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作者:鬱鬱蔥蔥2010      更新:2020-04-17 13:27      字數:3554
  純文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 <fonlt;<b></b></font> 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br>

  第二十三章 兒女

  這個時代的人,地位越是高貴,其成親時要走的流程所花的時間就越長。

  比如說皇子吧,一把結個婚起碼要花一年時間,而武敏之身為周國公,當然是不能跟皇子親王比的,但也起碼走上半年的流程。

  好在楊氏也不是個迂腐的人,有早就在給孫子物色娘子了,這長安城中有些頭臉的人家,她都頗有交情。

  幾乎是武敏之一鬆口,長安上下不少貴婦就已經得知了內幕消息。

  許氏算是世代官宦的書香門第,但其底蘊卻實在比不上長安許多世家,縱然與武氏這樣的‘暴發戶’聯姻,也有高攀之嫌。

  而許圉師本人也是進士出身,在地方任了幾屆刺史後就因政績突出被遭到長安,不過幾年功夫就從一個六部侍郎累遷累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到現在竟拜相入閣,與當初的上司平起平坐了。其晉升之途順暢得讓與他同姓的許敬宗嫉妒萬分。

  兩年前,許圉師的小兒子在遊獵的時候不小心射傷了人,許妻因為害怕幼子吃苦,就隱瞞不報。這事被許敬宗知道了,就趁機向李小九陛下彈劾了許圉師一本。

  那時,許圉師正跟隨小李相公輔佐太子監國呢,接到天皇陛下的詢問詔書,嚇得臉都白了,差點就引咎辭職了。

  後來,還是太子出麵,才保下了許圉師。

  此時之後,許圉師行事越發謹慎小心,對家中子女的教養更是嚴格。

  許家小娘子的閨譽在長安絕對不比幾個老牌世家的小娘子差!

  所以,不論是吳詡還是李小九,對武敏之選了許家的女兒這一決定,都表示比較滿意的。

  既然武氏和許氏都對雙方沒有什麽異議,楊氏也就毫不含糊地找人選日子,準備上許家提親了。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長安城出了一見大事,還牽扯上了最有力爭奪太子妃之位的候選人楊氏和周國公武敏之。

  吳詡聽完楊氏憤憤不平的描述後,氣得臉都抽了:媽蛋!居然算計到老子侄子頭上來了!不想活了是不是?

  “立刻傳周國公進宮!!”吳詡狠命地揉著太陽穴,讓小順子馬上去吧武敏之找來。

  現在長安城裏滿城風雨的,她必須要聽聽當事人的話,才能判斷到底該怎麽反擊!

  楊氏怒氣衝衝說完一通謠言後,眼睛就已經紅了,這會兒聽吳詡要找孫兒問話,立刻開始抹眼淚:“大郎真是命苦,小小年紀沒了爹娘,這好容易長大了,眼看著要娶娘子了,偏偏被人這樣誣陷……”

  “被上了這樣的名聲,日後誰家小娘子還肯嫁他?!”說到這裏,楊氏越發傷心了,也越發氣那些造謠的人和不好好待在家裏候選太子妃,卻偏要來招惹她家大郎的楊氏。

  吳詡在旁看楊氏哭得傷心,都不知道該怎麽勸解,這武敏之的婚事可是楊氏的一大心病,眼看著就要願望達成了,怎麽半路就殺出個楊氏來呢?!

  若是隨便什麽官宦家的小娘子也就罷了,大不了讓武敏之納了做妾,可這楊氏小娘子是太子妃的候選人之一啊!

  做妾是肯定不行的,但是做正妻呢?

  這讓人家許氏小娘子怎麽辦?!

  這可真是他喵的讓她頭疼!

  更鬱悶的是這事估計李小九和大郎(指太子)還不知情呢,要是有什麽奇怪的傳聞傳到他們的耳朵裏,還不知鬧成什麽樣呢!

  唉!

  吳詡想來想去,還是覺得必須先跟李小九通通氣,不然等傳言從‘周國公與楊氏小娘子有些瓜葛’變成了‘表哥先下手為強,生米煮成熟飯強搶表弟妹’,那就糟糕了!

  “阿韋,你去含元殿看看,天皇若是散朝了,就請他立刻過來!”

  “謹遵命。”阿韋聞言,也不含糊,作為吳詡的心腹,她一直都在吳詡和楊氏身邊侍候,對楊氏說的事其實比吳詡想得還要深刻。

  不管那個楊氏有沒有機會成為太子妃,能進東宮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了,可這小娘子偏偏跟太子的表哥傳出緋聞,這不是坑爹嗎!

  如果太子跟武統領因為這件事產生了隔閡,天後娘子還不得抓狂啊?!

  天後娘子不高興,天皇也……

  阿韋隻要一想天皇陛下也許會因此抽風的可能,就不由全身一抖,加快了步子往含元殿趕。

  不說長安這邊因為楊氏跟武家大郎不得不說的兩三事鬧得沸沸揚揚,卻說太子殿下在東都為了招生工作累得半死。

  “怎麽,這幾日沒有長安的信麽?”李弘在洛陽就住在合璧宮,他這次過洛陽來沒有帶多少人,除了她阿娘給他派的阿楊、阿柳外,也就照顧過兩朝聖人的元老大內侍崔內侍了。

  到了洛陽後,吳詡和李小九陛下幾乎每隔一天都會給兒子寫一封信,說說公事私事什麽的,連帶著他家二弟和三弟也會附帶一兩封信件和送給他解悶的小玩意兒。

  至於他家表哥武敏之,別看他平日裏一副冰山樣,寫信的時候廢話竟比他阿娘還多——這貨完全是一天一封信。

  每天翻閱父母兄弟和表哥的信箋已經成了太子殿下工作之餘的解乏最佳選擇。

  但是很奇怪,最近幾天竟然沒有受到長安的任何書信,連他家表哥的信也沒了蹤影。

  “崔翁,長安那邊是不是除了什麽事故?”太子殿下百思不得其解,隻好問一向消息靈通的崔內侍。

  崔內侍當然知道發生了什麽事——郎君啊,你家小娘子被人撬了有木有?!

  可他不能說啊!

  不過,想想老崔同誌能在宮中混這麽多年屹立不倒,也不是個省油的燈。

  別說他此刻心裏隻是長了一個不能告訴太子殿下的小秘密,就是有人拿刀架在他脖子上,他的臉上還是一如既往的平靜無波。

  “大郎,老奴想著這幾天皇天後想必是比較忙吧……”這話說得含糊,可正好又讓太子殿下不得不信。

  改革官製的事,李弘是全程都參與的,他當然知道這事要辦成是有多難。

  所以他阿爹沒有一開始就對朝中官員下手,而是先從學校開始改革,讓未來將要進入官場的才俊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

  這事不是一二十年能夠幹成的,每一步都需要靜心布置,萬萬不能踏錯,不然就會動搖大唐的江山社稷。所以李弘也十分認真地在東都籌劃,並把每一步進展都詳細記錄下來,傳回長安。

  在他離開長安之前,武敏之就簡單的跟他透露過一點,長安的幾路禁軍製度都要改革……

  現在想想,也許阿爹阿娘和阿兄都在忙這件事吧……

  太子殿下自己想通了,也就不糾結為什麽好幾天沒有長安來信的事,沐浴更衣後就繼續計劃下一步的工作,直到阿楊等人催促他休息為止。

  崔內侍倒是暗暗鬆了一口氣。

  可是不等他放下心來,從密衛處忽然傳來一個讓他頭痛萬分的消息。

  梁王李忠在藩地行巫蠱之術,結果被發現後忽然暴斃了。

  崔內侍此時的心情大概隻有五個字可以形容:我了個大擦!

  這事絕壁有陰謀啊!

  以崔內侍在深宮幾十年的經驗,一聽到梁王忠這事,立馬就能分析出n個針對天後/太子的陰謀來。

  說實話,崔內侍從跟著李二陛下以來,就認為這皇宮裏沒有一個人是好人,可偏偏當今的天後和太子有些顛覆他的觀念。

  太子就不說了,從小就天真善良得讓所有伺候他的人都有些抓狂,即使是後來跟著小李相公學習,也隻讓這位主子多了兩分心機而已,在帝王權術方麵完全是拍馬都趕不上他爹李小九陛下。

  至於吳詡,崔內侍一直覺得這真是個福氣天高海深的‘好人’呐!

  多少人在宮裏混了一輩子,也沒哪個像天後娘子這樣好運連連,每到絕境就峰回路轉的!

  而吳詡的好心腸竟然讓他跟王內侍覺得太過‘心慈手軟’。

  自古以來後宮之爭就是個你死我活沒有什麽可妥協的!

  可天後娘子愣是能手上不沾一絲血腥,就把天皇牢牢拴住身邊。

  而天皇的那些兒女,天後娘子不但沒有半分憎惡,待他們比他們親娘還好。

  像淑妃留下的那兩個公主,天皇根本早就忘了有這麽兩個公主了,可天後娘子竟然好心地讓賢妃撫養她們,還讓尚宮們提醒她,早日給兩個貴主兒選戶好人家嫁了。

  至於皇子們,天後待他們連最挑剔的禦史都沒話說。

  像梁王李忠,是李小九陛下的長子,又曾經當過太子,要是在前朝,早就不知死過幾遍了,偏天後娘子一直待他不錯,不但把他放在離雍州最近的梁州,連食邑封得都比別的親王要多一倍。

  現在忽然爆出梁王搞巫蠱,還把自己搞死的消息,這不是在打天皇天後的臉嗎?!

  崔內侍氣壞了,當即命自己的親信星夜趕到梁州去核查事實真相。

  然後,崔內侍有字斟句酌地寫了一封密折讓人帶回長安給李小九陛下。

  李治接到崔內侍的密折後,起初也是怒不可遏,但凡有點宮鬥知識的人都能看出這次事件是在針對誰的!

  無論是針對對吳詡還是對李弘,都是直戳李治的心肝脾肺啊!

  “給朕嚴查,到底是誰在後麵搞鬼!”

  一想到武敏之跟楊氏的事到現在還沒搞清楚,他的庶長子又不明不白死了,李小九陛下就覺得他又要犯病了!

  作者有話要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