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鄭致和的邀請
作者:沐嵐翊      更新:2020-05-19 09:33      字數:2205
  磨磨蹭蹭了三天,鄭致和終於點齊了一萬禁軍,和漢城禁衛營都提調、禦營廳提調等西班高官一起,開拔出城。

  相比起破虜軍在濟州城外誓師和簽生死狀的儀式感,鄭致和就沒有搞這麽多花樣了。畢竟率軍走在漢城街頭的時候,鄭致和總感覺,街道兩旁圍觀的百姓眼中都帶著不屑,甚至是憤怒。

  平常在漢城裏雄赳赳的禁衛軍們,此時恨不得讓頭盔把自己整個臉都框起來,不讓人看到自己的臉龐。

  花了兩天時間走出了京畿道,鄭致和統領的南征軍,開始有來自忠清道的地方軍隊的加入。

  隻不過。。。

  “為什麽隻有三千人?”鄭致和心中無奈,但是臉上卻已經擺出了嚴峻的神情,盯著率兵前來的忠清道鎮營將問道。

  雖然鎮營將和兵馬節製使都是正三品,但是鎮營將畢竟不是忠清道的軍事一把手,此時忠清道讓他帶三千兵前來,很明顯便是應付王廷命令的性質了。

  見鄭致和之前,鎮營將自己也已經做好了被罵的準備。低著頭受了鄭致和一陣批評之後,鎮營將才開始解釋。

  隻不過鎮營將給出的理由很無恥:濟州兵變之後,忠清道開始了嚴肅的備戰工作。忠清道作為京畿道的南大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容有失。為防備濟州破虜軍聲東擊西,從海上突襲忠清道,進而北上直搗漢城,忠清道的大部分士卒已經調到了西海岸進行防禦,包括忠清道兵馬節度使也已經到了西海岸布防。

  所以在接到王廷命令之後,忠清道已經來不及調動兵力加入南征軍了,隻能由鎮營將帶著三千府城守兵,前來支援。

  事已至此,鄭致和雖然可以強令忠清道兵馬節製使帶兵前來,但是又將平白耗費很多時間。最關鍵的是,忠清道這樣的安排,顯然代表了該地區對於這次戰事的態度,那就是消極怠工。

  鄭致和想了想,沒必要再去得罪整個忠清道,最終決定還是不強求了。

  ......

  南征軍繼續前進,還沒有走出忠清道的地界,又迎來了生力軍的加入。

  新加入的部隊並不是忠清道的,而是來自忠清道東邊的慶尚道。

  作為南人黨的大本營,慶尚道這次可謂是誠意十足,直接由慶尚道兵馬節製使帶隊,統領道內一萬士卒,加入了南征軍的行列。

  鄭致和沉鬱了好幾天的神色,終於在見到慶尚道的部隊之後,得到了緩解。當即,鄭致和便公開讚揚了慶尚道的部隊,稱他們是心係國家的好將領、好士兵。

  得到了慶尚道的一萬生力軍加入,此時鄭致和麾下已經齊聚了兩萬三千將士。

  等到了全羅道之後,更是陸陸續續有部隊加入,南征軍不斷擴大。

  全羅道首府全州,早已經是重兵雲集,全羅道兵馬節製使申方洋在剛接到濟州兵變的消息後,就集結兵力打算出兵,隻是由於全州大都護府使鄭熙提議按王廷命令辦事,故而一直按兵不動。

  此時迎來了右議政鄭致和,申方洋集結好的部隊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鄭相,不知王廷對我們全羅道的意見是如何?”申方洋這些日子來,一直在擔心被王廷責罰的問題,畢竟直接丟了一個濟州島,這個罪過還是很大的。

  雖然一旁的全羅道觀察使洪處厚沒有說話,但是此時耳朵也悄悄豎了起來。

  鄭致和當然也明白申方洋等全羅道文武官員的顧慮,當即安慰道:“此次濟州兵變,事發突然,而且性質特殊,我們都知道,因此根本沒有討論問責之事。”

  “恰恰相反,全羅道能夠在濟州兵變之後,及時撤走船隻,不給濟州軍北渡海峽,進一步作亂的機會,這是一大功啊。”

  鄭致和這話虛虛實實,一方麵,國王李棩和王廷的其他官員,確實還沒有提出要對濟州官員問責,但另一方麵,鄭致和可沒有保證,王廷秋後也不算帳。

  雖然鄭致和所言不盡為實,但是在這種時候還是很能夠安撫人心,提振士氣的。

  鄭致和一聲令下,全體將士在全州城外休整兩天。利用這兩天的時間,南征軍除了抓緊時間休息之外,還進行了人員和武器上的清點。

  最終送到鄭致和麵前的報告,顯示此時南征軍已經達到了三萬三千人。

  帶著絕對的優勢,鄭致和發出將領,全體南征軍拔營離開全州,開始往濟州海峽而去。

  ......

  三日後,濟州海峽南岸,破虜軍營寨。

  曾勝和柳馨遠等幾人,正在輪流讀著一封信。

  而破虜軍提督、大明使者李逸瀾,此時正坐於上首,手指規律地微微叩擊著桌麵,若有所思。

  今日清晨,一艘普通商船駛近港口,隔著大老遠,船上的人就開始喊話:“不要發炮!我們不是官軍,我們是來送信的!”

  這封信,是南征軍督師,右議政鄭致和派船送過來的。

  信的內容不多,核心意思就是兩點。

  第一,對於濟州兵變的發生,國王殿下和王廷都表示理解。

  事件最初的肇事者,如濟州糧行掌櫃李祥、備邊司郎官樸孝民以及全羅道兵馬評事張萬尹等,欲對明使行凶,罪大惡極。

  所幸明使機智果斷,保住了自己的安全,同時讓挑釁大明的罪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現在罪人已死,明使大可不必多慮。

  第二,雖然兵變已經發生,但是還沒有造成太嚴重的後果,一切都好談。

  朝鮮國王李棩,誠摯地邀請大明使者李逸瀾,前往漢城一敘。如果明使擔心安危,可以帶上護衛百人,一路護送到宮殿前。

  明使如果心中仍有疑慮,則可以采取折中辦法,先與右議政鄭致和談判。鄭致和願意乘一普通商船,與明使相會於濟州海峽之中。

  屆時,鄭致和希望兩人效關雲長、魯子敬之故事,單刀赴會,以示誠意。

  此事若成,必然將成為曆史上又一美談。

  在信的最後,鄭致和提出了三日之限。三日之後,如果明使拒絕或者沒有答複,那鄭致和就隻能率五萬精兵,到濟州島上與明使相會了。