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作者:鬱鬱蔥蔥2010      更新:2020-04-17 13:27      字數:3396
  第二十一章 二聖

  當然,這次劉仁軌送給葛成王的勸降書可與當初勸降黑齒常之和離間鬼室福信、道琛與扶餘豐的那兩封勸降書完全不同。

  因為,葛成王看了那封言辭懇切、聲情並茂的勸降書後,什麽話也說不出來,當即舊病複發暈過去了……

  劉仁軌此人算得上是當今少有的將帥之才,當初攻打百濟的時候,就是他力主收降黑齒常之,這才有奇襲任存城的成功,後來又以一招‘離間計’瓦解鬼室福信和道琛同盟軍,逼得扶餘豐自斷臂膀,最後輕鬆拿下周留城。

  這次的勸降書顯然也沒指望葛成王會順應天意,投降大唐,可僅用一封書信讓他氣憤到吐血不起,那真是意外之喜了!

  顯然劉仁軌也沒想到他那封勸降書會造成這麽意外的後果,其實他隻是想激怒葛成王,讓他主動跑回近江來送死,而不是龜縮在大和國,集結兵力跟大唐軍隊打持久戰。

  想不到葛成王這麽脆弱,這樣就吐血了……

  劉仁軌有些囧囧地把這幾日的戰報傳回金城,順便讓手下副將先把大友皇子和蘇我赤兄等倭國中樞大臣全部護送回半島,請天皇天後處理。

  如果此時的唐軍主帥是蘇定方的話,一旦聽說對方主帥倒下了,哪還管他三七二十一,必定帶人就衝大和國擒賊先擒王去了……

  但劉仁軌沒有趁著大和國那邊群龍無首的好機會出兵,反而固守近江,向近江國四周的各國領主發出通牒,命他們三日內作出決定,是否投降。

  近江國四周的國除了越前、美濃、伊勢三國外,都是毫無自保能力的小國,何況越前、美濃兩個大國已經在劉仁軌的控製之下了,伊勢自身難保,領主已經帶著家小心腹往大和國逃跑了,被唐軍拿下也隻是時間問題……

  三個大國已經淪陷了兩個半,其餘小國哪還敢多加猶豫,當即表示願意投降。

  於是,就在大海人皇子臣子兄長臥床無人能執掌大局的時候果斷出山,再次收攏軍政大權的這段時間裏,劉仁軌憑著其強大的軍隊和仁慈的名聲,兵不血刃收服了倭國中州十國,於東北方向對大和國形成了合圍。

  而與此同時,拿下出雲國之後的薛仁貴也從倭國中南部向東進發,一開始就以摧枯拉朽之勢做掉了六七個戰鬥力還算強的大國,之後的小國就紛紛投降,再無半分對抗之心。

  薛仁貴隻留下了足夠維持秩序的兵馬管理出雲等幾個主要大國,之後也沒有停留,快速行軍往大和國趕去。

  戰爭至此已經算是進入第三階段了。

  遠在金城的李小九陛下和吳詡接收到劉仁軌的戰報和一堆重量級的人質後,當即決定調集南海艦隊北上,準備給倭國迅猛一擊,不讓他們拖長大唐的戰線,有機會打持續戰、遊擊戰什麽的……

  而正在南海艦隊趕往倭國的同時,薛仁貴占領大和國東麵要塞河內國的消息也褚啊會了金城。

  李小九陛下聞訊不禁大喜:“薛卿不愧是朕的福將!”說罷,他情不自禁看著吳詡,說起來能發掘薛仁貴這員大將,也多虧了阿武呢!

  河內國雖小,卻易守難攻,其西麵臨中州內海,南麵北麵都有山脈河流以為天然屏障,可以說是大和國西邊最重要的要塞,河內一失,就意味著大和國隻剩下東邊的紀伊半島一條退路了……

  “下麵的麻煩可多了……”吳詡看完薛仁貴的戰報,卻是一聲長歎。

  別看現在大唐對倭國的戰況非常順利,可非戰鬥帶來的麻煩相當不少。

  第一就是,唐軍為求速戰,一開始登陸的人數不多,肯定不能進行大型攻城戰,這原本就是在吳詡預料之中的,而她也已經跟李小九定下了劉仁軌和薛仁貴拿下兩個國後的戰略,就先把到手的地盤固守起來,等半島的後續部隊運送過來,再繼續向倭國腹地挺進……

  誰知,戰鬥太順利了,兩人根本來不及等後續部隊就衝進了倭國腹地,這戰線拉得……

  其二就是倭國當地的災&*荒問題,這唐軍打打各國領主的軍隊是沒啥心理負擔,可麵對那些飽受饑&*荒折磨的平民百姓,唐軍還真不知道該怎麽辦好……

  理論上來說,打下一個城池,就必須要安民,如今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饑&*荒,要安民隻要拿出糧食來就行了……

  可軍需糧草都是有數的,用來接濟難民肯定是不成的,別說軍心會散,就是那點量也不夠分的。

  薛仁貴在則子裏向天皇天後迫切地表示:求增兵,求補給,求大批文職人員來幫忙管理那些被打下的地盤——軍隊裏那些大老粗快hold不住啊!

  “還好,薛仁貴還有點自知之明……”吳詡合上薛仁貴的則子,皺眉考慮接下來該派誰去收拾被唐軍打下來的大批土地。

  這活兒原本劉仁軌在半島就幹得極好,不過眼下圍剿葛成王兄弟的大軍少不了他在前麵衝鋒陷陣,後方的土地必須派個文武雙全的人過去守住才行,免得被人撬了後路。

  想來想去,吳詡心裏一絲也沒個合適的人選,倒是李小九陛下已經有了主意,當下命遼東道大總管契苾何力、幽州刺史王方翼和馬韓都督來濟立刻開赴倭國,接管九州、出雲和加賀等地,另命陳名振前往近江與劉仁軌會師,由蘇定方暫時接管對馬島,直到南海艦隊到達。

  諸事都安排妥當後,倭國那邊又傳來消息,在薛仁貴拿下河內國後,大和國的葛成王兄弟又因為軍權之爭發生了激烈衝突。

  兩人一個認為應該趁著唐軍還沒能拿下伊勢國,應該迅速從伊勢北上到北海道,重新聚集兵馬與唐軍對抗,免得耽誤了時機,被唐軍整個兒包圍,形成甕中捉鱉之勢。一個卻認為應該先向唐軍詐降,與被俘的太子和朝廷重臣們匯合之後,再暗中尋找機會,反戈一擊——畢竟,唐軍是越海作戰,一時之間根本不可能有足夠多的兵馬跟本土的倭人對抗,隻要能等到北方勤王兵馬的到來,唐人就不攻自退了……

  兩種想法各有人支持,葛成王和大海人皇子一時爭執不下,最後隻好讓當地的貴族豪強投票。

  結果很明顯,那些貴族豪強比較支持詐降。畢竟這些人隻有在大和國的土地上才有其優勢,要是跟著去了北方,他們還算個毛啊?

  隻要能保證他們在本地的福利和權勢,什麽人成了他們的君主又有什麽關係呢?

  當然,這一層想法,這些人是不會讓葛成王他們知道的。

  但大海人皇子可不是庸碌之輩,隻看這這些人的態度,就大概明白了他們的想法,可歎他兄長為了見到自己的兒子,居然會被一群小人蒙蔽……

  鬱悶萬分的大海人皇子回到寓所,正遇上來找他的額田姬,於是他就把心中煩悶對心愛的女人說了。

  額田姬不愧是當時有名的才女,聽完大海人皇子的敘述,當即看出葛成王的做法即將麵臨的風險,於是她再一次勸說大海人皇子保存實力,私下脫逃!

  顯慶五年七月,大海人皇子趁著唐軍攻打伊勢國之際,帶著自己的心腹兵馬從大和南部的紀伊半島乘船逃往北海道。

  而就在大海人皇子逃離大和國的兩天後,蘇定方帶領南海水師攻占了紀伊半島,將大和國團團圍住。

  葛成王無路可逃,當即投降。

  遠在金城的李小九陛下聽聞倭王被俘,大為高興,當即表示要親臨倭國。

  “九郎,現在去倭國為時過早吧?”吳詡卻十分反對李治的想法。

  “倭王雖然被俘,其弟大海人皇子卻不知所蹤,此人不除,倭國上下難以降服……”

  “阿武,你說得我都明白,不過……”李小九陛下還是一臉笑意,道:“那大海人皇子手下不過一千多兵馬,他現在八成已經逃到倭國北邊去了……”

  “倭國北端尚未開化,我看他在那裏也沒多大作為,束手就擒不過是時間問題。”李小九陛下非常篤定的給大海人皇子判了死刑,有說起親臨倭國的事。

  “你難道不想親眼看看大唐是如何滅掉倭國的嗎?”

  呃……

  這個建議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

  天後娘子當即拍板同意跟著天皇陛下一起駕幸倭國,大犒三軍!

  顯慶五年九月,大唐的天皇天後帶著一幹重臣,乘坐世界第一大龍船到達倭國,在近江大津宮接見了幾路滅倭大將軍,賞賜千金,大犒三軍將士,同時以大唐收服倭國為名大赦天下。

  當日,劉仁軌為代表,在大津宮正殿向天皇天後獻俘。

  葛成王白衣素冠,手捧象征倭國之王的玉璧,跪在階下,向李小九陛下和吳詡跪拜稱罪。

  李小九陛下一如當日接受扶餘義慈的投降那樣,先是站在道德製高點,譴責了葛成王的不敬宗主國,對國中百姓不仁,對自家骨肉兄弟不義等不道德行為,直說得葛成王臉上一陣青一陣白的。

  接著,意猶未盡的李小九陛下在吳詡的提醒下,讓跟在身邊的周國公武敏之代表帝後二人,下去收走了葛成王獻上的玉璧。

  象征倭國萬世一統的玉璧被李小九陛下一劍斬成了幾瓣……

  至此,倭國亡國。

  作者有話要說:倭國政府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