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作者:鬱鬱蔥蔥2010      更新:2020-04-17 13:27      字數:3456
  第二十二章天下08

  吳詡聽出了李小九話中的堅決之意,知道他已經下定決心要跟吐蕃一戰了,也就不再多言!

  吐穀渾的地理位置十分微妙,一旦有失,吐蕃就會直接威脅到大唐在西域和隴西走廊的統治地位,所以不管使臣出使的結果如何,帝國都是要在西域和隴西一帶增兵的。

  自從李二陛下拿下高昌國,以及李小九幹掉西突厥之後,西域一帶一直都是大唐屬下的羈縻州(如同我們現在自治區一樣),安西大都護府名義上是統領西域一帶,可其下的許多官員都是本土部族的首領擔任的,比起半島和倭島的幾個大都督,安西都護府的都督們的實權不大,還處處受到本土官員的掣肘。

  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如阿史那賀魯叛逆的事件。

  要改變西部羈縻州的現狀是短時間無法實現的,因為這一帶聚居著許多不同部族,如突厥、羌族、黨項族還有不少吐穀渾人,甚至吐蕃人,這些人裏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肯輕易離開故土的。

  吳詡甚至做了兩個五年計劃,逐步遷走那些願意歸順大唐的族群,給予唐耳中優惠政策,讓他們到大唐中南部生活,然後再在西域地區投放大量中原百姓,盡可能地漢化當地族群。

  這個計劃能夠實時的前提隻有一點:西部不發生戰亂!

  可是,眼下這個逐步漢化的計劃顯然是行不通了,吐蕃不會眼看著大唐把隴西一帶完全消化幹淨,打理得如磐石一塊的!

  所以,他們動手了,首先做的就是吃掉吐蕃北上爭奪隴西走廊的攔路石——吐穀渾。

  “如今吐穀渾已失,九郎你難道還打算派使者去吐蕃嗎?”先前派的使者是去勸說吐蕃和吐穀渾兩家和解的,現在隻怕已經沒必要了。

  祿東讚都明目張膽把人家國王都給趕跑了,還立了個傀儡王,這不是明擺著要吞並對方國土沒商量麽?!

  派使者到高原,不但阻止不了吐蕃大軍,還白送幹糧給對方。

  不過,按照天朝的尿性,就算要打仗也要派給宣戰使者去告訴(恫嚇)對方一聲……

  這尼瑪真是送死率最高的勾當啊!

  “使者當然是要派的,不過不是去吐蕃……”李小九陛下想了想,還是決定依照先禮後兵的順序,警告吐蕃一下。

  隻是在前一波使者還沒傳回具體消息之前,李小九陛下可不打算再送一批去高原送死。

  白送幹糧給敵方這種事,可不是他的作風。

  “你不會是想讓諾曷缽回吐穀渾吧?”吳詡好歹跟李小九相處多年,對他的思路也算有一定了解了。

  如果唐軍打著護送吐穀渾王回國平叛的旗幟,倒是可行……

  隻是,眼下還有一個大問題沒解決,就是安西都護府根本抽不出一支可以與吐蕃十萬大軍對抗的兵馬來,這是其一。

  其二是,安西大都護府是裴行儉在坐鎮,有他在,那些轄下的部落族首領都不敢起歪心思,如果調用裴行儉去打吐蕃,西域地區絕對會發生騷亂,這樣實在不利於西域的長治久安!

  如果不用裴行儉,換個名聲顯赫的將帥去pk吐蕃大軍,算來算去也隻有契苾何力、蘇定方和薛仁貴三人可行。

  但是,契苾何力年紀不小了,不宜長途奔襲不說,而且他作為安撫遼東各部族和鎮守高句麗舊地的大總管,其作用跟裴行儉對於西域是一樣的,根本離不了遼東道。

  所以,隻有遠在倭島協助劉仁軌幹庶務的薛郎和還在南都軍校當教授的老蘇可以調動……

  讓這兩位將軍去跟吐蕃幹架,估計他們倆不但不會有半分怨言,還高興得很呢!

  就是兩人要趕到吐穀渾邊境,不是一天兩天能辦到的事……

  這個大概就是大唐目前麵臨的第三點困難。

  要如何快速有效的集結一批得用的將帥和一支實力足夠強大的部隊到西部呢?

  抽調安西大都護府的軍隊顯然是不可行,這會給北邊的波斯、龜茲等小國趁火打劫的機會。

  抽調關中的軍隊自然更不可行!

  吳詡跟李小九圍著沙盤看了半天,最後決定還是抽調益州軍,由吐蕃南部悄悄進入,神不知鬼不覺圍了吐蕃的王都邏些城。給吐蕃小讚普來個‘圍魏救趙’,教教他做小輩該怎麽尊重長輩才是!

  兩人商定戰略,就招來政事堂的幾位相公,命他們即刻做好戰前準備工作。

  糧草戰馬自不用說,另外還要準備一支迷惑吐蕃的使節隊,護送諾曷缽回吐穀渾,最好是能吸引住了祿東讚的注意力!

  兵部尚書任雅相和度支尚書盧承慶都是經曆過帝國剿滅高句麗和倭國戰事的幹吏了,聽了帝後二人的計劃都深覺高明,更提出了讓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轄下個部族派兵助陣的建議。

  祿東讚畢竟沒怎麽好糊弄,如果大唐隻派區區千餘人的使節隊去吐穀渾跟他十萬吐蕃軍對峙,他不起疑才怪呢!

  小李相公亦道:“此次派去護送諾曷缽的使臣至關重要,非能言善辯、膽識過人之輩不可行!”

  護送諾曷缽回吐穀渾的人可是擔著拖住祿東讚十萬大軍的重任,即使身後沒有一兵一卒,也要造成假象,讓對方以為他帶來了千軍萬馬,足矣一舉消滅吐蕃十萬大軍!

  這樣的人才不但要會忽悠人,還要有勇有謀!

  因為,即使祿東讚一開始上當了,等邏些城被圍的消息傳來,他就會立刻反應過來是怎麽回事了!

  到時候,使節團很可能麵臨憤怒的吐蕃大軍的報複……

  所以說,此行非常危險,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壞了天皇天後的計劃,還有性命之憂。

  小李相公的話剛說完,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到了他身上……

  吳詡忍不住咳了一聲,雖然她也覺得這個護送諾曷缽回吐穀渾的任務由李三郎去做最好,可人好歹是帝國亞相,老是被派去幹這種危險的任務,也太不人道了點吧?!

  於是,吳詡對眾人道:“護送吐穀渾王的人選且放一放,咱們還是議一議由誰帶兵從益州出發進攻邏些城吧……”

  這又是一個大問題……

  眾相公霍然靜了一小會兒,幾人中就任雅相帶過兵打過仗,一時之間眾人都眼巴巴看著任相公,讓他起頭——至於小李相公,這貨自詡是斯文人,一向是很少在行軍打仗方麵開口的。

  任相公被眾人看得無奈,隻得開口道:“微臣以為由益州入吐蕃,道路艱難,非當地勇將不能擔此重任……”

  說到這裏,他看了一眼上座抿唇不語的小李相公,硬著頭皮繼續道:“李相曾仕於劍南道巡察使門下,想來對蜀中大將必有所耳聞!”

  “哦?”吳詡聞言,倒是頗感興趣,對於李三郎青少年期的往事她一無所知,隻是隱隱聽說他少年時十分傲氣,雖然中了進士,卻因為脾氣倨傲被同僚排擠,被吏部丟到川中做了一個小官,要不是當時的劍南道巡察使李大亮愛惜他的才華,李三郎險些就在蜀中終老了!

  相信任雅相提起的蜀中往事,絕對不是李三郎的美好記憶吧!

  “任相公不說,我倒是忘了,益州可是出了不少人才啊……”提起讓他少年時光蹉跎的窮山惡水,小李相公竟然麵無異色,反而是笑吟吟地提名了幾個小有名氣的將領來。

  吳詡一聽這幾人都不在益州本地任職,不由搖搖頭。

  李小九陛下也道:“不妥。”

  小李相公於是又道:“天皇何必舍近求遠呢,微臣舉薦一人,定能擔當大任!”

  眾人聽李三郎這樣言辭鑿鑿,都不由好奇不已,到底是什麽樣的人竟然能讓小李相公另眼相看。

  “不知李卿要舉薦誰?”連李小九陛下也一時猜不到結果,隻能‘不恥下問’ 了。

  小李相公微微一笑,然後說了一個人的名字。

  殿上諸人聽到這個名字,都是一愣,然後陷入深思。

  如果是這個人的話,那可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虧得小李相公能想起他來……

  ---------------------好久不見的分割線君---------------------------------------

  “啊切————”長安京郊,一個身穿布衣牽著一匹高頭大馬的中年漢子跟著人&*流緩緩往城門方向移動,就在他將要走到城門口的時候,忽然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把前後排隊等候進城的群眾都嚇了一跳。

  眾人再細看那漢子的摸樣,都不禁暗暗咋舌。

  好一條威猛的漢子啊!

  這身高該有九尺了吧?

  守門的衛士也不由多看了這漢子兩眼,等查看此人的路引的時候,那衛士的眼睛忽然瞪大了。

  “蘇、蘇、蘇定方?”

  “俺就是蘇定方,咋啦?”那漢子大眼一瞪,可把守門的衛士嚇得一哆嗦。

  還是另一邊的長臉衛士比較鎮定,聽說這漢子自稱‘蘇定方’,立刻上前取過他的路引細看,確定此人正是從南都星夜趕長安回來的邢國公蘇定方後,立刻一把揪住那漢子的手臂。

  “將軍,你總算是到了,快快隨屬下入宮覲見吧,天皇天後都問了您好幾回了!”

  “入、入宮?”蘇定方聞言,不由皺起了濃眉,“俺這副模樣,怎麽好拜見天皇天後呢……”

  作者有話要說:老蘇,乃個囧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