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作者:鬱鬱蔥蔥2010      更新:2020-04-17 13:26      字數:3580
  第七章博弈

  兩日之後,李二陛下終於病愈還朝了。

  眾大臣見他臉色紅潤,神清氣爽,完全是一副吃飽喝足饗足的模樣,不由暗暗疑惑。

  難道聖人這次生病其實是裝的,又是緩兵之計不成?

  不怪眾人要這樣想啊,誰叫李二陛下老喜歡做些開天窗的事呢!

  廢掉承乾可不是一句話一張罷黜詔書就完了的事,善後掃尾的工作還多著呢!

  承乾被冊立為太子已有十七年之久,多次監國未有紕漏,若不是這次犯的事太大,說實話諸多老臣是不願意看到他被罷黜的超級特種兵係統。

  既然承乾已經下台,東宮的舊屬自然要處理一下。

  比較坑爹的還有,那些三品以上京官們的嫡子嫡孫們,當初可都被李二陛下丟到東宮跟承乾培養感情去的,到現在還都打著東宮的標簽呢!

  這些人的處置,也需要李二陛下親自拿主意。

  這掃尾工作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所以,李世民的忽然病倒,不僅讓東宮‘舊屬’的心中不安,連長孫無忌這些心腹老臣也心頭惶恐。

  就怕李二陛下一抽風,把立新太子的事無限時地拖延下去……

  這讓那些早已打好腹稿,準備著挽袖子上陣推舉心目中的理想儲君以及試圖在新太子麵前露臉的文武大臣們情何以堪啊!

  所以,東宮的問題必須迅速解決!

  出乎眾人意料的是,重新還朝的李二陛下並沒有回避對承乾舊屬的處理問題,反而表現得異常雷厲風行,連下數道旨意,將東宮屬官左庶子張玄素、右庶子趙弘智、令狐德棻、中書舍人蕭鈞全部以各種名義撤職的撤職,貶的貶。

  不僅如此,承乾在朝中的一些隱藏勢力也被清理得一幹二淨。

  甚至於一些親近東宮的大臣如杜正倫等也受到了牽連,貶官、降級、外放的不在少數……

  不幸中的大幸是沒有人在這次清洗中丟掉性命了!

  一向喜歡噴人的禦史們對這樣的結果也沒有表示任何異議。

  看來皇帝陛下即使在病中也沒閑著,早就安排好了一切,既為新太子鋪了路,同時也為廢太子承乾謀求了一道活命的保障——對於一個對帝位已經沒有任何威脅的兄弟,新帝礙於麵子也不該太苛待的,反而為了名聲計,更要善待承乾。

  李二陛下此舉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但是,說好的新太子呢?

  李二陛下做好掃尾工作就沒有下文了……

  魏王黨的得力幹將們幾次暗示,李二陛下就是不接茬。

  直到原太子太傅於誌寧上書。

  承乾雖然被罷黜了太子之位,於誌寧這個東宮老教師卻沒受太大牽連,依然掛在東宮名下領工資。

  可是繼續呆在已經沒有了太子的東宮裏,於老爺子難免有些別扭。

  於是,老爺子上書李世民,要求再給他找個學生來吧……

  這個要求很正當合理。

  李二陛下接到奏折也沒多說什麽,直接召開大會,要求公開選舉太子,讓百官在五日之內呈上推舉奏折。

  李二陛下的兒子比起他爹李淵來算不上多,質量上也略差。而且李二陛下這十四個兒子中有好幾個已經早夭,到貞觀十七年時,長大成人的也就那麽幾個,其中還包括不聽話被哢嚓掉的李佑,紈絝子弟李愔之流不肖子,不提也罷……

  真正有資格問鼎儲君之位的人其實也就長孫皇後的那三個嫡子。

  承乾這個嫡長子既然被廢,儲君之位也就基本上就在剩下的兩個嫡子——四皇子魏王李泰和九皇子晉王李治之中選了我有一個小世界。

  當然,除了這兩個嫡子之外,李世民還有一個庶長子——三皇子吳王李恪,之所以要提到他,一是因為他是現存的除承乾以外最年長的皇子,品行樣貌都不錯,酷愛遊獵,英勇過人,曾被李世民稱讚‘英果類我’;二是,因為其母楊妃深受皇帝陛下寵幸,一度曾被視為繼後的候選人,雖然封後失敗,但李二陛下明顯並未死心。如果楊妃最終能登上後位,那李恪就子以母貴,也算是嫡子了,自然有跟李泰和李治有一爭之力!

  隻不過,目前看來,楊妃要在短期內封後是不可能的,所以李恪出線的希望並不大。

  在這個嫡庶之別如雲泥的時代,隻要李泰和李治這兩個嫡子中任何一個在,李恪這個庶子基本上就已經失去了成為儲君的機會。

  所以說,儲位其實就是在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之間選而已。

  而皇帝陛下到底屬意兩個皇子中的哪一個,眾人覺得這真不是問題,根本不需要討論好吧!

  承乾被廢之前,李二陛下對待魏王李泰的寵愛那是全國人民有目共睹的。

  前太子是為了什麽下台的,不用咱科普了吧?

  但導火索卻是魏王遇刺一案……

  在人民群眾的眼裏,承乾的下台就是為了魏王騰位置的。

  現在這個儲君之位將屬於誰,不都是鐵板釘釘的事嗎?

  還討論啥?公舉啥?

  不過是皇帝陛下想走個程序而已!

  到時候,新太子還不就是魏王嘛!

  但事情真是這麽簡單明了嗎?

  怎麽可能?!

  諸如長孫無忌、李世勣這些老狐狸都暗暗翻了個白眼。

  如果李世民真想立魏王,又何必多此一舉要大家公推呢?

  李二陛下好麵子喜歡形式主義是不假,可在重大問題上的決策他是絕不含糊的!

  就如在處置承乾的問題這件事來說,李二陛下一開始說的也是讓眾臣子公決,最後還不是一意孤行饒恕了承乾的性命。

  這次重新立儲其實也一樣。

  沒有了承乾,李泰實際上就是李世民最年長的嫡子,無論遵照禮法還是遵循個人感情,李二陛下隻要一句話就可以直接冊封他為太子了,沒人可以說個不字。

  可是,李世民偏偏要大張旗鼓地命眾人公開投票表決……

  這裏麵一定有陰謀!

  其實,長孫無忌等人是高估李二陛下了,他之所以要這麽做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用選立新太子一事壓下承乾謀逆一案的不良影響,讓眾人把注意力轉到新一任儲君的身上來;其二大概是要試探一下眾臣對他家青雀的態度了……

  毫無疑問,李世民還是十分疼愛李泰的,也相信他家四郎是有資格做新太子的,但是因為承乾的緣故,他與四郎之間遠不如往日那樣親密,也就沒有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

  而許多老臣因為當初魏王僭越太子的事,對李泰頗有看法,這也是李世民沒有直接說出要立李泰的緣故——他可不希望四郎成為一個得不到朝臣們支持的光杆太子!

  所以,還是公推吧……

  他老人家可是送了了不少人給四郎,沒道理這點小事都辦不成萬獸式。

  結果,公推的過程並沒有李世民想象的那樣順利。

  禦宇多年的李二陛下,忽然發現他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已經不是鐵板一塊了……

  皇帝陛下的公推旨意一下,朝野上下頓時議論紛紛。

  如先前預計的一樣,太子的候選人就魏王和晉王兩人,朝臣們也大體上分成了三派。

  除了明確支持魏王或晉王的大臣之外,大多數人都是中立派,對兩個皇子的感官差不多,基本上都還處在觀望狀態。

  魏王文思敏捷、才華橫溢、長袖善舞,一直深受李世民寵愛。但正是由於李二陛下對李泰的過度溺愛,一些元老重臣對他相當不滿,相對的李泰對那些老臣也不是很尊重。所以,魏王殿下雖然有不少搖旗呐喊的屬下,在某些維護正統的元老重臣中的口碑卻不是太好。

  而晉王李治年紀還小,近一兩年才上朝聽政,暫時還看不出有什麽突出才能,眾人也隻知道晉王聰穎仁孝,是唯一一個被李世民親自撫養的皇子,同樣深受皇帝陛下喜愛……

  相對中立派的猶豫觀望,有些大臣卻必須馬上做出決定!

  諸如岑文本、馬周等明顯蓋著魏王黨印章的臣子,則是苦哈哈地攤開奏表,在舉薦表上寫上‘魏王’的字樣。

  他們算是被聖人坑慘了!

  尤其是岑文本,當初李世民派他去協助魏王編書,就是有讓他輔佐李泰的意思,可是如今……

  他怎麽可能看不出來,皇帝陛下倒是想立魏王,可諸如長孫無忌這些前輩,根本就不會讚同的……

  甚至……

  連他都看出得魏王殿下已經有些得意忘形了,說不定不日就要壞事,到時候難免又是一場風波!

  可歎他即使看透了時局,卻不得不在舉薦表上寫下魏王啊……

  太苦逼了有木有!

  更苦逼的是,如果日後的太子氣量趕不上李二陛下的話,他根本不可能成為第二個魏征……

  反倒是馬周略幸運,因為比較得李世民喜歡,算是大半個純臣,他先在東宮掛過一段時間的職,後來又去魏王家的文學館轉了一圈,還在非正式場合被李二陛下介紹給了晉王做老師。

  至少不用擔心日後被新太子報複了。

  當然,即使在三個嫡皇子麵前都掛過號了,馬周還是跟岑文本一樣苦逼,隻能推舉魏王。

  倒是跟岑文本一樣,被李二陛下丟給李泰的劉洎就直爽多了,他本來就是個豪爽耿直的人,既然跟了李泰,也沒什麽好糾結的,毫不猶豫推舉了魏王。

  至於宗室皇親也為推舉一事鬧得亂哄哄的,就不必再提。

  前朝為了推舉新太子的事亂成一團,作為候選人之一的晉王李治此刻卻是驚怒異常。

  他居然被人威脅了!

  老虎不發威當他是病貓啊!

  作者有話要說:九郎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

  某人你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