行動一直搞到了顯慶七年年末。

  新任西台侍郎上官儀上書二聖,認為應該早定東宮,以安天下。同時這位年輕的上官郎君還暗示,總把各地藩王扣在京城,是要出亂子的啊!

  “把他們放回去,才會出亂子呢!”吳詡看了這上官儀的則子,不由嘿然冷笑。

  一旁的李小九也在仔細看則子,他手上拿的這本則子也是一位新秀所呈,不過這一位看問題顯然比上官儀深刻多了。

  此人姓張,名文瓘,是新任的東台侍郎,之前一直在遼東半島任職,這次被李小九陛下直接調過來任了東台侍郎,說是空降也不為過。

  張侍郎也提到了要盡快選東宮的想法,但在藩王問題上,這位才俊卻表示出讚同扣留藩王的舉動,還提出以後的藩王冊封最好是都給爵不給地,以避免自漢以來的藩王割據之禍……

  這思想可夠先進的啊!

  李小九陛下不由暗暗稱奇。

  吳詡看他這樣,也撈過這張侍郎的折子來看。

  然後她也驚訝了。

  張文瓘這一建議頗像是清朝入關後的政治製度,所有八旗貴族都不得出京城,所有王侯都隻有爵位和俸祿,卻沒有封地……

  這主意好是好,可真要提出了,那她跟李小九可真是要把朝堂上下都給得罪完了!

  李唐宗室的那些老王爺們還不把他們倆個生吞了啊!

  李小九的想法顯然也跟吳詡差不多,他初看張文瓘的主意,也是眼前一亮,可仔細一想,李治還是搖搖頭。

  把所有宗親王族都關在京城,看起來是好控製了,可誰知他們會不會趁機勾搭京中禁軍,來個反圍剿呢?!

  當初他爹的‘玄武門之變’可是血淋淋的教訓啊!

  所以,扣押諸藩王隻能是暫時的,等過完春節,還是得放他們回去。

  而在此之前,倒確實該考慮一下新太子的問題。

  大郎離開後,二郎就是最年長的嫡子了,立為東宮應該是毫無爭議的。

  但是,李小九總有一種不踏實的感覺。

  而他對吳詡說了這種感覺之後,吳詡竟然也道:“二郎這孩子我也有些看不透,讓他當太子,大義名分上是沒問題,我就是有些不踏實……”這貨怎麽看都好像對太子之位沒啥興趣的樣子啊!

  “那就……再看看吧……”其實李治之所以猶豫不定,還因為大郎離開時,明崇儼對他們所說的一席話。

  他說他家大郎有帝王之相卻無帝王之分,而二郎既無帝王之相也無帝王之分,若是強求,將會遭遇不測。倒是三郎、四郎有帝王氣象的,可用心培養。

  吳詡聽完後,十分不信。

  但看二郎當時一副漠不關心的神色,她又有些踟躕。

  所以,立新太子的事就這樣一直被拖延著。

  顯慶八年春,因‘孝敬皇帝’崩逝之故,舉國上下都沒有大肆慶賀新春。

  而之前朝中大換血,二聖的狠辣手段也讓那些留在經常的藩王都有些戰戰兢兢的。

  總的來說,這個新年,大家過得都有些憋屈。

  直到顯慶八年三月,天後又一次懷孕,長安上下的氣氛才從壓抑中解脫出來。

  同月,天皇陛下大赦天下,並著長安及四都重檢牢獄,視察冤情,避免濫殺。

  之後又是全國大考之月,李小九陛下親臨長安大學堂考場,麵試錄取了二十餘名才俊。

  到了五月,天後胎位穩固,李小九陛下有帶著老婆兒子去洛陽避暑。

  這期間,沛王李賢的侍讀王勃因為寫了一張‘檄文’,被貶出長安,沛王麾下的一些侍讀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

  原本看好沛王入東宮的官員,也不由遲疑起來。

  沛王殿下卻根本不在意這些瑣事,反而把全副心思都投入到了改建合璧宮這件事上了……

  然後,合璧宮的名字被改成了‘昭明宮’,這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昭明宮改建完畢之後,李賢就去紫宸殿見了他阿娘,表示他想通了。

  結果,李賢同學一進門就給他阿娘跪了,可把吳詡嚇了一跳。

  “二郎,你這是做什麽,快起來!”

  左右宮人慌忙遵照天後娘子的意思,去攙扶沛王,卻不想被後者給拒絕了。

  “阿娘,你且聽兒說……”李賢此時的心裏十分平靜,他甚至已經想通了兩世以來困擾他的很多問題。

  比如是什麽讓他跟阿娘的關係變得緊張,是什麽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親生母親,又是什麽讓他竟然起了悖逆人倫的弑母之心!

  原來,他一直都有錯了……

  “兒知道,兒的表現讓阿娘和阿爹對兒有頗多失望……”

  “是兒錯了,求阿娘原諒兒吧!”

  吳詡被李賢這類似懺悔的話說得有些摸不著頭腦。

  若說她跟李小九對二郎一直期望很高這一點倒也沒錯,但也不到失望的地步。

  二郎的性子看起來比較淡漠,可他的天賦絕不比大郎差。

  而且,吳詡個人認為,李賢是因為非常敬重他的兄長,所以才會故意藏拙的,而不像她家小三郎,根本就是個蠢萌啊!

  所以,今天李賢忽然說出這樣的話來,吳詡都不知該怎麽接口。

  她隻好道:“二郎你一向做得很好,哪裏有錯?又談何原諒?我怎麽會對你失望呢?就是你阿爹,他也是一直很喜歡你的……”

  李賢聞言,卻忽然掉下淚來。

  吳詡的這句話,讓他心中最後一點疑慮都消失了……

  當年,阿兄才過世不久,他阿爹就開始臥病,並打算遜位給他阿娘,李賢隻記得他當時的心情有多麽憤怒!

  可是現在想來,阿爹之所以會這麽做,就是信得過他阿娘,讓他阿娘即位穩定政局後,再將政權平穩地過渡給他這個地位十分不穩的太子罷了!

  他卻辜負了阿爹阿娘的一片苦心……

  明崇儼所說的,根本就是他阿爹在警告於他,而他卻偏聽偏信,以為他阿娘是在針對他,甚至連阿兄的死也算到了阿娘頭上……

  現在想想,當年那個總在他耳邊搬弄是非的高政,不就是長孫家的姻親嗎?

  他真是太蠢了!

  居然寧可相信一介小人的話,也不信自己的母親!

  還故意作了《黃台瓜詞》這樣的曲子來刺痛阿娘的心……

  眼見兒子哭得痛不欲生,吳詡都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

  “二郎,你、你別哭了……男兒有淚不輕彈……呃,若是你之前有什麽做錯的地方,隻管改過來就是了……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和你阿爹又怎麽會怪你呢?”吳詡語無倫次地安慰著李賢,又使眼色讓阿韋去請李小九陛下過來。

  作者有話要說:繼續默默的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